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5篇
  免费   1988篇
  国内免费   2712篇
测绘学   1250篇
大气科学   1018篇
地球物理   1725篇
地质学   4641篇
海洋学   1635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629篇
自然地理   1098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550篇
  2020年   474篇
  2019年   511篇
  2018年   508篇
  2017年   420篇
  2016年   411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476篇
  2013年   620篇
  2012年   707篇
  2011年   674篇
  2010年   684篇
  2009年   645篇
  2008年   679篇
  2007年   645篇
  2006年   575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365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19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首先介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和方法,综述西方地理学家对所谓“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最后概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以及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解。  相似文献   
822.
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利用NCEP/NCAR 85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在客观地选定定义地区范围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组新的东亚季风指数:西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东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研究了各季风指数的相互关系、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异.这6个东亚季风指数突出反映了东亚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及偏北季风3支季风气流强度和范围变化的特征.分析表明,它们相互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独立性.各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另外,分析了各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的联系,以考察其解释我国气候异常分布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有很好的关系,并各自对应有一定的降水和气温分布.特别是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地区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指出,研究东亚夏季风时,区别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是很有必要的,用单一指数不足以表征它们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823.
区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透明交互决策系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提出以时空运筹模型为核心的决策判断过程透明和分层交互的决策系统 ,简称透明交互决策系统。用户可以使用此系统找到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的方案。  相似文献   
824.
东湾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采用多种地球物理及地质方法,通过多次论证,证明构造是落实的,且其烃源岩、储集层以及盖层条件都较好,但2003年完钻的东湾1井钻探结果却无任何油气显示。在深入了解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东湾背斜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条件,总结出东湾背斜的油气聚集规律,指出在东湾地区可能存在的两种油气藏模式,最后提出下步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825.
对采自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束缚烃的饱和烃、芳烃和氯仿馏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氯仿馏分中检测出一系列异常丰富的正构烷基酮化合物,其碳数分布范围C13~ C33,具有强烈的奇碳优势。研究表明:正构烷基酮的演化受热演化(成熟度)的影响,在成熟度较低的束缚烃中,主要分布正构烷基 2 酮;而在成熟度较高的游离烃中,主要为正构烷基 3,4,5,6(或更高) 酮异构体。表现为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正构烷基酮的羰基(∶CO)由2位向更高位迁移的趋势。正构烷基酮的形成是由于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类脂中的脂肪酸,在粘土矿物等催化作用下,经β 氧化后脱羧基而形成。在束缚烃和游离烃中正构烷基酮的分布特征,可用于油气成藏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826.
黄河源区早更新世含植物化石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1919.6kaB.P.)、棒咯涌K5号钻孔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135.9~945.4kaB.P.)、野牛河西岸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548.2~765.4kaB.P.)以及产于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各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获知黄河源区早更新世早期为亚热带山地针叶林植被景观,地层中木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以针叶植物云杉属、松属、冷杉属、铁杉属为主,是源区动植物发育的鼎盛时期;进入早更新世晚期初,乔木植物花粉迅速减少乃至全部消失,草本植物花粉大幅度增加。晚期末,孢粉出现贫化,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呈现荒漠草原植被景观。提出了现今黄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地质演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27.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超高压矿物硅尖晶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罗布莎蛇绿岩的铬铁矿中,发现一个由70-80种奇异矿物组成的地幔矿物群,其中包括一种成分特殊的尖晶石类矿物。该种尖晶石呈包裹体分布在毒砂中,28粒该矿物的平均化学成分:Na2O 1.58%,MgO7.52%,Al2O3 36.59%,SiO2 44.45%,FeO 8.72%,并含少量CaO和TiO2。经激光拉曼谱仪测试,一部分颗粒具有Franclinite(锌铁尖晶石ZnFe2O4)拉曼谱。根据尖晶石结构和化学成分,可以得出两种分子式:(Mg0.52Na0.14Fe0.32Al0.74)1.72(Si2.00Al1.20)3.20O8和(Mg0.52Na0.14Fe0.32Si0.50)1.48相(Si1.50Al1.94)3.44O8。两种分子式都表明阳离子Si呈六配位占据尖晶石八面体晶格位置。Si离子呈六配位的硅酸盐。实验证明具有超高压性质,来自相当于过渡带400-670km的深部。表明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古大洋岩石圈)的岩浆活动达到过渡带。可能是地幔柱活动将硅尖晶石类等超高压矿物搬运到上地幔浅部的。  相似文献   
828.
认真研究新疆伊犁盆地南缘511、512两个已知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航放数据,发现矿体上方均存在微弱的航放铀偏高显示,由此提出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弱铀异常”的新概念。基于地气运移机制和氡的接力迁移理论,探讨了“弱铀异常”的形成机理,介绍了航放弱铀异常的提取方法,指出高精度航放方法完全能探测到“弱铀异常”。弱铀异常可以作为一种直接标志信息运用于前期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829.
缅甸硬玉岩区的硬玉化绿辉石岩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绿辉石岩是缅甸硬玉岩区一种新的岩石类型,普遍遭受多期次硬玉化.未发生硬玉化的绿辉石含较高TFeO和CaO,但较低的MgO,按化学成分分类部分已属霓石-普通辉石系列的中间相.这种绿辉石很可能是硬玉质的流体/熔体交代地幔辉石岩类的产物,与主期大规模硬玉岩的结晶、钠质-钠钙质角闪石边和钠铬辉石的形成同期或稍后,是该区第Ⅰ期的硬玉化.沿绿辉石的解理或裂隙交代并伴有充填的硬玉是在相对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是该区第Ⅱ期的硬玉化.切割早期绿辉石和硬玉的充填硬玉细脉可能是最晚一期的硬玉化.硬玉化绿辉石岩的结构与显微构造特征指示了在缅甸硬玉岩区,至少存在不少于3期的硬玉化的交代充填作用.文中讨论了硬玉化物质的可能来源,认为其可能与俯冲板片上的沉积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30.
巴姆地震变形场和应力场:Ⅱ.用FEPG有限元方法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扬施旭  赵永红 《岩石学报》2006,22(9):2375-2380
本文利用 FEPG 有限元程序对2003年12月的巴姆地震变形场和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2003年12月26日,巴姆地区发生6.6级地震。Nakamura、Suzuki 等人利用余震资料和地震破坏程度的分布图分析了余震震中的统计分布形式,得到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是巴姆断层以西大约5km 的 Arg-e-Bam 隐伏断层的结论。凌勇等人从差分干涉雷达(D-InSAR)出发,得到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干涉条纹和雷达视线方向的位移场,并从雷达干涉的相干图上确定了发震断层的痕迹。他们还利用 Okada 程序模拟计算了此次地震的位移场,模拟计算的结果与 D-InSAR 测量的位移场比较符合。Okada 程序从断层的位错为出发点进行计算,从运动学角度对此次地震变形场和应力场进行研究;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远场区域边界的应力状态以及断层的物性参数的变化对巴姆地震形变场的影响,将各种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的同时也和前人的结果相比较。本文计算中采用了凌勇等人的断层参数,即 Arg-e-Bam 隐伏断层为近南北走向,向东倾斜,近直立的倾角,右旋走滑,其(Strike,dip,slip)为(175°,80°,173°)。断层未延伸到地表,自地面以下1km 处往下延伸16km 的宽度,断层长度为20km。对断层的杨氏模量、泊松比、断层附近区域的边界受力大小、两个主应力的比例以及主应力的方向的改变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做了讨论。最后通过上述几组计算结果建立了一个与前人结果较为符合的巴姆地震参数模型。通过计算,一方面揭示了应力状态和物性参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 Arg-e-Bam 隐伏断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这一结论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