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280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556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982.
南海北部花斑蛇鲻生长死亡参数估计及开捕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南海北部花斑蛇鲻分成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两个不同海域群体 ,计算花斑蛇鲻的生长与死亡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 :南海北部大陆架L∞ =4 5.5cm ,K =0 .2 8,t0 =- 0 .4 6 0 ;北部湾L∞ =4 0 .0cm ,K =0 .30 ,t0 =- 0 .4 43。计算自然死亡系数得南海北部大陆架为 0 .6 3;北部湾为 0 .6 7;捕捞死亡系数南海北部大陆架为 0 .79,北部湾为 1.11。据等渔获量曲线建议南海北部大陆架花斑蛇鲻开捕体长由 13.3cm增加至 2 0 .0cm ,同时 ,捕捞死亡系数可由当前的 0 .79放宽至 1.0 ;北部湾花斑蛇鲻开捕体长由 13.5cm增加至 19.0cm的同时 ,捕捞死亡系数可由当前的 1.11放宽至 1.5。  相似文献   
983.
给出了受摄限制性三体问题平动点线性稳定性的一些判断条件,条件只与相应的平动点切映像的特征方程系数有关,使用方便,用这些判断条件,讨论了一些阻力对经典限制性三体问题三角平动点线性稳定性的影响,改进了Murray等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984.
基于RSSI的WiFi指纹定位算法离线建立指纹数据库阶段受AP个数影响,因此AP个数也将影响到指纹定位算法精度。为了探究AP个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文中在室内环境下进行实验,选取不同的AP进行基于RSSI的WiFi指纹定位实验和分析,定位精度和可靠性作为定位结果的衡量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个办公室内,5~6个AP时定位精度较高且定位结果可靠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85.
贵州兴仁县落水洞金矿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灰家堡背斜成矿规律分析研究,2006年11月在回龙镇落水洞布置ZK001钻孔,在其深部发现高品位矿体,这一发现为太平洞金矿提供了后备勘查基地,填补灰家堡背斜中部无工业矿体的空白。本文简要地论述其地质特征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86.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利用高温磷渣液直接制备微晶铸石的工艺.以磷渣重熔成的磷渣液作为主要原料,掺量为75%,另掺25%的辅助原料,经热配料、混熔、浇铸成型、晶化退火后制得微晶铸石.XRD测定铸石的主晶相为β-硅灰石;SEM观测铸石是由粒径为0.2~ 0.5 μm的晶体颗粒构成的纤维状晶体集合体;物化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抗折强度为37.17 MPa,耐碱性为0.02%,耐酸性为0.42%,均符合建筑材料相关质量标准.本文的实验工艺适合工业化生产,为高温磷渣液的直接资源化利用、解决磷渣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87.
在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时,常规的方法是对实际获取的渗透系数采用集中式数学模型或者分布程度较低的分布式模型,使用以代表观测井为中心的泰森多边形划分计算区域。本研究在考虑实际获取的渗透系数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参数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利用渗透系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已有研究成果,使用数字仿真技术,另外考虑地表水水位、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对渗流方向的影响,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基于D8算法提出改进,使用分布式模型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量,并与常规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常规方法计算的交换量结果偏小,两者水位动态变化对渗流方向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88.
本文以铜陵-安庆地区凤凰山铜矿和安庆铜矿为例,通过野外地质分析和计算模拟实验探讨了浅成岩体冷却过程中接触带上汇流扩容空间对矽卡岩矿体的控制.在风凰山矿田和安庆矿田,围绕新屋里岩体和月山岩体的接触带上矿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形成大规模矽卡岩矿体的位置既与接触带本身的特征有关,也与构造变形有关.矿体的边界特征以及与矿体密切相关的角砾岩的特征表明水压致裂在赋矿扩容空间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矿体的围岩蚀变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来自岩体和囤岩的流体的混合以及高压流体的减压沸腾可能是矿石沉淀的主要机制.新屋里岩体和月山岩体的同构造冷却过程力学变形-传热-流体流动耦合动力学计算模拟结果显示:所有矿体都位于汇流扩容空间内,且主矿体位于最大最强的汇流扩容带内,这表明力-热-流耦合作用形成的汇流扩客空间不仅控制了矿体的位置,也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在铜陵-安庆地区开展深部找矿勘查,应该将重点放在大规模高强度的汇流扩容区,特别是还没有发现大规模矿体的汇流扩容区,凤凰山和安庆铜矿深部找矿已取得的成果证明了汇流扩容空间控矿模式对这一地区深部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9.
Although many authors have emphasized the Cenozoic history of deformation, exhumation and cooling in the Tiaushan area related to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sozoic history of compression and uplift within the Tianshan.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sozoic exhumation history and processes of cooling in eastern Tianshan, fission track methods on apatite were used. Sampling was made in the Jueluotage Range. Three samples (Z001-Z003) were taken from granite in borehole ZK6301 of Yandong pluton; the ages range from 97.0 to 87.6 Ma that are much younger than the pluton age which was dated by U-Pb zircon at 334±2 Ma. Two samples in northern piedmont of the Jueluotage Range were collected from Jurassic strata in Dikaner (DK001) and Dananhu (D001) whose ages are 91.5 and 93.4 Ma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apparent exhumation rate is 0.039 nun/a calculated by extrapolation on the basis of Yandong samples, indicating an extremely slow exhumation in the Jueluotage Range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 Two Jurassic samples reached the maximum depths after deposition and experienced the maximum temperatures of ca. 105 and 108℃ until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before a period of cooling and exhumation occurred at 114 and 106 Ma.  相似文献   
990.
Apart from previously reported Small Shelly Fossils (SSFs), a macroscopic fossil assemblage, comprising abundant algae, cone-shaped tubular fossil forms, and probable impressions of a megascopic metazoan, come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Yanjiahe 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Gorges area of western Hubei Province, south China. The visible fossils are preserved in thin-laminated siltstone or muddy siltstone intercalated between 8–15 mm-thick carbonate deposits, probably representing sedimentary settings of a constrained local depression in the shallow water carbonate platform during the Early Cambrian Meishucunian Stage. The macroscopic fossil association provides significant fossil evidence about the evolution of life from the late Precambrian to the ‘Cambrian explosion’ inter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