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和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度的平面环向悬沙输移,同时南、北槽自身还有次一级尺度的槽内平面环向悬沙输移。本文还探讨了最大浑浊带与拦门浅滩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2.
河口沉积物作为承接陆海过程的重要载体, 是有机质赋存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研究了珠江口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含量和沉积物可溶性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 以及其在口内区、混合区和口外区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并结合碳稳定同位素(δ13C)估算了珠江口各区域沉积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贡献。结果显示: (1)沉积物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空间变化相似, 口内区和混合区域沉积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口外区; 主成分分析发现, 口内区沉积有机质含量主要受径流输入的影响, 口外区主要受Fe3+的影响; (2)MixSIAR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结果显示, 口内区和混合区沉积有机质以陆源为主, 口外区则以海源为主; (3)珠江口沉积物新生有机质较多, 可快速被利用, 总体上不利于有机碳存储; 而陆源输入导致口内区和混合区沉积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 有机碳可存储性相对较高, 口外受海源有机质和铁氧化物—有机质复合体的影响, 有机碳可存储性相对较低。本研究可为深入认知河口区沉积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有机碳存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3.
When 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of 3D non‐axisymmetric elastic and viscoelastic waves in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using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a mathematical singularity occur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erms in the elastic and viscoelastic wave equations. For many years, this issue has been impeding the accurate numerical solution near the axis. In this work, we propose a simple but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numerical singularity problem. By rotating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around the z‐axis in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the numerical singularity problems in both 2D and 3D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can be removed. This algorithm has three advantages over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iques: (i) the excitation source can be directly loaded at , (ii) the central difference scheme with second‐order accuracy is maintained, and (iii) the stability condition at the ax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in Cartesian coordinates. This method is verified by several 3D numerical exampl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tating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method is accurate and stable at the singularity axis. The improved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algorithm is also applied to sonic logging simulations in non‐axisymmetric formations and sources.  相似文献   
114.
115.
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inear Spectral Mixing Model,LSMM)是一种像元分解模型,由于其简单和易操作性的特点,在目前亚像元研究中应用颇为广泛。其分离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目前对该模型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模型本身的线性假设评价及端元光谱选取方法上,而忽略了模型应用的环境条件(大气反射、散射、地形起伏等)对模型分解精度的影响等。本文以线性光谱模型提取植被分量为例,探讨环境大气条件、地形因素对模型精度影响的不确定性。研究将数据处理为四个层次,即原始的ASTER数据,利用MODTRAN进行大气校正的数据,经C-地形校正的数据,同时进行了大气校正和地形校正的数据。然后在四个层次上依次提取植被丰度,并将其和NDVI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植被丰度的分离精度,从而量化大气、地形等因子对LSMM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条件、地形因素都会制约LSMM分离精度的提高,特别在有地形起伏的中小空间尺度范围内,地形因子对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影响远大于大气影响。  相似文献   
116.
双洎河流域环境考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双洎河流域地质、地貌与文化遗址考察,选取了该流域二级台地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并制作流域环境考古图,分析了流域地貌、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认为旧石器至裴李岗文化时代的人类自嵩山沿着双洎河向嵩山东侧侵蚀堆积平原逐渐迁移,新石器中期早段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人类主要生活在低丘岗地上,由于双洎河及其支流主要在谷底基岩上流动,河谷不易展宽,故无一级阶地或一级阶地狭窄,以致新石器中期后段仰韶文化时期后的人类主要生活在河谷旁的二级阶地与黄土台地上.本区新石器中期文化繁荣,人们在亚热带疏林草原环境下生活,并在红褐色棕壤沃土上耕作,为创造中原文化核心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7.
�����ģ����ϵͳ�����е�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е?????????????????????????????????????????????????????????????????????????????????????????????????????????????????????????????????????????????????????С?????????????????????С????????????????Ч?????????д?????????????????????????????????????  相似文献   
118.
等间距法和均值标准差法界定城市热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TER数据反演地表温度,采用等间距法和均值-标准差法,将研究区温度场分别划分为4级、5级、6级,并根据热岛区的界定进一步将4级、6级细分为4级(a)、4级(b)、6级(a)和6级(b).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方法从城市热岛数量结构差异、热岛空间分布及细节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界定热岛的面积百分比随着分级数不同均出现跳跃现象,趋势基本一致.但就热岛强度而言,均值-标准差法对分级数的敏感性较等间距法小,在热岛的空间分布和温度变异的细节表现力等方面,均值-标准差法也优于等间距分级法.因此,综合来看,均值-标准差法是城市热岛界定的较适合方法.均值-标准差法以地表温度相对于平均温度的变异程度为依据进行热场划分,在多时相城市热岛演变、对比等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开时相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9.
等间距法和均值标准差法界定城市热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TER数据反演地表温度,采用等间距法和均值-标准差法,将研究区温度场分别划分为4级、5级、6级,并根据热岛区的界定进一步将4级、6级细分为4级(a)、4级(b)、6级(a)和6级(b)。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方法从城市热岛数量结构差异、热岛空间分布及细节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界定热岛的面积百分比随着分级数不同均出现跳跃现象,趋势基本一致。但就热岛强度而言,均值-标准差法对分级数的敏感性较等间距法小,在热岛的空间分布和温度变异的细节表现力等方面,均值-标准差法也优于等间距分级法。因此,综合来看,均值-标准差法是城市热岛界定的较适合方法。均值-标准差法以地表温度相对于平均温度的变异程度为依据进行热场划分,在多时相城市热岛演变、对比等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开时相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0.
?????й???????????????????????????????????????????λ???????????????????????????????????????????ī?????????????????????????棬???????????????????????????????????????????????????????????????????????????????????Ч?????????????????????????????????????????????????????????????λ?????????????????????λ?????????????????????????????????????????????????????????????????????壬????????????????????????????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