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在对沂沭断裂带的地质构造环境、断裂带分布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成沂沭断裂带构造区域的地质模型,分别运用集中、2点和均布等加载方式,使用光弹实验方法模拟特定构造框架下应力、应变场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光弹实验数据的分析,在对比不同加载方式下应力积累区域和地震危险区的基础上判定沂沭断裂带构造区中的地震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2.
郯庐断裂带(即郯城-庐江断裂带)是纵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一条巨型断裂带,整体为北北东走向。它的形成和演化对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质演化有明显控制作用,同时又是一条现今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地震带,因此对郯庐断裂带周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10个测点共206条活断层擦痕数据,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主要特征:郯庐断裂及其周边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北东-东西向挤压、北西-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其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为64°一106°,平均倾角23%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332°~14°,平均倾角14°;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陡,近垂直,应力结构为走滑型。  相似文献   
13.
关于1937年菏泽7级地震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三维空间角度,从菏泽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场、震源闭锁形式和地震玻裂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菏泽地震的成因。提出了断裂空间交汇闭锁模式和共轭破裂发震机制,分析了菏泽地震发生在聊考断裂的东侧、濮阳——开封上地幔隆起东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渤海及周围地区断裂构造与强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研究了渤海及周围地区断裂构造和强震活动特征,初步探讨了海及周围地区的地球动力学问题。结果表明,渤海及周围地区断裂和地震活动存在着内在的成生联系,其突出特征是时空上的非均匀性。断虺用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成带、分段、分区和衰减特征。是间上,晚更新世界期(2~3方a)是断裂整体活动时间,全新世断虺工减弱,范围缩小,粘骨破裂具有上千年的周围,1500年以来地震活动呈活跃与平静的交替。板块运动产生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以野外考察资料为基础,着重研究了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方式和逆断层束及其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Yeh TC  Lee CH 《Ground water》2007,45(2):116-118
  相似文献   
18.
王华林  耿杰 《地震研究》1993,16(1):67-72
本文讨论、研究了断层泥采样和断层位移测量的野外工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确定了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地震等震线、发震构造,并对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苍山5.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苍山县沂堂乡台井和塞子-带(北纬34°58.5′,东经118°08′);工程地质和地形地貌条件,构造环境和震源破裂是影响地震烈度分布主要因素;其发震构造系共轭破裂,北西向为主破裂,北东向为辅助破裂;研究认为本次地震发生在一条规模较小的北  相似文献   
20.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