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2篇
  免费   2232篇
  国内免费   3398篇
测绘学   1629篇
大气科学   1452篇
地球物理   1801篇
地质学   6021篇
海洋学   1652篇
天文学   131篇
综合类   913篇
自然地理   1353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56篇
  2022年   664篇
  2021年   772篇
  2020年   622篇
  2019年   766篇
  2018年   704篇
  2017年   654篇
  2016年   651篇
  2015年   693篇
  2014年   736篇
  2013年   804篇
  2012年   809篇
  2011年   832篇
  2010年   780篇
  2009年   719篇
  2008年   699篇
  2007年   612篇
  2006年   569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71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大雾是引起低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提高雾的预报技术水平是确保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从统计和数值预报两个方面,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雾预报技术上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存在的缺陷.在某些情形下,新统计方法的应用提高了雾的预报准确率,但仍然无法摆脱统计方法本身的缺陷.相比较而言,数值模式在大雾预报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大的潜力.在目前的计算机水平下,使用高分辨率的一维雾模式与中尺度天气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雾的预报准确率,该方法在大雾易发区的机场及高速公路沿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包含大雾形成和演变的各种复杂过程、具有先进资料同化过程的高分辨率三维雾模式,以及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2.
田付友  郑永光  毛冬艳  谌芸  钟水新 《气象》2014,40(7):787-795
我国暖季小时降水的气候概率分布特征分析是开展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使用1991—2009年5月1日至9月30日的小时降水资料,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用于描述518个观测站点降水分布的Γ函数的形状参数α和尺度参数β进行了估算,对极端α和β分布情况下大于0.1 mm的暖季小时降水的概率密度分布状况及其累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多个站点基于Γ函数的超过给定阈值的降水累积概率的分布。结果表明:α和β之间的相关性高达0.975,其分布与我国的地势分布有很大的关系。Γ分布可以很好地描述小时降水的分布状况,模拟得到的结果具有更好的连续性,揭示了实况降水中不能观测到的极端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华南沿海和海南西北部为最容易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区域,在有降水的情况下,其小时雨量超过10、20和30 mm的累积概率分别达到了8.0%、2.0%和0.7%,另一个常出现极端降水的区域为鲁苏皖交界处,这是强对流预报中值得注意的区域;95%累积概率密度对应的小时降水阈值分布显示,自西北向东南,极端小时降水的阈值不断增大;α与站点海拔高度之间具有很好的指数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709,表明地形对我国暖季小时降水量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3.
2014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樊利强  张涛  孙瑾 《气象》2014,40(7):898-904
2014年4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心位于喀拉海北端附近;亚洲大陆东部高压脊强度偏强,导致4月我国气温较常年同期(11.0℃)偏高1.1℃,为1961年同期以来第五高值。东亚大槽强度和位置、南支系统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接近常年平均状况。4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3.7 mm,比常年同期略偏少。月内,江南南部和华南等地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北方地区出现多次沙尘天气过程;此外,部分站次出现极端高温、极端降温事件。  相似文献   
944.
2009年豫南一次强暴雨过程的位涡方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8月28—30日河南省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借助模式输出的模拟数据计算位势涡度及位势涡度方程收支,并利用位涡收支方程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暴雨强度及落区与实况较一致,位势涡度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及热力特征。位涡异常高值区与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中心大致位于位涡高值中心东南侧。位涡收支方程中各收支项同样能够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热力性质。暴雨发展过程中大气中低层位涡局地增加,位涡局地变化大值中心驿应暴雨中心。各收支项中,引起中低层位涡局地变化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潜热加热作用、水平平流作用、垂直输送作用及摩擦作用。其中潜热加热与水平平流作用对暴雨中低层正变位涡起正贡献作用,潜热加热作用有利于位涡局地增加,水平平流作用易于低层位涡向流场辐合区聚集,引起局地位涡增加;垂直输送及摩擦作用对中低层位涡变化表现为负贡献作用,垂直作用易于将中低层位涡向高层输送,使得低层位涡减小,高层位涡增加。在摩擦作用下,低层位涡被大量耗散,使得中低层位涡局地减小。  相似文献   
945.
基于T213集合预报的延伸期产品释用方法及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吕  陈静  陈德辉  田华  周迪  汪娇阳 《气象》2014,40(11):1293-1301
基于T213集合预报系统2008年1月中国及附近区域500 hPa高度和850 hPa温度的1~15 d预报资料,构建延伸期产品释用方法,通过对逐日11~15 d预报资料做集合平均和后向衰减权重系数滑动平均,进而得到延伸期(11~15 d)候平均和候距平预报,并对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对11~15 d预报场做集合平均和后向衰减权重系数滑动平均均能降低预报误差,改善整体预报效果。由此得到的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温度场11~1 5 d候平均预报误差与逐日控制预报第5d的水平相当,候距平相关系数均接近0.6,整体而言效果较好,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温度场11~15 d候距平预报在中国大陆地区位相准确率均较高,东南沿海和东北部分地区稍差,且850 hPa温度场的位相准确率整体高于500 hPa高度场。候距平预报对延伸期(11~15 d)的大范围持续性异常距平具有较强的捕捉能力,对异常距平出现的范围和分布、强距平中心的位置的预报均较好,但强度整体偏弱。  相似文献   
946.
山西春季层状云系数值模拟及与飞机探测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CAMS) 中尺度云参数化模式对2010年4月20日山西省一次春季层状降水云系的宏微观结构,特别是垂直方向上的微物理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利用携带云粒子探测设备的飞机对该次层状云系进行了两次云物理探测飞行,并将飞机探测所获取的数据和图像资料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模拟结果显示:该次降水过程以层状冷云降水为主,云中过冷水含量丰富,云系存在明显的3层结构,地面降水主要来自于云中高层冰晶、雪、霰等冰相粒子的融化和低层云水的转化。数值模拟与飞机探测对比分析显示,高空温度、湿度和高度的配置两者基本一致,数值模拟不同高度的云粒子相态、垂直方向云水比含水量与飞机探测获取的云粒子图像和云液态水含量的垂直结构基本吻合,但数值模拟的云中各种水成物粒子出现的高度较飞机探测偏高。  相似文献   
947.
北京市热环境时空分异与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乔治  田光进 《遥感学报》2014,18(3):715-734
城市热环境空间区划是采用分区管理的思路来缓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热环境之间矛盾的技术基础。本文构建城市热环境区划模型的思路为:(1)将不同时相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产品进行正规化、分级,分析2008年北京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布特征。(2)构建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热环境影响主成分因子。(3)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利用热环境影响主因子,进一步对热环境进行空间区划。结果表明,北京夜间较白天城市热岛分布层次感明显,夏季白天较其他季节高温区聚合程度高。区域下垫面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热环境,北京城市热环境的主成分因子依次为植被覆盖、地形地貌、城市下垫面建设规模和人为热排放,并依此将北京划为7个热环境区域,根据各个分区热环境成因机制差异分别提出热环境改善和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48.
何艳  金炜  刘箴  符冉迪  田文哲 《遥感学报》2014,18(5):1034-1047
针对卫星云图数据量大,但传输通道和存储空间相对狭小的问题,本文基于Tetrolet变换,利用相邻时次云图的时空相关性,实现了一种高重构质量的卫星云图压缩感知方法。该方法将善于表达图像方向纹理及边缘信息的Tetrolet变换引入压缩感知的稀疏表示环节,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卫星云图细节丰富、纹理结构复杂的特性;同时,考虑到卫星云图序列间的相关性,将时间相邻的卫星云图组成图像组,以中间时刻云图作为参考图像,计算其与相邻时次云图的差异,通过在参考图片及序列差异图片间合理分配采样率,获取测量数据,在压缩感知框架下,采用带平滑处理的投影Landweber算法,重构出相邻时次的图像组。实验结果表明,Tetrolet变换适用于卫星云图的稀疏表示,而且图像组时空相关性的利用可显著提高重构云图的视觉效果及客观评价指标;在采样率低于0.2时,红外1、水汽和可见光3个通道重构云图的峰值信噪比(PSNR)较传统方法平均提高了7.48 dB,13.51 dB和6.15 dB。由此可见,本文方法可以通过获取少数随机测量值,重构出高质量的卫星云图,不仅为云图数据的低比特率压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且对于其他序列图像的压缩采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49.
针对高动态场景,单独的码环路很难实现跟踪,由于高动态载波跟踪的算法很成熟,通常应用载波跟踪结果对码环路进行辅助,针对窄体制信号,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消除码环的动态误差,但对宽体制信号来说,辅助力度减小。从高动态宽带信号码跟踪误差门限以及跟踪精度入手,分析了单独码跟踪算法的易失锁性,理论和仿真验证应用高动态载波跟踪结果辅助码跟踪算法的有效性,且具有高的跟踪精度。这为导航接收机的跟踪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0.
The characteristic changes of South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for the period January 1979 to December 2011, during which the 1990s Pacific pan-decadal variability (PDV) interdecadal regime shifts occurred, were examin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monthly mean SSTA for two sub-periods: January 1979 to December 1994 (P 1) and January 1996 to December 2011 (P2). Bot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leading EOF mode for P1 and P2 showed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leading EOF changed from a tripolar pattern for P 1 (EOF-P 1) to a dipole-like pattern for P2 (EOF-P2). Besides, EOF-P 1 (EOF-P2) had significant spectral peaks at 4.6 yr (2.7 yr). EOF-P2 not only had a closer association with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but also showed a faster response to ENSO than EOF-P1 based on their lead-lag relationships with ENSO.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SO, the South Pacific SSTA associated with ENSO for both PI and P2 showed a significant eastward propagation. However, after the peak of ENSO, EOF-P1 showed a stronger persistence than EOF-P2, which still showed eastward propagatio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STA associated with the whole process of ENSO evolution during P1 and the SSTA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SO during P2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ocean-to-atmosphere forcing, but the SSTA associated with the decay of ENSO shows the phenomenon of atmosphere-to-ocean for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