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5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1053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373篇
地质学   2326篇
海洋学   454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326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653篇
  2003年   390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5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9篇
  1928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4篇
  1924年   3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别造山带岩石地震波速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值与地震测深断面观察值的对比,结合地表出露岩石对深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该造山带现今地壳各结构层的基本岩石组成:上地壳主要由长英质岩石组成,榴辉岩在其中仅占0~20%;中地壳(低速层)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下地壳上部由80%镁铁质麻粒岩和20%长英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下部由幔源底侵岩浆作用形成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泊松比为0.265~0.280,明显高于榴辉岩的泊松比,表明其中即使有榴辉岩存在,含量也应极少。各构造单元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其铅、钕与锶同位素组成均可与北大别的核杂岩相对比,表明花岗岩浆均应以深部核杂岩为源岩。因此,被白垩纪花岗岩侵入的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单元和宿松高压变质岩单元深部均应由核杂岩组成,亦即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应呈拆离的构造岩片覆盖于核杂岩之上。鉴于白垩纪花岗岩的钕模式年龄(tDM)均集中于古元古代(1.8~2.2Ga),表明花岗岩的源区应限于核杂岩中构成原中地壳下部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层。这为中地壳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提供了佐证。考虑到大量花岗岩浆的抽出,应留下更大体积的镁铁质岩残留体,后者在地壳流变增厚调整过程中可能因密度增大而下沉,也可能因地震波速增大而显示下地壳的特征,更可能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而使由镁铁质残留体组成的原中地壳下部转变成现今下地壳上部的组成。根据大别碰撞后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还可证明组成大别下地壳的镁铁质岩更可能是1.1Ga前而非中生代形成的底侵岩层。实践表明,上述两方面研究的结合可较好揭示区域地壳结构一组成。  相似文献   
982.
TiO2-蒙脱石光催化降解苯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TiCl4在HCl中水解制备二氧化钛柱撑蒙脱石(TiO2-PILM)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BET N2比表面积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对苯酚在紫外光下的催化降解曲线,考察了苯酚的初始浓度、TiO2-PILM投放量、苯酚溶液pH值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结构稳定的TiO2-PILM具有2.26nm大晶面间距和285.7m^2/g大比表面积。TiO2-PILM对苯酚有一定的光催化降解性,其过程是先吸附后降解。随苯酚初始浓度、TiO2-PILM投入量和苯酚溶液pH值的升高,TiO2-PILM对苯酚降解速率增大。在苯酚初始浓度为5mg/L、投样量为1g/L、pH为10时,TiO2-PILM对苯酚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83.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以消除三维地震资料中的相关噪音。广义消除旁瓣聚束滤波方法(GSC)作为自适应线性约束聚束滤波方法(LCMV)的一个广义形式,包括一个固定的自适应聚束滤波器和一个在无约束聚束滤波器前的控制矩阵。考虑到三维观测系统的复杂性、在三维聚束滤波方法设计中有两个关键点:(1)采用将地震资料按方位角分区,把三维时距关系简化为二维;(2)引入动态平衡面元,避免有的方位角分区内地震道数可能不够。合成资料和实际资料结果表明,新研究的广义消除旁瓣聚束滤波方法能够得到高效、稳定和高分辨率的解。  相似文献   
984.
本文应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模拟弹性波在三维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采用时间上二阶、空间上高阶近似的交错网格高阶差分公式求解三维弹性波位移-应力方程,并在计算边界处应用基于傍轴近似法得到的三维弹性波方程吸收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维盐丘地质模型的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试算。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模拟精度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数值频散,绕射波更加丰富,而且适用于介质速度具有纵向变化和横向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985.
IntroductionOnNovember14,2001,aMS=8.1earthquakeoccurredonthewestofKunlunshanPassintheborderareaofQinghaiandXinjiang,whichwasthestrongestearthquakeinChinesemainlandsincetheMS=8.0earthquakeoccurredinDangxiongdistrictofXizangAutonomousRegiononNovember18,1951.TheearthquakeoccurredontheEasternKunlunTectonicZone,whichwasapalaeoplatejunctionzoneinsideTibetanPlateau.ItdividedTibetanPlateauintothesouthandnorthparts.Thezone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TibetanPlateausdeformationprocessanddynamicev…  相似文献   
986.
流域面源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矢量数据结构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模拟模型集成开发流域面源污染管理系统.以上海市苏州河流域为例,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子流域等图层的叠加,将流域空间分割为一系列不规则的矢量多边形,并将这些矢量多边形作为非点源模拟的空间单元;利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平台MapX、Surfer等,设计和开发了无缝集成的苏州河面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数据库组成,并初步建立了可运行的苏州河流域面源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的支持下,可有效地实现流域面源污染负荷估算、面源污染指数评价、单位面源负荷的等值线绘制以及面源污染的总量控制等功能.所开发的系统,既是面源污染专业软件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流域数字化环境管理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87.
深埋长引水隧洞对电站下游水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水式水电站深埋长引水隧洞对电站下游水温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下游水生物生境.采用k-ε模型,结合能量传输方程建立了引水隧洞三维水温预测模型,并在利用原型观测资料验证模型的基础上,对拟建的锦屏二级引水隧洞的水温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由于雅砻江上拟建的锦屏二级隧洞洞径与过流量较大,水流在隧洞内滞流时间短,水温升高不明显.由于模型采用隧洞实际空间布置数据,建立包括混凝土衬砌区域在内的三维空间计算域,同时考虑温度场与流场的相互影响,实现了对温度场的精确模拟,从而可为水电站设计和水生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8.
降水空间不均匀性对径流过程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数字高程流域水系模型,通过子流域和网格2种空间离散方式,采用传统的子流域法、雨量插值子流域法、逐个网格法3种雨量数据输入处理方法,分别作日流量模拟与洪水过程模拟,模拟过程与实测水文过程相比较表明:日模中3种雨量处理方法计算精度相当,次模中逐个网格法优于传统子流域法和雨量插值子流域法;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考虑得越充分,水文过程模拟精度越高。  相似文献   
989.
为了揭示缝洞储层的地震波场特征,运用适合任意倾角且横纵向可变速的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相移加插值)研究了其中一种重要的具有“串珠”状反射特征的地质模型。根据某地区地质特征设计了四个模型,并利用相移加插值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正演和偏移,得出了含溶洞介质的地震波场特征的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990.
青藏高原中部发育一系列独立的内流断陷湖盆,其中位于南亚季风区边缘的错鄂湖盆发育了巨厚的湖泊沉积,是研究高原内部地质环境变迁与构造-气候旋回的理想场所。本文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孔197m沉积岩心Sr、Rb、Zr含量及其比值以及沉积物有机质δ^13C、TOC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2.8Ma来岩石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经历了三次剧烈的环境演化过程:在约197~170m(2.8~2.5Ma)之间,低Sr含量,高Rb/Sr和Zr/Rb值记录了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δ^13C、TOC含量反映气候前期暖干,后期偏凉湿,揭示冷湿气候的云杉林突然增加,沉积岩性明显变粗,反映了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运动;在约170~38.5m(约2.5~0.8Ma)之间,高Sr含量,低Rb/Sr和Zr/Rb值记录流域经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δ^13C、TOC含量反映高原中部总体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沉积岩性较细,高原总体处于相对剥蚀夷平阶段;在38.5~0m(约0.8~0Ma)段,Sr含量处于相对低值,Rb/Sr值相对较高,化学风化相对较弱,δ^13C、TOC含量表明高原中部处于较寒冷的环境之中,沉积岩性的再次明显变粗表明高原中部又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并使高原中部整体隆升到4000m以上,奠定了现代高原面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