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5篇
  免费   1149篇
  国内免费   1261篇
测绘学   457篇
大气科学   931篇
地球物理   1368篇
地质学   2770篇
海洋学   661篇
天文学   293篇
综合类   432篇
自然地理   6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311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71.
top-hat变换与庐枞矿集区大地电磁强干扰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非线性信号处理方法,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广义形态滤波已经展现出其在大地电磁时间域信号去噪中的作用;然而,广义形态滤波在滤除大地电磁时间域信号中噪声波形的同时,也滤除了时间域信号中包含有用信息的缓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top-hat变换的大地电磁时间域噪声压制方案,利用top-hat变换对波峰和波谷的检测能力,采用直线型结构元素,对大地电磁时间域信号进行去噪。用该方法对庐枞矿集区大地电磁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后,数据的标准差与曲线相似性参数都优于处理前数据,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去除噪声波形并保留时间域信号的缓变化,恢复受噪声污染的大地电磁时间域信号,提高大地电磁视电阻率曲线的质量。  相似文献   
972.
针对地下水埋深较浅地区,由高层建筑荷载引起的土体变形问题,以比奥固结理论为基础,结合土体非线性流变理论,将土体本构关系推广到黏弹塑性;同时考虑土体力学参数及水力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高层建筑荷载引发地面沉降与隆起变形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详细研究了高层建筑荷载影响下的土体变形特征及此过程中土体力学参数及水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高层建筑荷载引起的地面沉降呈现漏斗状,以建筑物中心为漏斗中心,高层建筑荷载施加初期,高层建筑周围出现隆起,到达最大值后隆起逐渐消失;高层建筑底部浅层土体孔隙度、渗透系数及泊松比均呈现缓慢减小趋势,弹性模量呈现缓慢增大趋势;而高层建筑周围浅层土体的孔隙度、渗透系数及泊松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弹性模量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高层建筑影响区域浅部土体参数的变化趋势与土体的回弹及压缩有关。  相似文献   
973.
柴达木河都兰区植被覆盖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晓媚  夏薇  郭任宏 《中国沙漠》2014,34(2):603-609
柴达木河都兰区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基于MODIS NDVI数据,应用遥感方法,对都兰区2000—2011年的植被覆盖率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裸土和低覆盖率植被的面积逐年减小,而较低覆盖率、中等覆盖率、较高覆盖率及高覆盖率植被的面积均逐年增加;研究区植被覆盖率与降水及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区域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较为密切;宗加-诺木洪植被区的地下水埋深范围为0.7~3.5 m,在水埋深为1.7 m的地方,植被长势最好;当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矿化度小于3 g·L-1时,植被发育较好。  相似文献   
974.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曲麻莱、治多地区的圆柏树轮样芯建立的树木年轮年表,重建了近450年来高原春季(4~6月)的最高气温序列。采用多窗谱分析、小波分析和Yamamoto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重建的高原春季最高气温序列的准周期性及多尺度突变特征。结果显示,青海南部高原地区春季最高气温的变化存在较明显的31~54年低频和2~4年高频准周期波动特征。在30~54年时间尺度上,青海南部高原春季最高气温变化经历了1622~1639年、1798~1816年、1896~1913年和1933~1951年的偏冷期以及1684~1703年、1779~1797年、1817~1835年和1914~1932年的偏暖期。分析还发现,青南高原地区春季最高气温在冷暖期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较明显突变现象,在30~40年时间尺度上,Tm序列在1610年、1668年、1816年、1915年和1934年前后的突变是明显的。交叉相关分析显示,在滞后7.5年左右,青海南部高原春季最高气温波动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75.
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衰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的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9次地震事件共487条数字化波形记录,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整个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的三段几何扩散参数、S波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变化的关系式、32个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1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非弹性衰减在1 Hz处的Q值比地质构造活跃地区的结果要大得多. 32个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在高频部分除个别台站外基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但在低频区间部分台站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19次地震事件的地震矩对数值与震级ML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76.
高坝抗震设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探讨了高坝抗震设防的决策问题。分别从高坝设计使用年限及高坝的功能2个角度出发,探讨了进行高坝抗震设防标准决策的2种不同方法。从高坝设计使用年限出发,提出同样重要性的结构在不同的设计使用年限应具有相同的可靠度水平,以此来进行抗震设防烈度的决策。从基于功能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应使总的期望损失最小为准则来进行最优抗震设防烈度的决策。  相似文献   
977.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或密集成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顺义与延怀盆地一带揭示出几条高角度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长度在10~2 0 km间。小震活动显示的构造信息表明,北西向构造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在现今构造变形和地震孕育、发生中,与北东向构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定位震源深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推测是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强弱在横向变化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978.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下部发育的深湖相油页岩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优质烃源岩.该油页岩呈深灰色或棕褐色,页理发育,主要由富含有机质纹层和浅灰色钙质纹层形成的毫米级沉积层偶组成.其中有机质纹层中的有机碳含量在5%以上,富含藻类化石及鱼化石等;钙质纹层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呈灰白色.沉积环境分析表明,该油页岩形成于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半咸水-微咸水的深湖缺氧环境中,沉积速率较慢,湖盆处于欠补偿状态,水体分层结构使沉积有机质得到有效保存.藻类等水生生物勃发吸收了更多的CO2,从而诱发大量内生成因的碳酸盐沉淀,形成碳酸盐纹层,而藻类的死亡则导致湖水有机质输送通量增多,使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量增大,促使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形成.因此,分层的水体结构和藻类的勃发是油页岩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79.
???????EMD?????????????????ж????????????????????????????塢??????????????????仯????????????????????????????????????????о????????????????????????????????????????????????????????????????????????????????????????仯?????  相似文献   
980.
Two springs (Cuihua Spring, Shuiqiuchi Spring) in Cuihua Mountain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were observed and sampled monthly during 2004 and 2005 to trace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with seasons. Although both pH values and cation (Ca2+, Mg2+, K+, and Na+) contents of Cuihua Spring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huiqiuchi Spring,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oth springs are obvious. The pH values of both spring waters are between 5.69 and 6.98, lower than that of rainwater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the pH values of both springs similarly vary from high to low and then to high again. Variations in electric conductivities of two spring waters are contrary, although their electric conductiviti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ive with the cation content respectively.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of the two springs or different acidic rocks they passed. The contents of HCO3 , Ca2+, Mg2+, K+, and Na+ are low, indicating a low silicate weathering that the strata in this district are mainly composed of granite and schist of quartz and mica. Differing from change in spring water in karst regions of South China where abundant precipitation and dilution of rainwater cause low pH and electric conductivity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pH values and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ies of two springs in Qinling Mountains are attributed to seasonal changes in CO2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activity in soil within respective year, rather than rainfall. The microorganisms’ activity in soil produces more CO2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refore, the water nature of springs in silicate regions chiefly reflects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CO2 produc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