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0篇
  免费   2020篇
  国内免费   2912篇
测绘学   1343篇
大气科学   1303篇
地球物理   1695篇
地质学   5438篇
海洋学   1343篇
天文学   158篇
综合类   700篇
自然地理   1132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563篇
  2021年   734篇
  2020年   554篇
  2019年   652篇
  2018年   613篇
  2017年   533篇
  2016年   573篇
  2015年   596篇
  2014年   560篇
  2013年   645篇
  2012年   768篇
  2011年   707篇
  2010年   701篇
  2009年   646篇
  2008年   621篇
  2007年   529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利用2009年3月-2010年3月大同国家基准气候站20m气象梯度塔的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及PM10质量浓度数据、气溶胶散射系数数据,分析大同地区典型沙尘天气过程近地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在沙尘暴、扬沙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较大,浮尘较小。气温在沙尘暴期间受冷空气的影响迅速减小,而在扬沙和浮尘天气条件下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长短波辐射的强弱和沙尘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相对湿度在沙尘暴期间基本上呈递增态势,结束后比发生前相对湿度增大,在扬沙和浮尘天气条件下,相对湿度与温度完全呈现出反相关关系,且相对湿度均较小。PM10质量浓度在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条件下依次递减。沙尘暴期间气溶胶散射系数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992.
董昊  徐海明  罗亚丽 《大气科学》2012,36(1):145-169
采用WRF模式模拟一次影响中国广东省的飑线过程, 分别选取Morrison、 Thompson07、 Thompson09和WDM6云微物理方案实施了四组试验, 每组试验包括不同云凝结核(CCN)浓度的三次模拟, 称为 “低浓度”、 “中浓度” 和 “高浓度”, 将模拟区域划分为深对流、 浅对流和层云区域, 对比分析四组试验中CCN浓度变化对模拟的总降水量、 不同区域降水率和不同区域面积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了云微物理过程、 动力环流强度等受CCN浓度变化的影响。发现: (1) 由于不同云微物理过程与CCN浓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不同云微物理过程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 云微物理过程与动力环流之间发生非线性耦合, 采用不同的云微物理方案导致模拟的CCN—降雨影响既有相似、 也有差异; (2)模拟的CCN—降水影响在采用Thompson09和Thompson07方案时更显著, 采用WDM6方案时最小; (3)四组模拟试验均出现CCN浓度增加延迟降水产生、 初期降水减弱的情况, 在模拟后期降水量也随着CCN浓度增加而减小, 而飑线成熟阶段CCN—降水影响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993.
合肥市雾日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合肥市气象观测站2005—2009年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雾的月、季变化,及雾日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同时,应用后向轨迹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雾日大尺度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合肥雾日数12月最多,7月最少;雾日局地气象条件表现为高湿、微风、偏东或西北风向;合肥雾日与输送形势关系密切,雾日近地层(10 m)以偏东方向的轨迹最多,在边界层中上部(1 000 m)以西南轨迹和本地轨迹最多。  相似文献   
994.
开源GIS支持下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给我国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灾害风险区划分析作为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在我国逐渐展开。为探索一种基于开源GIS的县级区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技术方案,首先分析开源GIS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开源GIS的质量、性能及应用中需注意的法律因素等,而后以东营市河口区为例,选择QGIS、ILWIS等开源软件,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构建不同气象灾害的分析模型及综合气象灾害分析模型,进行县级区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最终编制实验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级图。  相似文献   
995.
Because land cov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studies, assessing the agreement among different land cover products is critical.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have been reported among ...  相似文献   
996.
孙浩 《东北测绘》2012,(8):203-204,207
探讨了基于PixelGrid系统下的无人机影像空三加密方法、工艺流程及正射影像图制作。  相似文献   
997.
车牌定位是车牌识别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车牌定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字符识别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投影法和形态学的车牌定位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接着利用水平投影算法确定车牌的上下边界,然后利用形态学方法迭代确定车牌的左右边界.最后进行精定位。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98.
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在城镇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地形图缩编技术效率较低。本文以北京市1∶2000数字化地形图缩编1∶10000地形图为例,充分利用GEOWAY GeneMap平台的缩编功能,采用基于规则库的一致性制图综合和交互式制图综合相结合的方法,缩编作业效率比较高,减轻了作业强度,提高了作业精度,为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9.
In this paper, a novel algorithm for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retrieval with a 1 km spatial resolution over land is presented using the Advanced Along Track Scanning Radiometer (AATSR) dual-view capability at 0.55, 0.66 and 0.87 μ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 (BRDF) model, a product of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The BR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surface, i.e. prior input parameters for this algorithm, are computed by extracti...  相似文献   
1000.
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金秀  肖稳安  张华 《大气科学》2009,33(4):825-834
IPCC(2007)指出, 六氟化硫(SF6) 作为臭氧消耗物质 (ODSs) 的部分替代物质, 近年来排放量大大增加。它作为控制排放的人造长寿命温室气体之一已经被列入《京都议定书》。但是, 目前在臭氧消耗物质替代品中, 对SF6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较少, 而且所用的谱吸收资料陈旧。本文采用最新的分子吸收数据库HITRAN2004中的SF6的吸收截面数据, 利用Shi(1981) 的吸收系数重排法, 建立了SF6的相关k分布的辐射计算方案,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SF6在晴空大气下的辐射效率和全球增温潜能, 并首次计算了SF6的全球温变潜能, 与其全球增温潜能进行了比较。本文的研究表明: SF6的辐射效率为0.512 W/m2, 经过大气寿命调整之后的辐射效率为0.506 W/m2, 二者差别不大; 根据IPCC (2007) 给出的排放情景, 到2100年, SF6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将达到35×10-12~70×10-12, 引起的相应辐射强迫将在0.004~0.028 W/m2之间变化; 相对于二氧化碳的100年全球增温潜能为2.33×104, 比IPCC(2007)的结果大2.2%; 100年的持续排放的全球增温潜能为2.26×104, 与其他长寿命人造温室气体一道, 其对全球变暖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