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1篇
  免费   1518篇
  国内免费   2184篇
测绘学   839篇
大气科学   1266篇
地球物理   1779篇
地质学   3953篇
海洋学   1176篇
天文学   219篇
综合类   729篇
自然地理   101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378篇
  2021年   440篇
  2020年   332篇
  2019年   450篇
  2018年   446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486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516篇
  2013年   529篇
  2012年   565篇
  2011年   576篇
  2010年   627篇
  2009年   519篇
  2008年   496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372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k阶最近邻距离丛集点提取算法及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群发性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中,定义年代际群发性指数以及群发高值区,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和年代际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极端低温事件群发性指数70年代在南方地区的加强很可能为该年代际偏冷的气候背景贡献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事件的群发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这和大暴雨事件的定义可能存在联系;强降水事件的高群发带与中国近50年多雨带的分布格局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3.
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建立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两个气象预报模式MM5和RAMS6.0以及一个复杂地形上有毒云团的扩散模式CDM。开发了MM5和RAMS6.0接口模块,发展了基于RAMS6.0气象场预报结果的CDM,实现了对未来36h内的精细气象场和扩散场进行模拟,气象场预报的分辨率为500~1000m,扩散场的分辨率可达到50~200m。基于T213数据,应用MM5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3km的气象场初步预报,将该预报结果转化为RAMS6.0识别的数据格式,应用RAMS6.0对气象场进行分辨率为500~1000m的精细预报,得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风场与湍流量的预报结果。基于该气象场,根据想定,应用CDM对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附近发生化学事件时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出危害范围、危害等级、危害开始时间、危害持续时间等时空分布,为奥运会开幕式化学危害应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4.
一次α中尺度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WRF模式对2007年4月21—22日的一次中α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模拟,结果表明:(1)该低涡的产生与湖北西部的地形条件有一定的联系,低压倒槽系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环流背景,反演自FY-2 C卫星的TBB资料较好地反映了该中α低涡的整个活动过程。(2)对低涡发展最强阶段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分析表明,低涡右侧为较强的上升运动,而其左侧则为下沉运动,在中低层冷空气上部有南侧暖湿空气上爬造成的次级上升运动;低涡左侧存在较明显的湿斜压锋区,后部则有明显的干冷气切入;南风风量对总体水汽输送的贡献要大于西风风量。(3)WRF模式中NOAH和热扩散陆面方案的对比分析表明,NOAH方案更加有利于低涡中心的发展,因此能够产生较热扩散方案更强的中心区降水,但是这种增强作用主要分布在低涡区附近,其他地区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995.
郑峰  吴群 《气象科技》2010,38(5):533-536
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中心气压920hPa,是近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为了认识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突然增强的机制机理,气象工作者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如"桑美"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强度突增原因探究等。文章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述,指出了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如数值模拟台风强度突增的量值偏小,强度突增的机理没有新的明显突破,以及气候变暖对台风强度突增如何影响涉及较少等。  相似文献   
996.
李浩  孙学金  陈峰  宋多 《气象科技》2010,38(2):222-225
为了将卫星多通道遥感技术应用到地基测云红外遥感中,利用SBDART(平面平行辐射传输模式)模式对双波段(10.3~11.3μm,11.5~12.5μm)大气向下红外辐射进行计算。分析了双波段辐射亮温差的特点,讨论了不同能见度、不同天空状况对两通道亮温差的影响,同时将利用实际测量的亮温差值所判断出来的天空状况与实际天空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能见度较好时天顶方向辐射率变化比天边方向明显;在高能见度时一定天顶角范围内,可以利用不同天空状况亮温差不同的特点对云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997.
小议危化品项目防雷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一个危化品仓库为例,从直击雷防护、防雷电感应、防雷电波侵入三个方面详细讨论了第一类危化品项目的防雷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山区雨水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山区雨水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山区开展雨水利用的必要性。通过新密市集雨自压节灌工程实例,证明集雨工程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等特点,可有效解决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99.
气温日较差研究进展: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指示3个方面对日较差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观测数据以及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全球气温日较差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呈下降趋势,而这种下降趋势不仅仅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辐射、云量、气溶胶、下垫面的变化、水汽、降水以及航迹云等因素都能对日较差的变化造成影响。日较差的"周末效应"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日较差的变化相对于平均气温的变化,能够更有效地指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Samples of airborne PM2.5 particles in Guangzhou urban are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autumn of 2006 and the spring of 2007. The morphologies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were deter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upl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SEM-EDX). The obtained images were further analyzed for size distribution by an image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the morphology, particles in PM2.5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soot aggregates, minerals, fly ash and others. The amount of soot aggregates and mineral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fly ashes. The distributions of particles by number and size in two seasons were bimodal with 90% less than 1.0 μm in diameter. The primary peak from the autumn samples was in the size range of 0.4 ~ 0.5 μm, and 0.3 ~ 0.4 μm for the spring samples. More soot aggregates (36.1%) and minerals (61.5%) were found than fly ash (2.4%) in autumn, but soot aggregates (89.9%) was the dominant particle type in spr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 volume was generally opposite to that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Particles less than 1.0 μm were as high as 89.5% in number but contributed only 18.9% in volume, indicating that fine particles contributed relatively little in volume although existing in large nu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