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盛夏上海地区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尹红萍  曹晓岗 《气象》2010,36(8):19-25
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强对流容易出现错报。对上海地区2001—2005年7—9月份19个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个例进行分析,并和副热带高压控制时上海地区未发生强对流的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较易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发生,强对流发生开始时间主要在中午到傍晚;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的发生除需要有较好的层结不稳定条件外,对抬升条件也有较高要求,如边界层整层在上海附近存在中尺度辐合线。  相似文献   
362.
 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的主要机构,不但参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一系列政策的制定,而且为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从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资助的4个层次(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上,对1986-2007年大气科学学科受资助的项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 近22 a来NSFC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资助项目达506项,资助金额达24304.3万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NSFC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注和支持。最后,对今后NSFC为满足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将作的进一步投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63.
采用基于集合Kalman滤波数据同化和偏差修正方法的集合预报技术来研究热带气旋的强度预报问题.集合预报系统考虑初值误差和模式误差,利用MM5中尺度模式,采用Anthes-kuo、Grell和Betts-Miller等积云参数化方案和High-res-olution Blaekadar、Burlk-Thompson、MRF等边界层过程的9组不同的组合,分别进行45、60和75 min的短时预报.对9个预报结果采用"镜像法",得到18个集合成员.将蓝金涡旋作为同化的观测场,18个集合成员作为集合Kalman滤波的初始背景集合,采用ENSRF算法和逐点局地分析算法进行同化.同化后的结果作为集合预报的初值,预报过程对模式参数采用前述9种组合,进行72小时预报.通过求取偏差系数对预报结果进行修正,减小模式系统误差.选2003-2004年16个台风过程作为预报个例,讨论偏差修正前后对预报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集合Kalman滤波数据同化的热带气旋集合预报相对于非同化的集合预报对路径预报的改进效果优于强度预报.平均而言通过偏差修正,强度集合预报的潜力得到挖掘,绝对误差明显减小,通过偏差修正减小了强度集合预报均值的误差,进而使得预报概率密度函数均值向理论值靠近,从而提高了概率预报的精度和合理性,因此基于集合预报的偏差修正分析方法,是改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64.
副热带高压对登陆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登陆台风多发于夏季,尤其对于登陆后继续北上深入内陆的热带气旋,逐渐与其所处的中纬度环境场发生相互作用,强度衰减缓慢甚至再次发展,且伴随有台风动力、热力结构的转变(ET过程).同时,夏季多伴有副热带高压的活跃与西伸趋势,然而该系统与台风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已成为提高台风预报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文中选取1997年第11号台风"温妮"为研究个例,通过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再现了该台风登陆后经历初期减弱、变性及变性后再次发展的演变过程.采用Davis等提出的片段位涡反演方法,改变模式积分初始时刻台风东部副热带高压强度,通过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不同强度副热带高压系统对台风陆上维持、变性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加强加快了台风中心的北移速度,冷空气提前下沉入侵台风中心,加快台风的变性,配合暖气团的强迫抬升激发强烈的对流层中高层锋生,台风变性后冉次加强幅度增大.副热带高压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台风中心上空高空形势,而后者与台风强度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65.
“080825”上海大暴雨综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曹晓岗  张吉  王慧  陈永林 《气象》2009,35(4):51-5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以及非常规高密度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资料、云图资料以及PWV可降水汽资料等,对2008年8月25日上海地区的强对流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三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北部地区交汇有利于低涡的生成发展,为上海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为上海强对流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能量和触发条件.在大暴雨开始前12~24小时,水汽、能量和中低层大的正涡度有向长江下游汇合的趋势,在上海附近逐渐形成强的位势不稳定.上升运动集中在1个经度左右非常窄的地区,是产生特强降水原因之一.GPS/PWV探测可以及时了解大气水汽总量的变化,仅靠本地上空的水汽全部落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水汽辐合.对流云团合并,云核合并后强烈发展移动缓慢同样是产生特强降水原因之一,在对流云团的后侧,对应温度梯度最大,是降水最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366.
IIb trioctahedral chlorite in the Barberton greenstone belt (BGB) metavolcanic rocks was formed during pervasive greenschist metamorphism.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hlorite is highly variable, with the Fe/(Fe+Mg) ratio ranging from 0.12 to 0.8 among 53 samples. The chemical variation of the chlorite results from the chemical diversity of the host rock, especially the MgO content of the rock, but major details of the variation pattern of the chlorite are due to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hlorite. All major cation abundances in the chlorite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Sil‐icon increases with Mg and decreases with Fe, while AlIV and AlVI decrease with Mg and increase with Fe2+. A complex exchange vector explains over 90% of the chlorit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Mg4SiFe2+ −3AlVI −1 AlIV −1, which has 3 parts Fe-Mg substitution coupled with one part tschermakite substitution. This ratio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the charge and site balances and the dimensional fit between the tetrahedral and octahedral sheets. The subtle change in Al substitution in chlorite implies that AlVI is preferentially ordered in the M(4) site, and about 84% of the AlVI present is in the M(4) sites when they are nearly filled with AlVI. Based on 47 analyzed chlorite-bearing rock samples, chlorite (Chl) composition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MgO content of the host rock. Calcula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re +0.91 for SiO2Chl-MgORock, −0.87 for Al2O3Chl-MgORock, +0.89 for MgOChl-MgORock, and −0.85 for FeOChl-MgORock. Only weak correlation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chlorite oxides and other oxides of rock (between same oxides in chlorite and rock: SiO2−0.67, Al2O3 + 0.59, FeO −0.41). However, MgOChl is saturated at about 36 wt% in rocks that have MgO above 22 wt%.The MgOChl is about 5 wt% when the host rock approaches 0 wt% of MgO. This implies that Mg substituting into the chlorite is approximately limited to 1.5–9.2 Mg atoms per formula unit and 1.0–3.2 AlIV. Chlorite geothermometers can not be applied to all BGB samples. However, the empirical chlorite geothermometer based on AlIV of chlorite may be applicable to chlorites formed under metamorphic conditions because it can predic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hlorite from basaltic and dacitic samples in this study. An estimated temperature of about 320°C for the greenschist metamorphism of the greenstone belt through this geothermometer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btained by other geothermometers. Received: 22 January 1996 / Accepted: 15 August 1996  相似文献   
367.
文章介绍了江西区域暴雨的客观天气学模型、物理诊断模型、预报流程以及利用数值化云图进行暴雨落区短时跟踪预报的方法。并给出了1992~1995年汛期模型的试报结果。  相似文献   
368.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全长约2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际河四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在3mm/a左右。  相似文献   
369.
雾对城市边界层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根据1999年11、12月及2001年2月北京市几次雾过程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资料,再配合大范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市雾发生过程中的大气环流形势,对比研究了出现水雾和霾时不同的边界层结构特征,结合环境污染监测资料,分析了雾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雾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边界层的温度层结由雾前的逆温层转变为雾区内的近中性层结,雾的微物理结构变化也表现出对污染物的沉降作用明显减弱,造成在雾发生时,城市空气污染相对严重.同时,该文初步探讨了这种变化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370.
“0185”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曹晓岗 《气象》2002,28(1):21-25
对2001年8月5日上海地区的特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热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开始前24小时有一定的反映,水汽输送在上海已有大中心形成;动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12小时有所反映,中低层大的正涡度中心已移到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使上海的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产生了特大暴雨。另外,中低层的大的正涡度和高空的涡度集中在非常窄的同一地区,是产生特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