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章利用上海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网中3台分别布设在松江泖港和嘉定F1赛车场的TWP3型风廓线雷达以及嘉定外岗的LAP3000型风廓线雷达,在2010年初冬和2011年盛夏各一个月时段的连续原始测风数据,逐个与上海宝山GFE(L)-1型二次探空雷达在相同时段中的原始测风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并且还将同布设在嘉定地区的两台不同型号的风廓线雷达进行了测风数据的互比分析.在基本稳定的天气条件下,嘉定F1赛车场、松江泖港以及嘉定外岗风廓线雷达各自与宝山GFE(L)-1型二次雷达探空测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匹配样本数依次是6733、7350和7013对,其在盛夏时段对比统计的各层风速的平均标准差分别是3.34、3.37和4.03m·s-1,在初冬时段则为3.22、3.22和3.42m·s-1.参与互比分析的F1赛车场TWP3型风廓线雷达和外岗LAP3000型风廓线雷达之间的匹配样本数是71981对,其在盛夏时段互比统计的风速平均标准差是3.63 m·s-1,在初冬时段为4.12 m·s-1.有统计曲线表明,本研究中两台TWP3型风廓线雷达与宝山GFE(L)-1型二次雷达探空测风的误差均为2~4 m·s-1,其比对精度明显优于嘉定外岗的LAP3000型风廓线雷达.文章还提出了风廓线雷达的“有效探测高度”新概念.  相似文献   
52.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近百年来,辽宁沿海地区逐渐完成带状空间格局演变,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地区内部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通过实际考察分析,从城市化响应视角探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复兴和区域发展,提出中心城市化辐射带动、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构建4种适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化发展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53.
为弥补当前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估中对指标模糊性和信息动态性考虑不足的缺陷,基于可变集原理及偏联系数方法构建一种新的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估模型。采用可变集方法计算评价对象的相对隶属度,获取级别特征值;利用偏联系数方法探究信息演化对级别的影响,得到基于支持度最大原则的定级策略;综合二者结果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状况进行评估。将模型应用于2017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结果表明:①中国东南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程度良好,西北地区较差,南方优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②北京市等17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向演化态势,亟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其余地区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③四川等省份各指标的均衡程度差异较大,需针对性地进行调控与优化。  相似文献   
54.
水文地理研究发展若干问题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问题研究一直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水文地理是水文学与地理学交叉学科,主要采用地理学原理、观点和方法。陆地表层系统的提出对水文地理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首先,对水文地理学的交叉关联、研究内容、全球水系统和生态水文研究的兴起进行阐述;其次,在总结陆地表层系统论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及其观点后,讨论了地理研究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关系,提出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动态过程机理等“三性”应是水文地理系统的研究思想;再次,基于学科基础理论的扩展,给出深化水文地理时空动态过程机理的系统科学技术的几个案例;最后,讨论了中国水文地理研究的几个重点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生态水文四大平衡动态演变过程机理、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护、“蓝绿水”的认知意义、水文地理区划与制图技术及智能技术等。  相似文献   
55.
北斗与GPS组合伪距单点定位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北斗与G PS组合单点定位时的原理和模型,根据自编程序,利用同济大学TJA站的数据进行计算及分析比较GPS伪距、北斗伪距、北斗/GPS组合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结果表明:北斗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平面方向上达到3m以内,高程方向优于8 m ,满足普通导航定位的需求。北斗/G PS组合伪距单点定位精度明显优于单系统。在单系统观测条件差时,组合系统可以减少对单一系统的依赖性,而且还可以增强卫星定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6.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一段中的古土壤层可作为层序地层划分的依据.在姚家组一段中识别出3个不整合面,由盆地边缘向中心分别以河流侵蚀面-古土壤层-强烈生物作用面为标志,其下部为进积型的低位体系域三角洲砂质沉积,中部为退积型的水侵体系域三角洲砂质沉积,顶部为以泥质岩为主的加积型高水位体系域平原淤积相沉积,构成了完整的储盖组合.本文建屯了受平缓坡折控制平坦古地貌背景下的大型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认为坡折带控制岩性油藏分布,坡折带以下广泛分布的三角洲砂体成为大面积岩性油藏储集体.坡折带附近的近源区发育多层位三角洲砂岩复合体,形成了多层、厚层岩性油藏,远离坡折带的远源区分布着大面积的三角洲外前缘砂体,可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和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57.
东昆仑造山带东部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了较多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及LAICPMS锆石 UPb定年,得到寄主岩形成年龄为(255.3±3.6)Ma,暗色包体形成时代为(252.9±2.5)Ma,二者年龄基本一致,从而排除了暗色微粒包体为捕虏体或源区难熔残余物质的可能性,也排除了花岗质岩浆固结后基性岩浆侵入的可能性。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了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是晚二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是混合时的酸性端员,而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则是岩浆混合时未混合完全的残余基性部分。晚二叠世时,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在区域挤压应力环境下发生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壳幔物质相互混合,形成岩浆混合花岗质的岩浆房并向上侵入形成哈拉尕吐岩体。  相似文献   
58.
草滩沟群龙王沟组在北秦岭西段广泛出露,对研究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的结晶年龄为457. 4±3. 8Ma。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富硅(SiO 2 =64. 55%~73. 07%)和碱(Na 2 O+K 2 O=5. 35%~8. 11%),低铝(Al 2 O 3 =13. 91%~16. 07%);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Eu负异常(δEu=0. 34~0. 86);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Mg # 值。以上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具壳源特征,为地壳部分熔融结果。北秦岭造山带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浆岩具弧岩浆岩特征,显示它们形成于俯冲环境。结合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岩浆岩分布以及草滩沟群沉积特征显示,早奥陶世北秦岭造山带还处于商丹洋的俯冲阶段。  相似文献   
59.
施雅风 《地质论评》2011,57(1):44-49
1 研究历史 第四纪冰川是第四纪研究的一个特殊方面,由于已经消失,必须推理阐明.不同的研究者只能提出不同认识,这在科学界应属正常现象.人们经过长期深入研究,以真理为依归,扬长避短,弃伪存真,认识终会改进与趋同.中国东部海拔2500m以下中低山地是否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地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关键问题.2500m这个界线是周廷儒院士(1982)首先提出的.  相似文献   
60.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5 to 17 Ma BP, when the second plateau uplifting, i.e.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Himalaya movement, occurred,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reached an altitude high enough to chbge the situatio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Such an effect of the plateau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the warrning of the tropical ocea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ross equatorial current, the enlargement of the marginal sea basins in the east-southeastern Asia, the westward extending of the Asian continent and the regression of the Paratethys Sea. As a result, the thermal difference was enlarged, and the air currents were enhanced between continents and oceans; finally the Asian monsoon system, mainly the summer monsoon, was initiated. The former planet wind system was then substituted by the monsoon system, and this caused th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uch as the large shrinkage of the dry steppe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humid forest zone in East Asia. Thme changes have been dated at 21.8 Ma BP on the Lingxia profile in the northeastern border of the Tibet Plateau, when the savanna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forest.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Climbing Project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Z951-A1-2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