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7篇
  免费   1275篇
  国内免费   1680篇
测绘学   297篇
大气科学   1544篇
地球物理   1728篇
地质学   3176篇
海洋学   977篇
天文学   212篇
综合类   848篇
自然地理   82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360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408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305篇
  1997年   283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45篇
  1994年   219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底栖生物的群落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海岩礁环境系高生产力区,在中、高纬度海域中,由大型海藻和大叶藻(Zosteramarina)所构成的初级生产力常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数倍(Miller et al.,1971)。同时,此种环境又是以大型藻类或有机碎屑为食物的珍贵海产品鲍鱼(Haliotis)、刺参(Stichopus)、海胆(Strongylocentrotus)等的栖息场所和采捕作业区;还是一些优质鱼类星鳗( Astroconger myriaster)、鲈(Lateolobrax japonicus)等的藏匿场所和游钓渔业的渔场;重要经济藻类石花菜(Gelidium)等也在此环境中定着、生长。所以,浅海岩礁的资源开发前景很好。为了促进上述珍贵海产品的增、养殖生产和发展游钓渔业,有必要对浅海岩礁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岩礁区的资源开发和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1987年初步调查的基础上,1992年以灵山岛为点,对水下岩礁环境和生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文主要分析浅海岩礁底栖生物的群落特点。  相似文献   
122.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死壳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栖息地带由于近年受拖耙捕生产,底质遭到频繁骚动。同时沿岸带局部水域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河口盐度突发性骤降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蛤仔的存活率。因而蛤仔死壳逐年增多。据1990年调查,9月份幼蛤和成蛤死壳平均密度比同年4月分别增加3.5倍和1.8倍,蛤仔资源量亦受一定损失。  相似文献   
123.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顺才 《海洋学报》1981,3(1):97-112
三角洲及其沉积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注视.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较大的潮汐河口三角洲,对它的形成和演变的研究,不少单位曾做了大量工作,,本文试图通过总结近几年来所取得的部分钻孔资料和沉积分析资料,提出关于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4.
Dinoflagellate cysts in recent marine sediment from Guangxi,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tal of 33 species of dinoflagellate cysts were discovered from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searegion of Guangxi, among them 12 cyst types (Diplopsalopsis sp.1, D. sp. 2, D. sp. 3, Cochlodinium sp., Protoperidinium sp. 1, P. sp. 2, P. compressum , Scrippsiella sp. 1, S. sp. 2, Alexandrium sp. 1, A. sp. 2, A. sp. 3) were first repor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one cyst type (Cochlodinium sp.) was first reported in the world.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area, accounting for 45% of all the cysts. There are 2 cysts of toxic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is and Gymnodinium catenatum). But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cyst number an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25.
地形变化对青岛地区风暴潮灾影响的一次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文胜  孙文心 《海洋预报》2002,19(1):97-104
本文以8509台风为例,模拟了因地形变化而对青岛地区风暴潮灾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胶州湾口外局部地形变深,在8509台风的情况下,风暴增水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增加,而且对底层风暴潮流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molecul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crown-link type alkyd resin,and its enrichment behaviour for potassium ion in low concentration solution and sea water.On the basis of some theory concepts of Host-Guest chemistr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e hav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 new polymer enrichment agent of crow-link resin for potassiumion,i.e.,polymacrocyclic ether bislactone of diethylene glycolpyromyllitic acid(briefly called crown-link type alkyd resin or PBL resin).The yield was about 97.4%,almost quantitatively.  相似文献   
127.
耗散源函数及LAGFD-WAM海浪数值模式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在LAGFD-WAM海浪模式方法基础上,根据破碎波统计理论给出了LAGFD耗散源函数形式。同时对LAGFD-WAM模式进行了改进并与WAM模式作了三种典型风场下的对比实验和实测结果检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8.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洁  徐常芳 《地震地质》1989,11(1):35-45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9.
This study recovered the Guadalupian conodont faunas from Shangsi (上寺) Section in Northeast Sichuan (四川). Four genera and nin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ree conodont zones were recognized and established; they include 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 Zone, J. aserrata Zone, and J. postserrata Zone. The Roadian and Wordian boundary is set in the interval 5 m from the top of Bed 86 by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conodont J. aserrata. The Wordian and Capitanian boundary is set in the interval 2.3 m from the top of the Bed 95 by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J. postserrata. Most of the specimens demonstrated low color alteration index (CAI) as 1.5-3, indicating that most part of the Maokou (茅口) Formation may have the suitable therm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oil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30.
有效地排除钻渣是钻井液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结合实验及相关工程情况,从力学角度对水平孔中钻渣的运移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牛顿力学定律对钻渣在钻井液中的运移速度进行了解析建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