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焉耆盆地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认识,但目前急需开辟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来缓解增储上产的压力。焉耆隆起区是盆地的油气远景区,通过新焉参1井钻探,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其缺失中生界大部分地层,缺乏油源和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讨论后认为应继续探索隆起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加强焉耆隆起区与博湖坳陷构造演化关系的研究,寻找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及隐蔽型油气藏。这些认识对今后焉耆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刘俊  王胜宏  余云云  赵旭  彭聪 《地理学报》2022,77(9):2292-2307
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旅游和休闲功能的影响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领域。本文发展和优化了基于Logistic曲线从微博大数据中提取赏樱旅游活动开展时间的方法,并从2879033条与樱花相关的新浪微博大数据中筛选出587891条有效微博,进而提取和重建了中国2010—2019年赏樱旅游活动时间数据集,该数据集通过了物候站点观测数据和与温度响应关系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过去10 a中国21个城市赏樱旅游活动始日、末日和持续期的时空格局,并模拟和预测了SSP2-4.5和SSP5-8.5两种气候情景下,2020—2050年中国赏樱旅游活动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过去10 a,全国大部分城市赏樱旅游活动始日提前(占比61.9%),末日提前(占比76.2%),持续期缩短(占比52.4%)。纬度每升高1°,始日、末日分别推迟0.286 d(P < 0.01)和0.394 d(P < 0.01),持续期缩短0.286 d(P > 0.05)。② 未来气候情景下,大部分城市赏樱旅游活动始日和末日提前,持续期延长。SSP5-8.5情景对赏樱旅游活动的影响比SSP2-4.5情景更明显。本文的方法和框架能够为气候变化对特定旅游活动的影响研究提供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广西区域极端特大暴雨成因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观测资料、雷达探测资料以及自动站雨量资料等,对2010年6月28日广西极端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暴雨灾害具有区域小、降雨时段集中、过程雨量大、短历时降雨强及引发次生灾害特别重等特点;②亚欧中高纬度500 hPa呈两脊一槽型、200 hPa南亚高压脊线贯穿广西上空及西南季风活跃是暴雨的环流背景;高空低涡、地面干线是主要天气系统配置,属低涡暴雨型;③强不稳定能量及层结的存在、850 hPa以下低层辐合、700 hPa附近明显涡旋、整层大气上升运动、850 hPa以下层高湿及水汽强烈辐合是主要物理量特征;④中尺度低压、低涡及气流辐合等是中尺度对流触发条件.FY-2E红外云图上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对强降雨有重要指示意义,暴雨发生在云团合并发展阶段,FY-2E的TBB值小于200 K可以作为短历时强降雨的指标.低质心雷达回波产生的列车效应和地形作用是造成强降雨的重要因素,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的强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与维持.  相似文献   
104.
The semi-arid areas in Northern China are home to a large population and have great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Contemporary land use pressures cause these areas to suffer from a severe land us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gnoring the livelihood of huma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mi-arid areas is not possible. However, the rapid increase in human activity recently exposes both the human race and local environment to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To balance this contradiction, this research puts forth a framework to optimize the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se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land use suitability. Considering the expansion of particular land use forms to meet the land us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 revised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is employed to shape the path of land expansion. Meanwhile, additional adjustment rules are set to adjust the unreasonable land use units to a suitable form. The city of Ordos is chosen as a case to put this framework into practice, and several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is framework could maintain the environment in a stable state while simultaneously meeting the land us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05.
Web 2.0 services and social networking offer possibilities to transform academic publishing to facilitate scientific dialogue. We present ‘The Live Paper’ in this editorial as a concept to consider how to leverage existing web technologies to produce rich, omnidirectional, and interactive narratives on research. Following the format of a traditional research report we describe and discuss how to enrich research reports utilizing various types of analytical tools, data, and web services in a published paper embedded in evolving scientific discourse. We also consider how the live papers would influence the practice, culture, and economy of academic research. We conclude that geospatial researchers have an opportunity to lead this development towards richer and more open ways of communicating our findings. The technology and infrastructure to do so exist today, but several barriers remain.  相似文献   
106.
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方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蒙吉军  燕群  向芸芸 《中国沙漠》2014,34(2):590-596
根据不同情景选择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点的模型方法,已经成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本文以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引入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程,并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基于MCR模型构建的安全格局与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和多目标优化的安全格局的适用条件。结果显示:前者适宜于维持生态安全的情景,有利于降低土地系统中人类活动的生态风险;后者则适宜于维持生态适宜性的情景,有利于降低土地系统中自然因素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2,36(4):673-685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著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  相似文献   
108.
对Vondrak滤波的准则函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标准,即用滤波值的均方根误差与平滑度的线性组合的平方根δ作为平滑因子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模拟算例证实了此评价标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北京石花洞滴水水溶性有机碳(DOC)近一个水文年的观测,发现不同点滴水DOC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7月中旬均有一个大的主峰出现。初步说明中国北方石笋微层的层面物质沉积于7月雨季,主要来源于大的雨量对土壤中有机质的淋溶;洞穴顶板较薄的滴水点在5月和8月有明显的DOC次峰,可能与石笋亚年层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0.
安徽省宣城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以第四系覆盖下(红层覆盖、推覆构造下)为主要特点。本文以最新获取的1:5万高精度重磁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研究区进行平面解译,获得了区内地质构造、控矿层位、侵入岩体的分布等平面属性;以研究区重磁二度半定量反演计算成果为基础,探索建立了全区准三维立体结构,掌握了区内主要控矿断裂、岩浆岩、矿源层等要素的几何空间展布规律及成矿有利部位等重要找矿空间属性;以研究区内已知典型矿床为切入点,总结了其地球物理场特征、成矿条件、控矿要素等成矿因素,探索构建了目标区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划分了成矿远景区,并圈定了重点找矿靶区。朱桥成矿远景区魏墩靶区钻探验证见矿实例表明,通过1:5万高精度重磁资料的处理与研究,进行位场平面—三维勘查、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构建的方式发挥了地球物理找矿的优势,提高了找矿效果。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东部覆盖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参考和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