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柴北缘西端青海冷湖盐场北山地区发育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高硅(Si O2=73.92%~75.98%)、富钾(K2O=3.71%~4.78%)、贫镁钙,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1.11,属强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岩体含有富铝矿物石榴子石,刚玉标准分子约为1%,Th、Y含量低,且与Rb呈负相关性,源岩为沉积岩,具S型花岗岩特征,是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引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岩体形成于254±4 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盐场北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与俯冲作用有关,类似于岛弧环境产物,从而揭示柴北缘晚二叠世具有活动大陆边缘性质。  相似文献   
42.
通过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对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主要在碳酸盐岩脉中沿愈合裂缝呈带状分布,烃类包裹体在荧光下呈黄白色--蓝白色,说明研究区油气成熟度相对较高;由包裹体均一温度实测结果可知,该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峰值分别为70℃~80℃和130℃~140℃;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25~22 Ma(东营末期—馆陶早期),第二期为8~5 Ma(明化镇中期)。  相似文献   
43.
空间直角坐标至两类常用坐标的快速变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空间直角坐标至站心极坐标的间接变换方法存在着使用复杂和不够直接快速的问题,该文提出了空间直角坐标至大地坐标快速变换的二维迭代方法;通过分析空间直角坐标与站心极坐标的几何关系,提出了站心极坐标直接变换的几何解析法。计算结果表明,当迭代停止条件采用空间点位误差限值10-5 m时,大地坐标变换的二维迭代法一般2次收敛;站心极坐标几何解析法与常规间接变换结果完全相同,验证了文中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快速性。  相似文献   
44.
以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为例,对比分析了万年以来洪水发生的时间、流量的差异,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洪水发生的联系。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均有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汉江上游的洪水流量远大于渭河流域的洪水流量,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这两个时间段内;对季风气候变化分析表明,4 200~4 000 a BP和3 200~3 000 a BP是季风突变气候恶化的两个转折期,气候突变使得秦岭南北河流在这个时间段均有古洪水事件记录,但因测年分辨率的限制,似乎秦岭南北洪水发生时间具有一致性。在短时间尺度上,对秦岭南北实测洪水分析发现,虽然大多数年份秦岭南北没有洪水同时发生,但在个别年份内秦岭南北还是有洪水同时发生情况;从华西秋雨角度分析表明,秦岭南北的汉江上游、渭河处于华西秋雨核心区,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秦岭南北洪水发生的时间并不都是完全相同。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水文学角度在长时间尺度上揭示秦岭南北地区主要河流洪水发生规律,深化特大洪水事件与季风气候的关系;同时也加深了对秦岭地理分界作用的认识,对秦岭南北因地制宜的进行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开发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5.
Pulsar radio emission beams have been studied observationally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suggestion is that they consist of the so-called core and conal components. To reproduce these components is a challenge for any emission model, and that the pulse profile of pulsars changes with frequency presents even a greater challenge. Assuming a local surface magnetic structure (to produce the core or central beam) and a global dipole magnetic field (to produce the conal beams), Gil & Krawczyk (1997) applied curvature radiation to the pulse profile simulation of PSR J0437-4715 (hereafter the GK model). Here we present an alternative multi-frequency simulation of the same profil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nverse Compton Scattering (ICS) model. It is obtained from our simulation (1) that besides the core, the inner cone and the outer cone, there is an outer-outer cone; (2) that the emission components of the core and cones evolve strongly with frequency. Some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CS model and the  相似文献   
46.
由离散水深数据如何描述海底地貌以及水深数据与属性数据如何关联一直是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探讨利用超图中层次结构和非层次关系对海底山峰构建,最后在一个试验区内实现,论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47.
DInSAR技术对不同方位形变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DEM数据为假想的地面目标,只考虑距离对相位的影响,模拟竖直向、距离向和方位向形变的干涉纹图,从而研究DInSAR技术对空间不同方位形变的敏感性。在所有模拟参数和形变位移大小都相同的情况下,三个不同方位形变所产生的相位从0到2π变化的完整干涉环的数目是各不相同的,揭示DInSAR技术对不同方位地表形变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竖直向、距离向和方位向。  相似文献   
48.
基于CLUE模型的203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一切照常情景”、“规划情景"和”优化情景"三种生态系统变化情景,采用CLUE模型,对江西省2001~203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进行模型模拟,并用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在“一切照常情景”中,耕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林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在“规划情景”中,耕地持续增加;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并在2020年后基本保持不变;林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是高密度森林面积比重增大;河流和湖泊面积略微减少,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在“优化情景”中,森林增加趋势较“规划情景”有所减缓,河流和湖泊,湿地均有显著增加。本研究对研究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介绍了国家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元数据库设计方案和建库方法。在分析1:50000数据库更新成果元数据基础上,从应用需求出发。面向“符合标准、满足应用、适于共享”的元数据建库口标.采用XML技术归纳设计3种元数据应刚模式和内容规范,制定元数据建库方法与流程,建设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没完成面向管理应用的牲于内网C/S结构的元数据管理系统,面向分发业务应用的基于内网B/S结构的浏览查询系统,而向共享服务的基于互联网的元数据服务系统,方便符类刚户存不同场景查询使用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成果。  相似文献   
50.
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1999年6月下旬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锋上西南低涡发展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敏感性试验, 探讨了低涡对锋强、 锋生的敏感性, 锋生、 锋消与低涡发展演变的时间空间上的联系等问题\.结果表明, 低涡对中层锋面强度的变化敏感, 中层锋强发生改变会导致整层涡度发生同位相的变化。中层系统对梅雨锋气旋的发展起主要作用, 中层锋面对低涡发展的影响比边界层锋更关键。中层锋面强度改变会激发出中低层的垂直次级环流, 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发生改变, 最终影响到低涡强度的发展。敏感性试验证明, 锋面强度变化对低涡发展造成的影响有超前性, 中层锋面先发生变化, 6 h左右以后低涡强度发生改变。锋区强度和低涡强度发生变化的地理位置基本在同一经度上, 锋强变化的位置在涡强变化位置的北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