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文章评述了增生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认为增生造山作用贯穿地球历史,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方式。用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解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出巨型造山系的形成与长期发育的大洋岩石圈俯冲制约的两侧或一侧的多岛弧盆系密切相关。在多岛弧盆系演化过程中的弧 弧和弧 陆碰撞,弧前和弧后洋盆的消减冲杂岩的增生,洋底高原、洋岛/海山、外来地块(体)拼贴等一系列碰撞和增生造山作用形成大陆边缘增生造山系。大洋岩石圈最终消亡形成对接消减带,大洋岩石圈两侧的多岛弧盆系转化的造山系对接形成造山系的联合体。拼接完成后往往要继续发生大陆之间的陆 陆碰撞造山作用、陆内汇聚(伸展)作用,后者叠加在增生造山系上,使造山过程更加复杂。对接消减带是认识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关键。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经历的各种造山过程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一个增生造山过程。多岛弧盆系研究对于划分造山带细结构非常重要,是理解造山系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的基础,并制约了造山后陆内构造演化。大陆碰撞前大洋两侧多岛弧盆系及陆缘系统更完整地记录了威尔逊旋回,记录的信息更加丰富。根据多岛弧盆系的思路对特提斯大洋演化提出新的模式,认为西藏冈底斯带自石炭纪以来受到特提斯大洋俯冲制约,三叠纪发生向洋增生造山作用,特提斯大洋于早白垩世末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22.
Abiogenic hydrocarbons in commercial gases from the Songliao Bas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inetic fractionation,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es for various alkane gases form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by different mecha- nisms an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natur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iodegradation or thermode- gradation of complex high-molecul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erial can form microbial gas or thermogenic gas. The δ 13C1 value ranges from -110‰ to -50‰ for microbial gases but from -50‰ to -35‰ (even heavier) f...  相似文献   
123.
李喆  李永树  卓云 《地理科学》2014,34(6):757-761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监测点位布设稀少且分布不均,特别是大区域的降雨监测和预报存在着不准确现象。利用GIS技术,以都江堰市为研究区,结合降雨随海拔变化规律与实测降雨数据,初步建立了降雨随海拔高度变化的二次曲线计算公式和等高线对应转折拐点降雨图层,参考对比自定义降雨矩阵点图层生成的预报降雨栅格效果,最后在基于AE开发的山地平原过渡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中,依据等高线拐点降雨图层动态生成研究区降雨栅格,作为该系统下预警指标动态监测模块的主要指标因子,初步解决了研究区降雨监测点位少的情况下,全区预报降雨可视化程度低和局部预报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降雨预报的准确性和直观性。  相似文献   
124.
航天发射试验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事业,高空风是影响发射试验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发射场区(简称场区)高空风预报,降低发射风险,对航天发射试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1年1~12月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场区高空风资料,采用模式直接输出、绝对偏差修正、模式输出统计和最优化集成方法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制作场区整层高空风预报产品。经过评估,高空风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5.
蒋红兵  龚建辉  姜贞白  卓嵩 《测绘》2012,(3):139-141
本文从信息化测绘和数字化测绘的区别与联系出发,通过分析遥感测绘单位在从数字化测绘体系向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在遥感测绘单位构建信息化测绘平台的主要内容,对相关测绘单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6.
2017年发生里氏7.0级地震,九寨沟景区位于此次地震的核心区域,受损严重。对景区现场踏勘和珍珠滩、镜海、诺日朗和火花海4处地表水主要离子的取样分析,初步得出景观受损情况及水化学变化:地震对部分景观造成破坏,钙华坝体开裂及崩塌,火花海最为严重;震后地表水水化学主要受Ca2+和HCO3-的影响,地震和降雨加速了矿物溶解,导致Ca2+和HCO3-浓度高于往年;受钙华沉积的影响,Ca2+和HCO3-浓度随海拔降低而降低,受降水量减少的影响,Ca2+和HCO3-浓度随时间下降,2018年3月份HCO3-浓度上升,与光合作用、CO2溶解量及水温等因素相关;震后4处景观地表水SIC值>0,利于钙华沉积。水化学结果说明此次地震增加了水体Ca2+和HCO3-浓度,如及时实施人工干预,受损景观可以实现恢复。   相似文献   
127.
盐池-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砂岩由台型和坡型三角洲前缘砂体组成,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其中石英、长石和岩屑平均含量分别为24.7%、43.2%和10.0%,岩屑也以变质岩屑和火成岩屑为主,占岩屑总量的88.0%。砂岩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的晚期,Ro为0.8%,温度在70~90℃,主要受酸性成岩环境控制,因此次生溶孔发育。在对砂岩各种组分含量统计的基础上,定量计算表明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研究区原生孔隙消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为胶结作用,而由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占初始孔隙度比例较小(﹤10%)。结合沉积相分析成果,在研究区可划分出3种沉积-成岩相带,即坡型三角洲前缘-绿泥石粘土膜胶结原生孔相、坡型三角洲前缘-晚期铁方解石胶结次生溶孔相和台型三角洲前缘-晚期铁方解石胶结相,其中有利的高孔高渗储层区主要分布在前两种有利沉积-成岩相带结合部位。  相似文献   
128.
升温率略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珠峰地区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9.
南盘江盆地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盆地西南缘的麻栗坡八布地区发育一套巨厚碎屑岩,因与八布蛇绿岩直接接触而意义重大,但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属性还存在争议。本文首次报道了碎屑岩上段中沉凝灰岩夹层的锆石LA- ICP- MS U- Pb年龄,结果为226±1Ma (n=17,MSWD=1.1)。结合古生物和接触关系,证实这套碎屑岩是中—上三叠统安尼阶到卡尼阶的板纳组—兰木组—平寨组。首次从上部层位厘定出一套滨岸- 潮坪相石英质细砾岩、石英砂岩、细砂岩沉积,发育平行层理、浪成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干涉波痕等。从中三叠世的巨厚海相陆源碎屑浊流沉积到晚三叠世卡尼末期滨岸- 潮坪相沉积的演化,代表了南盘江前陆盆地中—晚三叠世的充填序列,卡尼阶平寨组与拉丁阶个旧组的平行不整合代表了印支运动第II幕。  相似文献   
130.
对采自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中上部的英安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值:838±9 Ma(n=9,MSWD=0.80)和780±12Ma(n=5,MSWD=1.2)。其中780±12 Ma解释为苏雄组英安岩的喷发时限,代表康滇裂谷盆地强烈扩张时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而838±9 Ma则可能代表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前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综合研究认为,苏雄组位于康滇裂谷半地堑盆地的调节带,为华南新元古代幕式岩浆活动的产物;火山活动和沉积记录均表明,扬子周缘发育与地幔柱相关的裂谷盆地系统,且华南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重要组成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