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提高测绘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继续深化测绘科技体制的改革 ,因而测绘科研机构应通过调整方向、优化结构、分流人员、转换机制等措施 ,结合自身的优势搞好目标定位 ,调整组织和专业结构 ,充分认识人的因素在科研和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将科研机构建成测绘公益性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32.
目的: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评价MSCTA对心律不齐患者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煤炭总医院临床诊断和怀疑冠心病的心律不齐患者31例,在一个月内分别完成MSCT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A在心律不齐患者中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30例图像(96.77%,30/...  相似文献   
133.
晚古生代永安盆地位于华夏块体武夷山隆起南缘,发育在前泥盆纪基底之上,是在政和—大埔断裂带基础上经伸展作用而成的一个沉积断陷盆地。盆内不同时代含碳层位样品δ13Corg值的变化及其与邻区样品δ13Corg值的对比研究显示了盆地本身乃至整个中国东南部沉积环境在不同地质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区段沉积相变化的异同特征;永安盆地晚...  相似文献   
134.
某萤石矿中萤石与石英密切共生.采用磨矿-浮选工艺流程进行选矿试验,虽然所得萤石精矿w(CaF2)达98%以上,但精矿中杂质w(SiO2)>1%.采用阶段磨矿阶段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w(CaF2)=98.07%,w(SiO2) =0.77%的优质萤石精矿;粗精矿再磨使萤石充分单体解离,有助于降低浮选精矿中二氧化硅.  相似文献   
135.
 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不同海拔梯度下高寒植被与土壤特征进行研究。沿线高寒植被的主要分布种有91个,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Falc)、藏异燕麦(Helictotrichon tibeticum)、黄芪(Astragalus)、棘豆(Oxytropis)、粗壮嵩草(Kobresia robusta Maximowicz)、矮嵩草(Kobresia robusta Maximowicz)等。高寒植被物种数、平均盖度、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海拔呈正相关性,而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海拔呈负相关性。沿线高寒植物群落主要可划分为海拔小于4 000 m的高寒荒漠植被、海拔4 000~4 500 m的高寒河谷灌丛植被、海拔4 500~4 700 m的高寒草原植被、海拔4 700~4 800 m的高寒垫状植被、海拔4 800~4 900 m的高寒草甸植被和海拔5 000 m左右的高寒沼泽和高寒流石坡植被。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都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性,但全磷、全钾及pH值则在高海拔地区达到最低。沿线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中、细沙(d<0.4 mm)为主,占到了总含量的85%以上,因此,中、细沙是构成沿线土壤的最主要颗粒。沿线植被恢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择紫花针茅、垂穗披碱草、燕麦、棘豆、黄芪、蒿草、梭罗草等当地草种,采取原生植物种子异地繁殖,再经沿线播种或栽培抚育,从而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该研究对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恢复与植物防沙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6.
干空气入侵对东北冷涡降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浩  杨军  祖繁  荣昕 《气象》2014,40(5):562-569
针对干空气入侵对东北冷涡降水发展的影响,应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1年7月一次东北冷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干空气入侵对东北冷涡降水云系发展产生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密度较高的高层干冷空气下沉迫使干侵入前沿暖湿气流抬升,从而促进了东北冷涡降水发展;另一方面,下沉冷空气流向前推进"挤压"可导致冷空气前沿界面较为陡峭、层结不稳定,有助于云系垂直发展,降水主要集中于云系中部。  相似文献   
137.
Aeolian sand transport results from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the airflow above. Air density strongly constrains air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ulting flow of sand, and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in sand transport model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air density on the sand flow structure, sand transport rate, adobe abrasion profiles, and abrasion rate using a portable wind-tunnel in the field. For a given wind speed, the flow’s ability to transport sand decreases at low air density, so total sand transport decreases, but the saltation height increases. Thus, the damage to human structures increases compared with what occurs at lower altitudes. The adobe abrasion rate by the cloud of blowing sand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height above the surface, while the wind erosion and dust emission intensity both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air density. Long-term feedback processes between air density and wind erosion sugges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ow-altitude areas due to long-term defl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dust emission, and will have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surface Aeolian processes and geo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38.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热带海盆,南海具有季节性海盆尺度风生环流特性,具有越东偶极子、南海西边界流、黑潮入侵分支等主流系(空间尺度>100 km),也具有丰富的中尺度涡旋、锋面、上升流等中尺度过程(空间尺度约为O(10~100 km))和活跃的亚中尺度过程(O(1~10 km))等,而这些多尺度运动之间的能量转化是全球海洋能量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概述了南海贯穿流特征、南海陆架陆坡流和西边界流特征、主流系对中尺度涡旋的影响、(亚)中尺度对湍流混合的影响四个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已发现主流系主要通过斜压不稳定将能量传递给中尺度过程,中尺度涡旋能量主要通过正压不稳定、剪切不稳定等过程将能量传递给小尺度过程。但是,多尺度运动之间能量传递过程的观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的能量逆级串过程及其对局地天气与气候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9.
本研究以威海市为例,应用ETM+融合影像资料,提取相关生态因子,构建自然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模型中对各指标进行实地面积1km×1km尺度下的格网化表达,同时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方法,对威海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威海市自然生态环境为优和良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6.5%,一般和较差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8.40%和5.1%,整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40.
海岸湿沙表面风沙传输特征的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湿沙表面风沙传输的风洞实验,研究了湿润海岸风沙流的垂直结构、输沙率随风速与表层湿度的变化规律。输沙测量使用60 cm高直立式积沙仪,湿度(M)为沙面表层1 mm厚的重量湿度值。结果表明,湿沙表面的输沙量和高度呈指数关系。一般,湿度增大,整体输沙率降低,高湿度床面的沙粒有相对更大的比例被传输到更高的位置。比起低湿度(M<0.587%)沙粒,高湿度(0.587%<M<1.448%)沙粒的垂直运动对湿度变化的影响更加敏感,尤其是在跃移层的底部,当M>1.448%时,输沙率已经很低,小于0.99 g·cm-1·s-1。伴随湿度0.587%和1.448%的过渡,风沙流垂向分布被分为3个不同坡度的区域,曲线坡度反映了沙粒间不同水分存在形式的影响差异。对于跃移沙粒,高湿度表面(M>1.448%)仅起到了一个传输平台的作用;当表面变干到某种程度(M=0.587%)之前,表面湿度是跃移运动的主要控制因子,然后风速才重新开始影响输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