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422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321篇
地球物理   363篇
地质学   805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81.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新乡市旅游舒适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乡市1978-2007年近30 a的历史气候资料,以气温、风速和湿度三要素作为影响新乡旅游舒适度的基本因子,采用模糊评价法以旬为单位对新乡市的气候资源进行评判分析,得到新乡市旅游舒适度分析结果:新乡市5月上中旬及9月中下旬的旅游舒适度最高;由于风速和低温的共同影响,3月中旬的旅游舒适度最低.  相似文献   
982.
常德市2002年5月13日大暴雨成因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玉芳  唐小新  陈媛  葛文忠 《气象》2009,35(5):42-48
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产品、实时探测资料及MM5数值模拟,对2002年发生在湖南常德境内的"5.13"大暴雨进行解析,得出此次暴雨过程由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急流形成、发展与减弱对降水强度有直接的影响.暴雨中心与云图上的"U"形缺口区、多普勒基本速度场上的中低层急流轴线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多普勒基本速度场上急流强弱振荡出现的时间、低层暖平流之上(高层)出现冷平流的时间、低层气旋式涡旋流场的形成与维持以及低层垂直风切变强度变化对强降水发生的时间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数值模拟证实雷达探测到的中尺度涡旋、急流及辐合带是正确的.这些结论对暴雨临近预报业务具有明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3.
本文通过对大连和长海 1989~2002年间共14a海雾统计和对比分析,总结出海雾的成因和天气形势特征.为今后的长海机场和大连机场海雾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4.
利津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利津县十多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体会,认为:农民认可、社会支持是开展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政府支持、领导得力、资金到位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作业、指挥人员稳定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并指出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985.
一次暴雪天气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河南省2006年1月18-19日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时空分辨率较高的资料.对此次降雪的水汽条件、温度条件、不稳定条件、风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水汽的辐合作用是暴雪天气发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河南省上空逆温层的上界对应西南气流,下界对应东北气流,这种流场配置对降雪最有利;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使高低空急流产生两个独立的次级环流,在高空急流出口区,间接环流的北部形成辐合上升气流,十分有利于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总螺旋度的变化对降雪的强度变化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湿位涡这一物理量的分析发现,与暴雨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MPVl不同,MPV2在这次降雪过程中作用大于MPVl.  相似文献   
986.
合成层析成像可由有限几个投影数据重建三维物体,与传统CT相比,该方法所需的射线剂量少得多.由于投影数据不完备,导致的重建图像伪影是合成层析成像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合成层析成像方法,和其他方法相比可以得到更好的重建图像质量.该方法首先对目标进行低分辨率全局扫描,然后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高分辨率局部扫描,最后,利用两次扫描的投影数据集合重建感兴趣区域的图像.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用本方法重建感兴趣区域图像,要明显好于没有使用全局扫描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7.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史前洪水可能发生的时代,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大禹治水”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推测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发生于4200~4000aB·P.左右,即一次对世界许多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全球性气候异常时期;根据气候突变与东亚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探讨了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认为夏朝建立前夕的史前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000aB·P.以后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所为。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多数学者对史前发生洪水的相信但却对大禹能否成功治水的怀疑之间矛盾。  相似文献   
988.
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西部干旱缺水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的,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肆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因为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大量垦荒造田,修建水库和明渠,漫灌农田耗费水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等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先引起中国西部草原化然后是沙漠化,顺应此规律西部开发应该是“退耕还草”,恢复草场和天然植被,发展畜牧养殖业,而不是再无节制地垦荒造田发展粮食种植业。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新疆、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在塔里木河上、中游和黑河中、下游修建了数十个中、小型水库,截留地表、地下径流,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使大量水在水库、明渠表面蒸发浪费,却引起下游断流,大片胡杨林死亡,罗布泊、居延海等干涸,额济纳旗荒漠化成了沙尘暴的源头。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恢复中国西北原有的生态平衡,从根本上遏制中国西部的荒漠化?对于年蒸发量高达600~800mm以上的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科学节约地利用水资源十分关键。建议能在塔里木河上游的喀喇昆仑山、南天山和黑河上游的祁连山山顶冰川以下修建高山水库,通过泻水隧洞管道,封闭式地把水输送到下游,这样既可通过水头落差发电,又可沿途通过管道喷灌技术养殖山坡草场和解决下游农田用水,避免蒸发耗费,保持生态平衡。修建这种高山水库和输水管道工程应该纳入国家建设计划,作为国家跨省级的系统治理工程来实施。  相似文献   
989.
China is distinguished by a prominent monsoonal climate in the east of the country, a continental arid climate in the northwest and a highland cold climat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cause of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re are abundant and well-dated documentary records for climate variation over the whole of the country as well as many natural archives (e.g., tree-rings, ice cores, stalagmites, varved lake sediments and corals) that enable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limate and extreme events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in China. In the last 10 years, many new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multi-proxies with wide spatial coverage, have been published in China. These reconstructions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across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he uncertainties of regional reconstructions. Synthesized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results show that warm intervals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occurred in AD 1–200, AD 551–760, AD 951–1320, and after AD 1921, and also show that cold intervals were in AD 201–350, AD 441–530, AD 781–950, and AD 1321–1920. Extreme cold winters, seen between 1500 and 1900, were more frequent than those after 1950. The intensity of regional heat waves,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global warming, may not in fact exceed natural climate variability seen over the last 2000 years. In the eastern monsoonal region of China, decadal, multi-decadal and centennial oscillations are seen in rainfall variability. While the ensemble mean for drought/flood spatial patterns across all cold periods shows a meridional distribution, there is a tri-pole pattern with respect to droughts south of 25°N, floods between 25° and 30°N, and droughts north of 30°N for all warm periods. Data show that extreme drought events were most frequent in the periods AD 301–400, AD 751–800, AD 1051–1150, AD 1501–1550, and AD 1601–1650, while extreme flood events were frequent in the periods AD 101–150, AD 251–300, AD 951–1000, AD 1701–1750, AD 1801–1850, and AD 1901–1950. Between AD 1551–1600, extreme droughts and flood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arid northwest China, climate was characterized by dry conditions in AD 1000–1350, wet conditions in AD 1500–1850, and has tended to be wet over recent decades. O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centennial-scale oscillations in precipitation have occurred over the last 1000 years, interrupted by several multi-decadal-scale severe drought events. Of these, the most severe were in the 1480s and 1710s. In southwest China, extreme droughts as severe as those see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in 2006 are known to have occurred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相似文献   
990.
胜利油田作业海域因受陆地影响显著,水浅滩阔且盐度较低,加之地理位置相对偏北,每年冬季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结冰现象,给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和各类工程设施造成影响。利用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2005—2016年冬季的各类冰情监测数据并结合部分已有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作业海域的冰情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该海域的冰情基本特征;在分析海冰防灾减灾形势的基础上,按照我国海冰防灾减灾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并结合油田海上生产作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具体的海冰减灾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