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7篇
  免费   2369篇
  国内免费   3243篇
测绘学   776篇
大气科学   2761篇
地球物理   3332篇
地质学   6528篇
海洋学   1351篇
天文学   587篇
综合类   1235篇
自然地理   1769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580篇
  2021年   633篇
  2020年   574篇
  2019年   691篇
  2018年   747篇
  2017年   654篇
  2016年   773篇
  2015年   687篇
  2014年   805篇
  2013年   760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818篇
  2010年   794篇
  2009年   715篇
  2008年   648篇
  2007年   652篇
  2006年   517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537篇
  2001年   470篇
  2000年   452篇
  1999年   509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413篇
  1996年   332篇
  1995年   301篇
  1994年   340篇
  1993年   261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51.
多年平均表层水温超过28℃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平面高度的加热中心和大气三大环流的辐散中心。为评价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域海洋生物泵的演化特征、规律与机制,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ntong Java海台的WP7柱状样为材料,通过提取浮游有孔虫δ13C组成、底栖有孔虫群落和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相对百分含量变化等指标,反演该区250kaB.P.以来的古生产力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25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的古生产力演化与地球轨道变化控制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以及岁差控制的太阳辐照率密切相关。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距今250ka以来的生产力变化间冰期明显低于冰期,而且在间冰期阶段生产力相对稳定,冰期波动幅度较大。在冰期或间冰期背景下显著的岁差周期是该区古生产力演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而且在岁差波段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可能领先极地冰体积变化2~4ka左右。热带东西太平洋的古生产力演化在冰期-间冰期变化和岁差尺度上存在ENSO式的变动机制,而且二者互相调谐,产生了似30ka和19ka周期,并出现了"半30ka周期"和半岁差周期。此外,WP7孔Neogloboqudrina dutertrei的δ13C显示在MIS 1/2,MIS 3/4和MIS 5e/6的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期的冰消期阶段存在变轻事件,可能与数千年尺度的大洋环流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2.
GIS空间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在银行ATM网点选址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黎雯  周廷刚  张伟 《测绘科学》2008,33(1):229-231,237
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和灵魂,是GIS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标志之一。运用GIS空间分析中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功能对自动柜员机(ATM)网点进行选址,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选址区位评价确定出ATM布放的最终布局,并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能为在ATM网点选址中提供决策依据,最后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3.
低渗透储层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布井方式至关重要。首先利用劈分流场的方法直观地给出常规储层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的产能评价方法;然后针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点,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建立新的井网渗流物理模型并求解得到产能评价公式;最后经分析计算给出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面积井网极限注采井距关系曲线。研究结果为低渗透储层部署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4.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on the crust-derived Tianmenshan pluton were undertaken by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and Ar-Ar dating of biotite, muscovite and K-feldspar, giving a petrogenetic age of 167 Ma. Owing to the closure systems in different minerals, the cooling history of the pluton can be determined with an age-temperature diagram. The late hydrothermal event has been recognized, which is related probably with mineralization. In terms of the comparative geochronological and petrologic record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some constrains o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ianmenshan pluton proceeded in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Indosinian post-orogeny extension to strong compressive tectonics. And the timing of the hydrothermal event matches the compressive climax of the Yanshanian orogeny. The temporal gap between granite emplacement and wolframite mineralization could last 10-20 Ma owing to the low cooling rate of the pluton.  相似文献   
155.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dicated that the carbazole-type compounds hav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also show stability in oxid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This kind of compounds still has high concentrations and a complete distribution in the analyzed dry asphalt samples, showing that they are particularly useful in the study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of the paleo-pools.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compounds in the Silurian dry asphalts from the Awati, Tabei and Tazhong areas is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extent of oxidation and (or) bio-degradation for the areas; the Awati and Tabei areas underwent relatively strong oxid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hydrocarbon pool formation in the Silurian system in the Tazhong and Tabei areas of the Tarim Basin (at the end of the Silurian period) and at the second stage in the Awati area (in Permian), the hydrocarbons experienced a long-distance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56.
松辽平原区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地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数据,结合实地地质调查、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cence, OSL)测年及孢粉数据,从地层、新构造和沉积环境等角度阐述了松辽平原晚更新世晚期湖积环境的形成与变化,提出了松辽平原晚更新世晚期湖积环境或湖积物质是区内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7.
现代地图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图符号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其符号本身,应当把它当作一种语言来研究,即地图语言。地图语言使人们使用地图进行空间认识更加贴近现实,使地理空间信息的传输更加准确、生动和形象。文中主要对现代地图语言的形成,现代地图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即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以及地图语言的本质即视觉变量、听觉变量和触觉变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8.
By using sonar imag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lgorithm for the clustering of seabed types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 (SOFM) neural network. The theory as well as data processing is studied in detail. Some valuabl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59.
软弱夹层几何参数对试样力学行为影响颗粒元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颗粒元程序,采用颗粒接触连接模型和滑动模型,建立了含软弱夹层试样的颗粒元模型。通过数值模型实验,对不同软弱夹层几何参数试样进行加载模拟,探讨了不同夹层厚度及不同倾角条件下试样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式,并分析其对试样强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裂隙首先产生于软弱夹层处,随着荷载的增加,再逐渐扩展,呈现渐进性破坏特征;夹层越厚,倾角越大,试样沿软弱夹层呈现较强的滑动特征,如果夹层薄且缓,软弱夹层成为试样破坏的非控制因素;软弱夹层厚度和夹角对试样的峰值强度都有影响,随软弱夹层厚度和夹角的增大,试样的峰值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0.
底摩擦重力试验在倾倒变形岩体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摩擦重力试验(底摩擦试验)是利用相似理论分析原理,将研究原形按几何比例和各种物理力学参数,制作相似模型及确定相应的边界条件。然后按照相似边界条件进行加载试验,再现曾经发生过或今后将会出现的物理力学现象,进而了解其发展演化规律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澜沧江某水电站坝肩主要为典型的倾倒变形岩体,为探讨倾倒变形岩体在天然重力场条件的变形破裂发展趋势。试验采用模拟重力场条件的岩体底摩擦模型试验技术模拟分析岩体倾倒变形进一步发展演变过程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