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0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55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493篇
地质学   563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From stable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of tree-rings of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from Mt. Helan, China, we found that high-δ13C values were related to high mean temperatures from June to August (T 68), and Iow-δ13C values corresponded to low T 68. From these data, a transfer function has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summer temperatures (T 68) for the Mt. Helan region. The explained variance of reconstruction is 34.9% (F=15.01, p<0.001). The time period containing the highest summer temperatures in northern China (late 1920-1930s) was confirmed by our reconstruction.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tele-connection between summer temperatures in Mt. Helan area and sea-surface-temperatur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periods around the years of 1920 and 1947 for Mt. Helan region correspond well to the cold climate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long with other analyses, this suggests that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Mt. Helan region are driven not only by local events, but also by the global climate. Significant periodicities appearing in the reconstruction are 2.56 and 2.63 years.  相似文献   
952.
Loes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Kunlun Mountains is the synchronous depositio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e paleomagnetism and climatic records of an over 80 m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n the highest river terrace at the foot of Kunlun Mountains show that the loess formed at ≈ 880 ka B.P., suggesting a roughly synchronous occurrence of the present-like air circulation and extremely dry climate and the initial desert.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Pamir Plateau and Tian-shan Mountains may initiate these events. The rise of the plateau and adjacent mountains caused the drying and desertification of China inland and Tarim Basin, which was dramatically enhanced at ≈ 500 ka B.P., leading the desert to expand to its present scale. Global change just overprints this drying trend. Local climate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 both in long-term evolution and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manifests that the stronger the westerlies, the more the precipitation. But the heat-moisture pattern seems still similar to that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相似文献   
953.
在大地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淮北市基岩及构造进行详细研究,结合历史地震的地震部位,确定出地震多发生在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及其邻近地区.经分析研究,确定研究区震害的来源,并将研究区基岩稳定性划分出稳定、较稳定和次稳定(或不稳定)三种类型地带,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4.
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区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19  
以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的冰川为研究对象, 通过应用航空相片、卫星遥感影像、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 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小冰期、自1966年及2000年的冰川范围及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的冰川范围是现代冰川的3.1倍; 小冰期以来, 冰川已经开始退缩, 尤其在1966-2000年期间退缩有加速趋势. 介绍了一种提取冰川雪线高度的方法, 并根据现代气候数据, 探讨了研究时段雪线高度上的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时, 雪线下降了420 m左右, 相应的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1.9 ℃, 小冰期盛时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6 ℃.  相似文献   
955.
The nonlinear interaction of vorticity driven coastal currents and eddies with topography is studied. The topography is either a semi-infinite escarpment perpendicular to the coast (such that topographic waves propagate toward the coast) or a semi-circular canyon or seamount attached to the coast. Assuming a piecewise constant potential vorticity distribution, the quasigeostrophic equations are solved using contour dynamics. Offshore propagating dipole eddies occur, whenever a coastal current or eddy interacts with escarpment and canyon topographies. The size and frequency at which dipoles form are found to depend on the vorticity of the current and amplitude of the topography. However, for a seamount, little eddy shedding is observed and the coastal current or eddy skirts around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956.
总结了气体钻井的优缺点,结合大庆地质特点以及钻井技术状况对在大庆外围深层实施气体钻井的地质条件、钻井条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庆外围具备进行气体钻井的条件,利用气体钻井来提高大庆外围深层的钻井速度是完全可行的,并有利于发现和保护储层。  相似文献   
957.
本文通过搜寻公元10世纪冰岛埃尔加(Eldgjá)火山喷发前后(公元932~948年)各地气候冷暖变化的历史文献记录以及树轮记录,重点发掘并考订了中国的历史文献记录,对公元10世纪冰岛埃尔加火山喷发的气候效应,特别是对中国的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综合中国、欧洲和中东以及日本等地的历史文献记录与树轮记录,发现埃尔加火山喷发后的气候变冷集中在公元934~935年和公元939~942年两个时期。公元934~935年的降温可能是欧洲和中东的区域性降温,公元939~942年的降温在全球范围有广泛表现。埃尔加火山喷发开始后直至公元938年,中国出现了区域性的气候变暖,变暖的峰值可能在公元934年。从现有历史文献证据分析,埃尔加火山喷发后中国的降温发生在公元939~942年。初步估计,公元939年到940年冬季(939年12月至940年2月)中国洛阳开封一带相对于公元933~938年的降温幅度可达5℃~8℃。我们对埃尔加火山喷发过程的考订印证了前人的推测:埃尔加火山在3~8年的喷发过程中,可能于公元934年和939年前后各出现一个喷发的高潮。  相似文献   
958.
减小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影响的几种办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震监测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困难。各种干扰因素不断出现,有些干扰影响范围较小,可以设法避开;有些干扰影响范围较大,几乎无法躲避。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产生的干扰其影响范围特别广,幅度特别大。我国于1989年建成了葛洲坝至上海南桥的±500KV~200A高压直流输电工程。2002年12月份从三峡至武进政平的±500KV~3000A直流输电工程也开始进入测试阶段,并于2003年7月开始正式运行。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确定,以后会有更多条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将建成(龚大卫等,2000;陈红军等,2001;吴元熙等,2000)。其中三峡至武进政平的…  相似文献   
959.
介绍了白家疃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况。利用二阶差分法处理了白家疃地震台地热观测井7年的地热观测资料,在时间域中提取出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信息。探讨了地热异常变化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0.
土壤植物系统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植物根系吸水过程是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影响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人手,现有根系吸水模型可分为经验模型、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和理论模型3类。文章综述了自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个单根吸水模型以来的植物根系吸水模型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注重根系吸水机理同时,修改和完善已有根系吸水模型,简化模型参数,使之更易应用于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