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基于X-Bridge的土地整理项日审批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背景,接着对系统采用的X-Bridge平台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基于X-Bridge平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审批平台的实现原理、技术方法和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审批平台是整个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最后对平台成果进行了小结,证明了该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及待完善的工作。  相似文献   
92.
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网络的设立背景、研究目的及亚洲在其中的独特性;总结了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的主要进展及中国的贡献,分析了当前在亚洲区域开展该项研究的主要问题及难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亚洲历史悠久,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丰富,是开展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的理想区域,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进展表明:在过去1200年中,亚洲830-1220年相对温暖,1340-1880年明显寒冷,20世纪则快速增暖;但亚洲气候类型多、变化过程复杂、区域差异大。因此,发展气候序列重建的新技术方法,提高重建序列的时、空分辨率、空间覆盖度和重建结果的精度,建立亚洲过去2000年气候代用资料数据库,集成重建过去2000年区域温度变化序列及干湿变化空间型,进而开展区域气候变化驱动机制与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研究,是该计划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3.
重庆南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眼球状灰岩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二叠世茅口组中-下部发育一种特殊的眼球状灰岩, 眼球部分通常为颜色较浅, 富含生屑颗粒的灰岩; 而眼皮部分通常为颜色较暗的泥灰岩。其成因一直存在分歧。本文通过对重庆南川大铺子剖面茅口组底部眼球状灰岩的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 认为陆源输入的改变导致眼球和眼皮部分泥质含量的差异; 在成岩过程中, 碳酸盐沉积物为主的眼球部分因为胶结作用而没有被机械和压实作用破坏, 泥质含量较多的眼皮部分则受到强烈的压实。因此, 该地区眼球状灰岩的形成是沉积和成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浅海陆棚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4.
布雅花岗岩体侵位于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断隆带下元古界埃连卡特岩群, 其主体由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 布雅花岗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457.03~445.07 Ma), 是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其具高钾钙碱性系列特征, 岩体为准铝质Ⅰ型花岗岩, 并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即高Ba、Sr和LREE含量, 高Sr/Y、La/Yb值, 低Y(5.9×10-6~8.0×10-6)、Yb(0.41×10-6~0.72×10-6)和HREE(4.01×10-6~5.02×10-6), 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 无明显Eu负异常, 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根据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对高Ba-Sr花岗岩成因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该岩体可能为岩石圈的拆沉和减薄作用引发地幔岩石圈发生部分熔融, 后伴随着角闪石、黑云母和副矿物的分离结晶形成了高Ba-Sr的布雅花岗岩, 其物质来源很可能与含远洋沉积物(含碳酸盐岩)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熔体交代的富集地幔以及早元古埃连卡特岩群基底物质所组成的混合源区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5.
东秦岭汝阳南部钼铅锌矿集区包括4个大中型矿床和45个小型矿床(点),已知矿床(点)大都产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中,近EW向断裂构造是区内的控岩、控矿断裂,燕山晚期的复式花岗岩控制了矿集区的产出,而第3阶段侵入的钾长花岗斑岩与钼铅锌矿的成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内矿床大部分处于熊耳群火山岩分布的杂乱磁场区,重要的铅锌矿床均产于太山庙花岗岩造成的重力负值异常区的外围;水系沉积物的Mo-Pb-Zn-Ag-Au-As综合异常几乎囊括了杨坪—王坪所有的钼铅锌矿床;自然重砂异常以高温矿物组合异常为中心,中温铅族异常环绕,向外重晶石、毒砂等低温矿物异常依次分布,显示出清晰的矿物温度分带特点;基于矿集区的综合找矿信息建立了钼铅锌矿的成矿模式,为进一步的找矿勘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
宓泽锋  邱志鑫  尚勇敏  周灿 《地理科学》2022,42(9):1522-1533
基于区域创新集群的相关概念辨析,提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区域创新集群概念,并通过IncoPat网站获取2000—2017年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在刻画新材料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二步系统广义矩阵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模型测度融入区域创新集群的深度与广度对地方创新集群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区域创新集群的发展符合“点-轴”发展理论的观点,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发达地方创新集群为增长极,在空间上率先形成以增长极为节点的发展轴,成为区域创新集群的核心组团。第二,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具备“全球-地方”创新网络阐述的多种类型知识交互耦合的特征,在同质性知识交互的基础上,异质性知识的交互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第三,当前阶段长三角区域创新集群中核心组团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易在区域创新集群的建设中获益,并且知识基础的正向调节作用明显。区域创新集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亟待经济地理学者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97.
徐杨  李秀芬  葛全胜  郝志新 《地理学报》2022,77(9):2338-2352
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对中亚棉花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乌兹别克斯坦赞格阿塔实验站棉花大田试验数据评估了APSIM-Cotton模型的适用性,根据CMIP6气候模式模拟的SSP1-2.6、SSP3-7.0和SSP5-8.5等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气候变化数据集,分析了2021—2090年SPEI-3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而利用APSIM-Cotton模型模拟了考虑CO2肥效作用的气象干旱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PSIM-Cotton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的生育期和产量变化趋势;未来塔什干地区呈现温度明显升高、干旱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的特征;气象干旱将导致棉花产量下降,SSP1-2.6、SSP3-7.0和SSP5-8.5等3种排放情景下,严重气象干旱导致2021—2050年棉花产量较1961—1990年分别下降28.0%、29.6%和32.1%,2061—2090年棉花分别减产31.5%、33.1%和35.7%,在SSP3-7.0和SSP5-8.5情景下,极端气象干旱导致2061—2090年棉花产量分别下降41.3%和54.2%;CO2浓度升高可提高棉花产量,贡献率为14.9%~25.0%,但浓度达到750 µmol/mol以上时,棉花增产幅度将不再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98.
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导致大亚湾出现海水富营养化、赤潮频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为探究陆源输入影响下大亚湾湾顶淡澳河输入对湾内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种类组成的影响, 2016年10月在大亚湾进行了原位观测和培养试验。原位观测结果显示, 淡澳河口的总溶解态氮、磷浓度分别达到85.3μmol·L-1和1.5μmol·L-1。加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淡澳河河口水加富对总叶绿素a (Chl a)和总浮游植物丰度有显著促进作用, 并导致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由小粒级Chl a (0.7~20μm)占主导; 浮游植物丰度中甲藻比例升高, 主要种类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原甲藻(Prorocentrum spp.)。同样, 尿素加富也促进了浮游植物群落中小粒级Chl a和甲藻的比例增加, 且主要甲藻种类与河口水加富结果一致。无机氮、磷同时加富促进了总Chl a和浮游植物总丰度增加, 而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甲藻丰度则没有明显影响。对照河口水和氮、磷营养盐加富试验结果, 说明河口水携带的溶解性有机氮源可能是导致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小型化, 促进甲藻生长的关键营养盐形态, 其携带的无机氮、磷同时促进总浮游植物丰度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形态营养组分对大亚湾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
玉勒肯哈腊苏中型斑岩铜(钼)矿是新疆准噶尔北缘卡拉先格尔斑岩铜矿带上的一个重要矿床.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中,少量在北塔山组火山岩及似斑状石英二长岩中,矿化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和浸染状,围岩蚀变主要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主成矿阶段石英中包裹体类型为纯气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液体CO2的三相包裹体和含CO2两相包裹体五种.主成矿阶段成矿温度主要集中于140~340℃,流体盐度在3.06%~ 14.97%之间,密度集中于0.61~1.01 g/cm3.成矿流体的气体成分以H2O、CO2为主,其次为N2、CH4、C2H6;液相成分阳离子以Na+为主,其次为Ca2+、K+、Mg2+;阴离子以SO42-为主,其次为C1-和F-.单个石英包裹体拉曼谱测试表明,主成矿阶段石英中包裹体具有明显的CO2谱峰,此外j丕有H2O(-OH)峰,部分具有CH4峰和N2峰.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H2O-NaCl-CO2-CH4(N2)体系.主成矿阶段的流体具有深源特征,成矿作用与斑岩有关,发生在浅成氧化环境.碳酸盐阶段方解石中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液体包裹体,少量气体包裹体.碳酸盐阶段具中低温(161~298℃)、低盐度(4.65% ~7.17%)和低密度(o.78 ~0.95g/cm3)的特征,反映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00.
根据1961-2005年中国东部389站的夏季降水观测资料,以及通用地球系统模式(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在固定边界条件驱动下的650年控制试验模拟结果,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辨识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导格局。观测分析与CESM的控制试验模拟结果均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导空间型为“南北反相”(大致以淮河流域为界)和由南到北的多带相间分布(长江流域、东北同相但与华南、华北反相)格局。对比证明:在无任何外强迫变化下,CESM可模拟出观测到的1961-2005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导空间型和相应的时间位相转折特征。这为深入辨识区域降水年代际异常的主控因子,分析气候系统外强迫变化和内部变率对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