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572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1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0年   2篇
  193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水泥-磷石膏双掺固化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淤泥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丁建文  张帅  洪振舜  刘松玉 《岩土力学》2010,31(9):2817-2822
在传统水泥固化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用水泥-磷石膏双掺固化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淤泥的方法,以期达到以废治废,将废弃高含水率疏浚淤泥经济合理转化为良质土资源的目的。系列室内试验的结果表明,磷石膏对疏浚淤泥固化土的增强效果显著,并存在一最佳掺量,最佳掺量随淤泥初始含水率增大而增大,水泥-磷石膏双掺固化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明,其破坏应变一般在2%~3%左右,变形系数E50与抗压强度近似呈线性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992.
丁坤 《地质与勘探》2017,53(3):436-444
陕西省略阳县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勉-略-阳"矿集区具有代表性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在该矿区内已经发现了多个矿(化)体,显示出很好的成矿潜力。本文在室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该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采用矿床岩石主量元素、黄铁矿单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硫同位素测试方法,对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硫同位素特征显示,δ~(34)S主要来自海水硫酸盐,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碧口岩群东沟坝组,NWW和NEE向共轭断裂是矿田内重要的控矿构造。通过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陈家坝矿床成矿温度为中低温,成矿经历了热液作用的改造过程。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属火山沉积-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993.
惠荣耀  丁安娜 《沉积学报》2017,35(6):1274-1283
近20~30年来,高温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迅猛发展,已发现高温菌(大于50℃~60℃)约70个属140种。最适合生长的温度普遍在60℃或80℃以上,最高生长温度可达110℃~113℃。在沉积物的浅层至深层,由低温至高温都广泛分布着厌氧微生物群体。它们分布在深层水中或岩石表面,包括各种分解菌、产氢菌、产甲烷菌等。这些菌种生存的温度同石油生成的主要温度段(60℃~100℃)大体相同。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当环境变化时,每个细胞能直接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更易发生适应作用,发生遗传上的变异。高温、高压、高盐环境成为嗜热菌生存的良好环境。嗜热菌的大量发现为认识生命起源、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成石油是由大分子有机质(分子量可达数万至数十万)降解成中、低分子化合物的过程,由有机质富含含氧基团、杂原子变成基本不含含氧基团的过程。这些功能主要是由微生物作用完成的。碳是构成生命的核心原子,微生物需要从有机质中吸取碳源组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物质。大分子有机质需逐步分解成简单的有机质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如蛋白质分解成二肽,碳水化合物水解成单糖便可被微生物利用。厌氧微生物不断获取碳使有机质逐步变成简单化合物。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使有机质中的含氧化合物减少,形成一些较原来基质更为还原的化合物。在沉积物的厌氧呼吸中,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物质是有机物结构上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除去含氧基团便形成了烃类。  相似文献   
994.
本文采集了3种典型的富锰沉积物样品,即岩石漆、树枝晶与土壤铁锰胶膜,并制作了相应的纵切片。运用光学显微镜、原位微区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EDX能谱仪分别对其形貌学与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漆呈黑色致密层状、葡萄状,主要由水钠锰矿、赤铁矿、针铁矿、粘土矿物等组成,是一种高度混杂的沉积物。宏观上岩石漆与基岩有截然的接触面,发育有微层理结构,在微观上的表现即锰含量的周期性波动。树枝晶呈黑色分枝状,主要由锰钡矿组成,极端富锰而贫硅铝,与基质呈交织结构。土壤铁锰胶膜呈黑色粘稠层状,由水钠锰矿、赤铁矿、针铁矿、钛铁矿、粘土矿物等组成,可细分为外层黑褐色的富锰条带和内层黄棕色的富铁条带。这3种富锰沉积物的形貌学和元素分布特征与各自的成因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末次冰期是距离人类最近的一次冰期,气候异常寒冷且存在高频高幅波动,河流系统如何响应冰期气候的变化值得关注与研究。基于河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传统的经典地貌理论认为河流下切在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流的下切行为发生在间冰期或者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阶段,堆积行为发生于冰期,然而近年来最新的河流地貌研究成果表明,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较为普遍。首先对河流阶地形成的传统模式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单纯的构造驱动模式存在不合理性,气候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无法驱动多级且高差较大阶地的形成,地壳抬升往往是必要因素;气候变化是引发河流堆积-下切行为转换形成河流阶地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前人的研究案例总结出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行为响应气候变化的三种模式:(1)气候的高度不稳定性引发大规模的洪水事件驱动河流快速下切;(2)快速隆升区气候高频波动叠加构造抬升驱动河流下切;(3)沿海平原地区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驱动河流下切。这三种模式对于理解末次冰期河流系统对短尺度高频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河流阶地成因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随着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在测绘行业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利用大疆精灵4和GNSS接收机,采用现场外业航拍、三维建模、空三解算、图形绘制等技术方法对测区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利用全站仪对特征房角点进行地形图精度分析.通过实例分析,测图精度满足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节...  相似文献   
997.
在含良好浅部持力层的地基中采用长短桩基础,可以充分发挥浅部持力层这一天然资源的良好承载性能。本文依托张家港地区某静压管桩长短桩工程实例,对含典型浅部持力层的地基中长短管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场测试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桩端置于浅部粉细砂层的短桩与桩端置于深部粉质粘土层的长桩的单桩承载力接近,设计极限荷载下,短桩桩顶沉降明显大于长桩,但均小于一般桩基沉降控制标准;长短组合桩中,短桩主要用于、提高承载力,长桩主要用于控制沉降。本文结果可为长短组合桩理论研究和优化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浅析江河源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我国冰冻圈萎缩的压力,明晰基于冰冻圈变化条件下江河源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科学问题,是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障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分析江河源区范围、江河源区和我国冰冻圈的关系、目前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冻圈变化的复杂背景下,提出并阐述了江河源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5个重要科学问题:(1)脆弱性概念的延伸和拓展;(2)气候系统的非线性作用;(3)脆弱性评价的时空尺度;(4)脆弱性评价的临界阈值;(5)脆弱性评价的界面链接等。  相似文献   
999.
大气质量状况是研究大气对太阳辐射能衰减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江河源区五道梁能量收支站1993-09~1999-12的辐射观测资料及1993-09~1995-05 MS-120太阳光度表的观测资料计算了五道梁地区的大气浑浊度,分析了该地的大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河源区五道梁的大气洁净,1994~1999年间五道梁地区的Angstrom浑浊度β、D/S、全波段浑浊度TG有增大的趋势,晴空大气透射比及紫外辐射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00.
饱和土中刚性排桩对平面SV波的隔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Biot波动理论的基础上,用单排刚性排桩作为屏障,对全空间饱和土中入射平面SV波进行了隔离分析。采用波函数展开法,将散射波的势函数展开成Fourier-Bessel级数的形式,利用一组可以求解多散射问题的圆柱坐标系统和桩土界面处位移连续的条件,以及刚性桩的动力平衡条件,得到问题的理论解。对影响排桩隔离效果的桩间距和饱和土的渗透系数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桩间距对饱和土中排桩的隔离效果有较明显影响;与弹性土体中排桩的隔离效果相比,饱和土中排桩的隔离效果有所不同,随着饱和土渗透系数的减小,排桩的隔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