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沉积物中黑碳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 误差分析和回收率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黑碳的一种误差较小的改进方法,并对实验误差及引起误差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同时给出了方法的回收率。经过未均匀处理样品的平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的总体偏差为8.89%,其中个别样品的偏差可达10%-20%;在样品进行了均匀处理后,得到平行实验的总体偏差为3.29%,HCl-HF单步处理的总体偏差为1.96%,而K2Cr2O7氧化处理单步实验的总体偏差为2.50%。其中回收率实验表明,黑碳的回收率可达80%以上。由此可见,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是准确测定沉积物黑碳含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72.
再论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萨拉乌苏组的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按照岩性将其划分为17层;结合本文及前人的测年结果将萨拉乌苏组定为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沉积,因此,提出“萨拉乌苏组与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为同期异相或异期异相”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此外,本文对萨拉乌苏组中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作了重点研究,建立了这一时间段的气候曲线,并通过与典型的风成沉积及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讨论了最后一个气候旋回中这一地区的环境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73.
中国东北部沙地重矿物组成及沙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静  丁仲礼 《中国科学D辑》2007,37(8):1065-1072
通过对中国东北部呼伦贝尔、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末次冰盛期(LGM)以来沙样的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石榴石、电气石化学组成分析, 发现3个沙地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石、钛铁矿和绿帘石以及少量的角闪石和磁铁矿等. 石榴石组成以高Mg的A型石榴石为主(平均含量58%), 还有少量的B型石榴石. 电气石则以富Mg的电气石为主, 也含有少量富Fe的电气石. 与蒙古国中南部和塔里木中部沙样重矿物组成进行对比, 表明3个沙地的沙源为中亚造山带中的显生宙岩石和华北克拉通北部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岩石. 为现代沙是LGM沙翻新而来这一论点提供了一些直接的证据. 3个沙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重矿物组成上的差异表明, 中国西部干旱区的沙源对东部沙地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74.
从会宁末次间冰期土壤看北大西洋气候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会宁李家塬与新庄塬高分辨率黄土剖面的粒度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氧同位素阶段5e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处于较为稳定的气候环境.该结果与格陵兰冰芯GRIP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75.
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过程与起因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时期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是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才是导致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毛乌素沙地而言,其腹地的荒漠化主要是全新世湖沼层在人类活动参与下被破坏而使未次冰期的古风成砂翻新的结果;而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带(即沙漠-黄土边界带),荒漠化过程要复杂得多,除了人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外,流水侵蚀、风力吹蚀及重力崩塌也共同参与在使古风成砂翻新的荒漠化过程之中。在沙漠-黄土边界带,历史时期荒漠化主要与末次盛冰期、末次冰期阶段3中期及阶段4时期的古风成砂被翻新有关,更老的古风成砂由于埋藏较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因而不是历史时期荒漠化的主要沙源。  相似文献   
76.
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最近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研究表明,现今流沙的分布范围与气候之间“不平衡”,毛乌素沙地并非气候演变的“顶极产物”,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古沙翻新”的结果,但古沙翻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貌位置有所不同。同时,萨拉乌苏组中的古风成砂并非现代流沙的唯一沙源,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黑垆土之下的古风成砂。如果未来温室效应继续导致全球变暖,毛乌素沙地不会南侵,有向北退缩的可能。  相似文献   
77.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一)黄土地层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本文扼要介绍最近几年中国黄土研究中的土壤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气候地层学、第四纪下界及海陆古气候对比等方面的新进展。根据新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国黄土中共可区分出37个土壤地层单位。中国黄土底界的古地磁年龄为2.5MaB.P.。2.5Ma以来,中国北方共经历了37次大的冷暖交替。2.5MaB.P.前后,全球气候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型事件,它可作为第四纪的开始。中国黄土-古土壤系列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在1.7Ma至今的时段上可以很好的对比;2.5Ma至1.7MaB.P.的气候变化,以黄土记录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78.
中国黄土和全球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中国黄土的地层结构、磁化率曲线及粒度曲线均表明: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古气候演化历史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地球轨道变化可能是黄土-古土壤反复叠置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9.
新构造活化与气候恶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北方大陆河流阶地形成初期强烈的侵蚀活动与构造活化、火山喷发、巨厚层黄土发育、冰川扩展等构造、气候事件近于同时,其他大陆上也有类似现象。据此提出了新构造活化在在伴有气候恶化(一般为变冷)以及地球星体运动存在一种具有0.4Ma准周期的气候-构造旋回的概念,并指出自上新世末期以来存在八个主旋回。  相似文献   
80.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 (二)古气候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扼要介绍最近几年来在中国黄土高分辨率气候地层、第四纪古气候演化型式以及冷期和暖期中黄土高原古气候空间格局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根据土壤地层学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手段的结合,2.5 Ma来的中国黄土系列可划分出37个大的气候旋回,其中含74个气候阶段,这74个气候阶段又可细分为110个次级阶段。第四纪气候振荡的幅度受气候周期长短所控制。从冷期到暖期的气候转换具有突变性,从暖期到冷期的气候转换具有渐变性。冷期堆积的黄土与暖期形成的土壤在性状上都有地带性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