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流场的宏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下游盆地与周边地区的水力联系是当地生态建设的关键问题。巴丹吉林沙漠与黑河流域下游盆地存在长达180 km的交界线,由于水文地质调查程度低,其地下水的流场不清楚,黑河流域下游天然水均衡账本中存在不确定因素。针对这个问题,在已有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巴丹吉林沙漠区域尺度的水位调查和钻孔勘探,获得461个已知水位点和63个水位约束点,绘制出巴丹吉林沙漠浅层地下水一级近似等水位线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位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水力梯度0.6‰~4.0‰,沙漠东南部地区的湖泊对地下水流场具有扰动作用,但没有改变宏观的地下水流向;第四系松散砂层是巴丹吉林沙漠浅层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根据现有钻孔和物探资料,第四系沉积物在沙漠腹地较厚、边缘较薄,覆盖厚度普遍超过100 m,联通了沙漠和黑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地下水;巴丹吉林沙漠的地下水补给黑河下游的古日乃湖、额济纳旗平原和拐子湖地区,地下水侧向出境流量为(0.61~1.97)×108 m3·a-1,其中进入古日乃湖平原的流量达到(0.33~1.06)×108 m3·a-1。计算结果仍然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沙漠绿洲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龚斌  万力  胡伏生  金晓媚 《现代地质》2005,19(1):152-156
提出一种利用气象卫星数据研究沙漠绿洲时空变化规律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映绿洲植被的发育程度,借助裸沙土壤线校正法消除大气和土壤背景值的影响,特别是,提出的等面积校正法实现了不同年份间遥感数据的对比。最后,将该方法用于内蒙古额济纳绿洲面积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3.
吉林西部陆面遥感蒸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的基本理论,结合吉林西部实际资料,建立了吉林西部蒸散量估算的遥感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利用上述模型计算得到吉林西部地区的月、年蒸发量。经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接近,绝大部分月份蒸散量的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该模型对任意地表类型及任何月份的蒸散量估算都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4.
渗透系数衰减时矿坑涌水量与开采深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在岩石渗透性随深度衰减条件下,二维稳定流巷道涌水量的解析解。对巷道涌水量与巷道位置深度的关系,不同水平巷道涌水量以及矿坑总涌水量随开采深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用平顶山矿突水资料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5.
采用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的观点,用表征渗透性的单位吸水量数据,反求了岩体宏观力学参数——岩体变形模量。裂隙岩体的渗透性大小是裂隙宽度的函数,而岩体不同深度的裂隙宽度由应力大小和变形模量决定,因此可以通过裂隙宽度把渗透性参数和岩体力学参数结合起来。以小浪底水库左岸砂泥岩裂隙岩体T41地层为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求得的岩体变形模量符合随着应力增大而增加这一规律,也符合风化岩体变形模量相对较小这一规律,并且数量级与收集到的相近岩体的变形模量一致,因此所求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6.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陈江  万力  梁四海  金晓媚  陈立 《地球学报》2007,28(6):555-560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高原气候、植被的年际变化,对气象数据做了不同角度的统计,采用遥感反演的方法对植被分布进行了计算.从计算的结果看近20年来高原植被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在全球性变暖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区有增长的趋势,高原温度、降水、蒸发都在上升,这些因素对植被的生长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水均衡法验证蒸散量计算的可靠性——以张掖盆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晓媚  万力  梁继运 《现代地质》2008,22(2):299-303
蒸散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表面能量平衡系统(SEBS)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蒸散量的方法之一。SEBS是应用卫星对地观测的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资料,结合实测气象数据或大气模式输出数据,根据表面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不同尺度的地表大气湍流通量,从而估算地表相对蒸散的一种方法。将水文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运用SEBS方法对张掖盆地的区域蒸散量进行了估算,并在水均衡原理的基础上,对蒸散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SEBS方法计算的蒸散量与水均衡法计算出的蒸散量结果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SEBS方法计算盆地蒸散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8.
黄河源区基流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改进的加里宁方法计算出源区的基流量,利用小波变换、小系数方差等方法分析了1955—1999年基流量周期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显著周期振幅的不稳定性,计算同周期基流量与气象要素的小波系数的相关系数,判定了基流量变化趋势及显著周期的气象成因,确定了三次断流的原因。计算结果表明:源区基流量存在一个强趋势项、7~8a与3~4a两个显著周期。强趋势项决定了基流量的总体变化规律。受其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源区基流量呈现枯—丰—枯的变化规律。强趋势项与两个显著周期的叠加是基流丰枯变化的本质,是历史上三次断流的根本原因。计算结果还表明,基流量的强趋势项为气温所致,两个显著周期为降水所致。源区植被覆盖率与基流指数成负相关关系,当植被覆盖率增加20%时,基流指数将减少10%以上。  相似文献   
79.
近22年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GIMMS-NDVI遥感数据以及植被类型等专题信息,结合遥感图像处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统计分析了1982—2003年长江源地区时间和空间上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形地貌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结果表明:近22a,长江源植被覆盖呈总体增加趋势,而高寒草甸退化较严重,喜湿植被退化快于耐干旱植被,植被的生存环境趋于干旱化。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退化受到海拔、坡向、人类活动和地下水位的影响。海拔4400~4600m的较低海拔地带退化最强烈,主要为高寒草甸与高寒沼泽草甸受牧业影响较大;牧业影响半径为24km;道路的影响范围为24km,道路的修建加速了人类对高原植被的破坏作用;阳坡植被呈现趋于稳定和退化的趋势,阴坡植被表现为增长的趋势,降水量增加是源区植被,尤其是阴坡植被变好的重要原因,而太阳光照增强是导致阳坡干旱和植被趋于退化的潜在原因;近河床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植被生长具有稳定的地下水源;在远离河床的一定区域内,地下水易于疏干,植被易于退化,河流影响范围为24km。  相似文献   
80.
重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DNAPL)与水相的界面面积是影响DNAPL在地下水中溶解速率的关键参数。通过设计二维砂箱实验,运用界面分配示踪法测定DNAPL残余饱和态下的界面面积。为量化分析保守示踪剂Br~-的存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共进行两组实验,Br~-和界面分配示踪剂的注入方式分别为依次注入和同时注入。结果表明:(1)两组实验测定的固液相分配系数K_d值分别为0.079 m L/g和0.142 m L/g,表明Br~-的存在增大了介质对界面分配示踪剂的吸附作用;(2)两组实验测定的单位体积多孔介质中界面面积值分别为215 cm~2和237 cm~2,表明Br~-的存在增大了DNAPL与水相交界面对界面分配示踪剂的吸附作用;(3)在本实验范围内(Br~-浓度C_(Br)≤200mg/L),K_d值与Br~-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K_d=0.00032C_(Br)+0.0798),可用于对砂介质的K_d值进行估算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