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万晓樵 《地学前缘》2020,27(6):116-127
有孔虫化石资料是地质历史的真实记录,对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格局和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动态响应。西藏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板块相对地理位置变迁等诸多问题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西藏特提斯沉积盆地内有孔虫动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和古地理分布,能够识别生物地理区系,进而恢复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格局。西藏地区中、新生代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化是西藏特提斯地质演变的具体反映。西藏南部早侏罗世产底栖大有孔虫Orbitopsella喜暖动物群,晚侏罗世出现双壳类Buchia喜冷动物群。由此推测,侏罗纪新特提斯洋扩张尤其是中大西洋的开张,将位于印度大陆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从早侏罗世较低纬度的温暖位置向南推移至较高纬度的低温地区。白垩纪中期Orbitolina有孔虫类群繁盛于特提斯北侧亚洲大陆的拉萨地块和羌塘盆地,但没有出现在印度大陆。这说明当时印度大陆已脱离冈瓦纳大陆向北漂移,受四周深水环境的阻隔,Orbitolina动物群未能向印度大陆扩散。此时深水环境中生活着浮游有孔虫Ticinella-Rotalipora动物群。Turonian晚期开始形成海退,拉萨地块的海洋环境基本消失。Coniacian-Campanian早期印度大陆北缘浮游有孔虫继续占优势,繁盛Marginotruncana-Globotruncana动物群。直至白垩纪末,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深海阻隔仍然存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动物群一直存在根本性差异。印度大陆北缘发育着Orbitoides-Omphaloceclus 动物群,冈底斯南缘则以Lepidorbitoides-Pseudorbitoides动物群为特征。古新世Danian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显示大印度与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66~61 Ma)。Selandian期之后,缝合带两侧才出现相同的Miscellanea-Daviesina有孔虫类群,生物区系的分异基本结束。始新世早期缝合带两侧为完全相同的生物区系,共同发育底栖大有孔虫Nummulites-Discocyclina动物群。有孔虫古地理证据表明,大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在古新世早期发生,时间大致在Danian期,沿雅鲁藏布缝合带的深海演变为残留海环境。小个体货币虫Nummulites willcoxi和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ouachitaensis的存在,代表特提斯喜马拉雅最高海相沉积,时代属于始新世Priabonian晚期(35~34 Ma)。随后,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封闭,海水完全退出西藏境内。  相似文献   
52.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内LF14井记录了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古水深重建结果显示研究井位在早中新世突然发生海侵, 水深迅速上升至最大值275m, 随后经数次波动, 整体处于中—外陆架环境, 共记录了5个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回剥分析方法重建的LF14井沉降史揭示了研究井位在中中新世(17.5—10Ma)处于快速沉降期, 快速沉降导致的凹陷内沉积物的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高和陆源物质供给充足是造成该阶段沉积速率高的两个重要因素; 晚中新世—早上新世(10—4.53Ma)处于弱沉降期, 推测东沙运动导致凹陷内的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变小和陆源物质供给减少, 造成该时期内研究井位沉积速率低。最后, 依据定量重建的古水深变化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一系列短暂存在的构造上升事件。  相似文献   
53.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内LF14井记录了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古水深重建结果显示研究井位在早中新世突然发生海侵,水深迅速上升至最大值275m,随后经数次波动,整体处于中—外陆架环境,共记录了5个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回剥分析方法重建的LF14井沉降史揭示了研究井位在中中新世(17.5—10Ma)处于快速沉降期,快速沉降导致的凹陷内沉积物的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高和陆源物质供给充足是造成该阶段沉积速率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晚中新世—早上新世(10—4.53Ma)处于弱沉降期,推测东沙运动导致凹陷内的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变小和陆源物质供给减少,造成该时期内研究井位沉积速率低。最后,依据定量重建的古水深变化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一系列短暂存在的构造上升事件。  相似文献   
54.
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采自西北太平洋某海山的CHA56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其所折射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探讨.该结壳从构造上分为3层: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构造层和各分层有颜色或细微构造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取样分析.在识别化石的基础上,确定了该结壳的疏松型中层为晚中新世到晚上新世(0.5~11.9 Ma)沉积;致密型下层为晚古新世到晚渐新世(56.3~23.2Ma)沉积.研究发现,在致密型下层和疏松型中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研究认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O/M)时太平洋深水海洋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西北太平洋海山上3层构造结壳下、中层间显微构造、色泽和成分发生变化和沉积间断产生的主要原因,下、中层间的界面成为结壳生长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时间标识.  相似文献   
55.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古生产力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赤道低纬度地区孟加拉湾属于大陆边缘深海环境,该区的古生产力研究对于了解低纬度地区古气候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4个活塞岩心δ13C值、高生产力指示种的含量变化、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丰度、U+B指数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受冰川-气候旋回作用影响明显,古生产力波动强烈。冰期时,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充分导致生物生产力增大,因而末次冰期最盛期氧同位素第2期时生产力最高,间冰期氧同位素第1、5期时生产力较低。该区氧同位素第3期也出现高生产力的情况,可能与当时研究区气候不稳定有关。氧同位素第3期强烈的西南季风活动使研究区淡水输入增强,进一步增加了冷、暖期生物生产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56.
依据现代海洋中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即在一定限度内有孔虫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 ,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随之发生规律性变化 ,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 1 9-1 -1井晚第三纪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对有孔虫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辛普松指数、信息函数熵、多变度、优势度、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与外生种的比值逐样计算和统计 ,讨论了陆架海区有孔虫动物群的演替与古水深变化的关系。研究认为崖 1 9-1 -1井晚第三纪以来古水深变化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大 ,至上新世早中期出现外浅海至半深海环境 ,为古水深最大时期 ,随后水深则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7.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的季风气候及其古海洋学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旋  方念乔  万晓樵 《现代地质》2000,14(3):295-300
分析了研究区季风的形成、演变及其控制因素 ,指出强烈的盐度对比是在北印度洋占主导地位的季风气候系统的直接反映。通过位于孟加拉湾地区的 3支岩心 MD771 81、MD771 83和MD771 69的 δ1 8O值所反映的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分析 ,认为研究区全新世及末次冰期—间冰期氧同位素第 3期西南季风强烈 ,末次冰期最盛期氧同位素第 2期西南季风微弱。通过与阿拉伯海等地区进行对比 ,进一步证明南亚季风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周期为 2 3 ka的低纬度太阳辐射。  相似文献   
58.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59.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阶界线层型剖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茂206井是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井,全井获取了青山口阶497.02m的岩芯资料。茂206井青山口阶为典型的湖相沉积,它具有相对高的有机碳、无机碳稳定同位素,表示当时古湖泊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同时在青山口阶下部具有高的规则甾烷/藿烷比值和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以及低的重排甾烷/常规甾烷比值,表示当时的古湖泊曾发生过藻类勃发事件、水体分层事件和缺氧事件,由此导致了青山口阶优质烃源岩的形成。青山口阶底部出现的一些具重要时代意义的被子植物花粉Cranwellia,Lythraites,Complexiopollis,Borealipollis等,显示青山口阶具有晚白垩世土仑期以后的被子植物花粉色彩,以及湖相沉积岩夹层中的火山灰(斑脱岩)锆石U-Pb年龄也证实了青山口阶底界已属土仑期,其顶界已进入康尼亚克期。  相似文献   
60.
地质年代的精度、准确度和分辨率的水平决定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回答一些关于"深时"的生态、气候、生物演化和基础地质问题。目前用于定年和对比的技术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等,但各有优缺点,甚至有时不同定年系统所获得的结果存在一些矛盾。"地时"(Earhtime)研究计划就是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通过整合、校正和提高地质年代学和定量地层学方法,发展出一套新的地质年代学技术,使地质年代的误差达到0.1%的水平,实现精确确定地球历史的时间及先后顺序。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发育连续、完整的白垩系为开展高分辨率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机遇,将是对"地时"研究计划在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应用的良好补充和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