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本文探讨了西宁地区黄土重矿物的特征。并结合粒度、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西宁地区黄土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内部。  相似文献   
84.
85.
瑞利面波数值模拟中的PML吸收边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弹性介质情况下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的2×12阶速度-应力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讨论了PML吸收边界条件的构建及其有限差分算法实现.通过与未加吸收边界及加常规指数衰减吸收边界3种情况下比较的波场模拟计算表明, PML吸收边界具有吸收更干净且能够吸收各种角度的边界反射等优点,其吸收率(吸收能量与未吸收能量之比)达到99.99%,很好地消除了周期折叠效应,使得所要计算的波场特征变得非常清晰,瑞利面波清楚地显示在波形记录上.  相似文献   
86.
井间地震作为一种高分辨率地震方法在数据采集时存在大量的随机噪声。笔者采用改进的F-X域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方法,将信号转换到F-X域后分解成一系列固有模态函数,进而通过滤波来达到去噪目的。通过对理论数据和实际井间地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此方法不依赖于基函数的选择,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对于消除井间地震数据中的噪声以及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7.
根据主要元素组成,将所研究的22个广东省燕山期花岗岩分为强过铝花岗岩和弱过铝花岗岩两类,后者又区分出分异和未分异两种。它们总体具有较为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即都是以大离子元素明显富集、Ba,Sr,Nb,Ta,P与 Ti 呈负异常、Eu 亏损为特征,但分异弱过铝花岗岩(包括禾洞、大埔、荷泗、白浆岩体)的 Ba、Ti 呈负异常和 Eu 亏损更为明显。强过铝和弱过铝花岗岩的 Nd 同位素组成区别明显:象头山等6个强过铝花岗岩体具有低的ε_(Nd)(t)值(-13.4~-10.0,平均为-12.1)和较老的 Nd 模式年龄(1.76~2.08Ga,平均为1.96Ga),是由成熟度较高的陆壳部分熔融形成;在弱过铝花岗岩中,石背岩体以及禾洞和大埔两个分异岩体具有高的ε_(Nd)(t)值(-3.6~-4.9,平均为-4.4)和年轻的 Nd 模式年龄(1.23 ~1.34Ga,平均为1.3Ga),反映其源区存在一定数量的地幔物质;佛冈等其余12个弱过铝花岗岩体(包括荷泗、白浆2个分异花岗岩)的ε_(Nd)(t)值(-12.3~-8.1,平均为-9.7)和 Nd 模式年龄(1.56~1.94Ga,平均为1.74Ga)都介于上述两类花岗岩之间,但相对较接近于强过铝花岗岩,主要是由成熟度不同程度地低于强过铝花岗岩源区的陆壳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广东省燕山期花岗岩主要是在伸展构造及玄武岩底侵条件下,由以沉积变质岩为主的中下陆壳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88.
博兴地区沙三段、沙四段油藏普遍具有异常高压。本文利用泥岩声波时差资料研究了地层压力在单井、削面和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异常高压带在各井出现深度大致在2100-2500m左右,层位上与沙三段大套泥岩出现有关,剩余流体压力剖面上具有分带性,明显受构造位置、沙三段泥岩以及断层等因素控制,平面上高剩余流体压力值与洼陷区相伴生,且构造陡坡带剩余流体压力梯度值较大,缓坡带剩余流体压力梯度值较小,油气基本聚集于异常压力系统中的相对低压区和常压区。根据异常压力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以及油气藏形成特征,将博兴地区的成藏动力学机制划分为自源封闭型成藏动力学机制和它源开放型成藏动力学机制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89.
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提斯域含油气性,特别是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举世瞩目。本文从亚洲特提斯域地质演化、构造单元划分着手,讨论油气地理分布、油气分布与盆地类型、油气盆地与沉积环境、油气分布与盆地保存的特点,进而对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富集基本因素进行总结。亚洲特提斯域含油气盆地是特提斯洋形成、演化、造山和消亡过程的沉积-构造产物,其盆地成因和赋存的油气具有特提斯固有的特色。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地理上主要分布于西亚段南带,其次为西亚段北带、东南亚段中带,再次为中亚段。分析发现,亚洲特提斯油气分布,就盆地类型而言,主要与前陆盆地、克拉通边缘盆地相关;就成烃物质的沉积-构造环境而言,多位于古赤道与45°古纬度之间,盆地形态主要与台地、环形坳陷、线形坳陷沉积-构造环境相关。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分布与盆地保存关系极为密切,盆地保存是盆地油气评价的先决条件。文章把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富集基本因素归纳为两点,一是盆地演化过程中具备广阔平缓、长期保持被动陆缘沉积-构造环境,二是盆地演化末期直至现今保持沉积物被埋藏、保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90.
通过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论证,笔者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前陆坳陷与西准噶尔造山带之间在成因上具有耦合关系,即准噶尔盆地西北前陆拗陷的形成、演化与西准噶尔造山带的上隆、推覆之间存在内在成因联系。准噶尔西北地区的基底为早中古生代洋壳物质,准噶尔盆地西北地区的中泥盆世为残余洋盆,晚泥盆世一晚石炭世为弧前残余洋盆,二叠纪为前陆盆地。根据准噶尔盆地西北地区的前陆坳陷与西准噶尔造山带在盆—山转换过程中地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现克拉玛依油区油气的形成演化与盆—山转换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特别是地质流体的作用具有成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