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8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南沿海地区发育大量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的碱性岩,主要为石英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然而,这些岩石的成因一直都存在争议。为了明确这些岩石的成因,本论文选择了浙江西部的马头岩体进行研究,分析了其中石英二长岩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和矿物相特征,并结合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磷灰石微量元素和斜长石电子探针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马头岩体形成于100±1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野外观察发现,马头岩体中发育大量的闪长质暗色包体。马头石英二长岩中的锆石εHf(t)(-10.4~-0.4)变化极大,表明其是由古老陆壳来源的酸性岩浆与地幔来源基性岩浆混合所形成。马头岩体中的锆石结构十分复杂,在CL图像上普遍显示出黑色的核部、白色的幔部以及黑色的边部。最早期的黑色锆石核部具有相对高的Th、U、Hf含量,变化较大的Eu/Eu*(0.5~0)、Zr/Hf (40~70)和Th/U比值、Ti含量,表明它们结晶自地壳中的演化程度较高的低温且结晶度较高的硅质岩浆储库。白色的幔部锆石具有低的Th、U、Hf含量...  相似文献   
52.
辽东地区金矿床类型、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辽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区之一,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并伴生强烈的金成矿作用。根据金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特征,将辽东地区划分为三个金矿集区:青城子、五龙、猫岭。矿集区内金矿包括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这两种类型,并分别受高角度断裂和低角度断裂构造体系控制。辽东地区金矿成矿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少量早侏罗世。已有H-O同位素、成矿流体及地质研究表明:(1)区内金成矿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受断裂构造控制,并以强烈硅化-绢云母化为特征标志;(2)区内金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型矿床;(3)充填作用和混合作用可能是辽东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辽东地区金矿成矿系统按其产出环境及特点,可分为两个亚系统:产于中生代花岗质岩体内岩浆热液金成矿系统(五龙式)及产于古元古代变质岩中岩浆热液金成矿系统(青城子式、猫岭式)。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近期研究工作,建立了辽东地区金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认为本区具有与胶东地区相似的金矿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巨大,研究工作对区域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钾镁煌斑岩是将原生金刚石从地幔带至地表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携带了岩石圈地幔金刚石源区和基底岩石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由于风化作用影响,出露地表的钾镁煌斑岩岩石结构和化学成分均发生明显变化,岩石组成和成因的原始信息很难保存。但是钾镁煌斑岩携带的锆石和尖晶石等副矿物/捕掳晶,可成为研究地幔深部岩浆–构造作用过程、钾镁煌斑岩金刚石含矿性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针。本文对黔东南苍蒲塘钾镁煌斑岩中的锆石和铬尖晶石分别进行了SHRIMPU-Pb定年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定年结果显示,苍蒲塘钾镁煌斑岩携带有古老的基底物质,较为年轻的岩浆锆石暗示其侵位年龄为451±7Ma,与黔东南其他钾镁煌斑岩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苍蒲塘钾镁煌斑岩中铬尖晶石表面具有明显的溶蚀现象,具有高Cr(Cr#>0.6)、Ni(300~1026μg/g)和低Ti(TiO2<0.13%)、Ga(12.9~33.4μg/g)的特征,与全球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橄榄石捕虏体中的铬尖晶石特征相似;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铬尖晶石与受俯冲作用改造的地幔橄榄岩有关。依据铬尖晶石Cr#值(0.56~0.87)及其存在条件,推测其原始岩浆的压力范围为(30~53)×10^2MPa,对应于99~175km的深度,部分达到了金刚石稳定区的上限,暗示苍蒲塘地区具有较好的金刚石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4.
华北克拉通北缘晚中生代火山岩   总被引:56,自引:5,他引:56  
辽宁西部广泛分布着晚中生代火山岩,横跨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一般认为它们是以在这一地区发育的两条主要断裂-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为界。这些火山作用曾被认为是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西向或西北向消减作用的结果。在岩性上它们主要以中酸性岩石为主,玄武岩等中基性岩石较少。为查明下伏岩石圈对这些岩浆作用成因的影响,对其中的SiO2含量<60%的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Sr-Nd-Pb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两侧为界,两侧火山岩的同位素特征存在显著区别。南区有明显的EMI特征并具EMI-PM混合趋势,而北区则显示了原始或略亏损的特征。南北两区之间的过渡带(介于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源断裂之间)则表现了同位素组成上相应的过渡特征。这一地球化学观测与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颇为吻合。基于新生代幔源岩石化学反演的中国东部陆下地幔化学区划研究揭示了克拉通下(subcratonic)岩石圈地幔与EMI存在密切关系。本研究所提供的地球化学证据说明了采用中生代中基性在作为类似研究途径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对华北克拉通边缘中生代火山作用成因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即古消减带物质的活化有可能对华北北缘火山岩源区物质组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5.
The study of ore-forming chronology indicates that the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region were formed in 120±10 Ma.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from typical gold deposits suggest that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derived from the multisources, mantle component was partly involved in mineralization, the deep dynamic processes are the major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large-scale metallogenesis in the Jiaodong region in Mesozoic. The deep pro- cesses mainly include the effect of post deep-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central orogen belt and the distant effect of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However, lithosphere thinning,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crustal extension and formation of large-typ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would be the comprehensive consequence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geo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56.
饮马湾山岩体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侵位于辽南变质核杂岩之中。岩体主要由三种岩石组成,由外向里分别是片麻状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类。其中片麻状花岗岩类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明显的片麻理构造,部分岩石具有明显的变形组构,其片麻理方向与变质核杂岩中拆离断层方向一致。似斑状花岗岩仅显示微弱片麻理,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为明显的块状构造,表明该岩体为同伸展变形就位产物。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显示,该岩体不同岩相岩石具有大体一致的年龄,其形成于120~130Ma的早白垩世,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三叠纪。该岩体岩石具有较大的地球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其中片麻状和似斑状岩石具有高Sr含量(>600ppm)、低Y、Yb含量、轻重稀土分馏强烈的特点;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相对低Sr高Rb、低~(87)Rb/~(86)Sr比值。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饮马湾山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下地壳,但较大的范围Mg~#、Sr、Nd同位素组成则表明可能有其它物质(如岩石圈地幔、新生地壳)参与成岩作用。上述研究充分地显示,我国东部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发育在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岩石圈减薄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7.
本文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对Acasta片麻杂岩样品碎片(大小约1cm2)中的锆石、磷灰石和榍石进行了原位微区定年,以制约Acasta片麻杂岩的热演化历史.这些样品碎片中的锆石显示多期年龄,反映了继承锆石的存在或者锆石结晶后的再生长过程.结合前人研究,本文锆石数据揭示, Acasta片麻杂岩经历的多期岩浆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3.96、约3.72和约3.57Ga.样品AY199中榍石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2911±22)Ma(95%置信水平, MSWD=1.5),与Acasta片麻杂岩记录的太古宙最后一次岩浆事件年龄一致.样品AC478和AY066中榍石U-Pb年龄分别为(1932±270)Ma(95%置信水平, MSWD=2.3)和(1813±45)Ma(95%置信水平, MSWD=2.3).样品P090803-C中磷灰石的Pb-Pb等时线年龄为(1833±26)Ma(95%置信水平,MSWD=1.4).样品AC478、AY199和AY066中磷灰石U-Pb年龄分别为(1850±20)Ma(95%置...  相似文献   
58.
华北东部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与克拉通破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金凤  杨进辉 《地球科学》2009,34(1):137-147
A型花岗岩是非造山的、无水的碱性花岗岩, 具有独特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于造山后、板内非造山或者地幔热柱等伸展动力学背景, 蕴涵着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及区域构造发展等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在华北东部广泛分布着一期中生代A型花岗岩及伴生的碱性岩,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它们主要侵位于早白垩世(130~110Ma), 来源于上地壳、下地壳和地幔等多元源区, 是不同成分的岩浆经过分离结晶、岩浆混合作用形成; 综合区域地球动力学研究和A型花岗岩本身的地球化学特征, 认为华北东部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形成于地壳伸展背景之下, 是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浅部地质响应, 标志着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作用的峰期.   相似文献   
59.
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陆岩石圈地幔是伴随地壳熔体抽取而形成的低密度地幔残留,是联系软流圈与地壳的重要纽带。虽然大陆岩石圈地幔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其形成时代的准确厘定则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传统方法是采用岩石圈地幔中橄榄岩主要元素的贫瘠程度来对岩石圈进行定年,即古老的岩石圈地幔Al2O3和CaO含量低,而MgO含量高(同时导致橄榄石高Fo值),而年轻岩石圈地幔的特征正好相反。显然,这种间接的方法不能给出确切的年龄信息。尽管Sr-Nd和锆石U-Pb等同位素方法也被用来进行地幔橄榄岩定年,但岩石圈地幔通常具有的较高温度使上述同位素体系不能保持封闭,因而给出的年龄大多与岩石圈地幔的形成时代无关。近几年发展起来的Re-Os同位素技术是目前进行岩石圈地幔定年的最理想工具,但也存在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问题。文中对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根据目前获得的Os同位素资料,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时代进行了讨论,并简要论述所获得的资料对岩石圈减薄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山东蒙阴金伯利岩型金刚石晶体中氮片晶的分布特征,采用红外光谱仪对116粒宝石级金刚石晶体样品中的氮片晶进行分析,并采用微分干涉显微镜观察氮片晶在金刚石表面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表面微细结构。结果表明,80.2%的金刚石样品中具有氮片晶;在个别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样品{111}面上观察到平行于[100]晶带方向的长条状蚀像,这些蚀像相互平行,大小不等。显微红外光谱对具长条状蚀像的金刚石样品{111}面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类晶体均具有较强的氮片晶的吸收峰(1359~1375cm-1)。综合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样品的红外光谱及其表面微形貌特征,推测长条状蚀像是由氮片晶的出露点受优先选择性腐蚀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