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50篇
地质学   728篇
海洋学   25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辽中凹陷发育多种样式的反转构造,其形成演化与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的脉动式活动有直接关系。通过最新的地震剖面、相干体切片等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恢复等方法,对辽中凹陷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演化过程和反转期次进行研究,并结合区域板块活动背景,分析反转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郯庐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发育反转断裂、反转背斜、泥底辟、隐伏凸起等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且沿郯庐断裂带呈带状展布。辽中凹陷在新生代主要曾经历了三期构造反转,分别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三期构造反转均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压扭活动有关,从根本上受控于周边板块活动背景的变化:第一期反转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率发生变化,导致郯庐断裂带由左旋走滑转为右旋走滑,由走滑张扭转为走滑压扭,形成反转构造的雏形;第二期反转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向西的推挤作用,导致渤海湾地区受到整体挤压以及郯庐断裂带发生走滑压扭,使反转构造定型;第三期反转是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加速俯冲促使郯庐断裂带晚期再次发生走滑压扭活动,对早期反转构造进行改造。其中沙三段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反转为局部反转,强度较弱,东营组沉积末期的反转为区域反转,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72.
两性个体的有效鉴别是曼氏无针乌贼高效繁育及养殖模式(如单性养殖)建立的基础。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形态指标及雌雄形态差异,测量了160只F1代曼氏无针乌贼的19项可测量性状及13项标准化性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研究了曼氏无针乌贼同生群两性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两性间可测量性状和标准化性状各有10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标准化性状经过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两性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辅助交配器官特征,头部特征,捕食器官和肥瘦特征以及体型特征等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判别法从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3项,即左3腕长/胴长、左4腕长/胴长及左触腕长/胴长,建立了雌雄的判别方程:雄性:F1=223.42X3+165.85X4+7.951X5–108.06;雌性:F2=151.48X3+92.71X4+19.19X5–60.38。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样本群体的综合判别率达到95.00%。利用F2代亲体测量数据对判别函数进行识别验证,综合判别率达到85.34%。在判别方程中的3个标准化性状中,左3腕长/胴长和左4腕长/胴长在两性亲体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表明曼氏无针乌贼的雄性在性选择的作用下,交配器官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3.
移动测量系统通常搭载在汽车移动平台上,为扩展应用场合,适应街道狭窄、障碍物多、电网线路密集的隐蔽区域,以及高大车辆难以通行的地下停车场、防空洞等地下空间,本文基于原有汽车平台,通过自主机械、电路设计,电源加工,研制出一套搭载在电动三轮车上的轻便型移动测量系统平台,实现了可拆卸、便于携带、使用快捷、安全可靠、美观大方的目标。新研制的系统平台在数据获取方面运行稳定,经过系统标定和整体检校后,数据采集精度无明显下降,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74.
塔中地区鹰山组为大型岩溶风化壳型油气藏。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地层暴露时间短,导致表层岩溶作用弱,古岩溶河流欠发育。利用地震沉积学(地震切片技术)以及三维立体雕刻等技术,在鹰山组内发现了2套岩溶古河道系统,根据河道发育古地貌以及河道的形态将河道分为明河、暗河。通过岩性以及测井资料确定了不同类型河道的充填物,并对本区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明河相关的储层,在暴露期大部分被泥岩充填,明河相关的储层发育区为不利区;暗河相关储层发育区,储集空间充填程度低、具有完整的储盖组合,结合已钻结果,证实为有利储层发育区。河道的发现为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5.
浅层速度异常体会对深度域的成像造成构造畸变,精细刻画出异常体的形态非常耗时,同时需要处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地质知识。浅层用于估算剩余时差量(RMO)的有效偏移距范围有限,导致精确刻画出速度模型变得更加困难。倾角约束的非线性层析成像反演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在成本函数中引入局部相干同相轴的倾角项,使更新后的速度模型能够匹配期望倾角,从而达到精细速度建模的目的。实例验证了倾角约束的层析反演速度建模技术,能够解决小尺度速度变化问题,改善异常体引起的同相轴下拉现象,提高深层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76.
钢筋混凝土(RC)板与一定厚度的土颗粒缓冲层组合结构被广泛用于山区高位单体及群发性崩塌落石的防治,为研究此类防护结构在落石作用下的冲击力衰减规律及RC板的破坏模式,开展了室外系列落石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增大缓冲层厚度能够有效减小最大冲击力,峰值加速度随缓冲层厚度减小而增大,尤其在缓冲层厚度为0.1 m及0.2 m时,最大值急剧增大,峰值加速度与缓冲层厚度的变化满足指数函数关系;根据量纲分析原理得到缓冲层最大冲击深度与动能的平方成正比、与最大入射冲击力成反比的计算公式,且与实测值较吻合;入射冲击力在缓冲层内的衰减率随缓冲层厚度的增加以指数函数递增,在0.6 m缓冲层厚度下可使峰值冲击力衰减70%左右;随累积冲击能级的增大,RC板经历了弯曲起裂及扩展、次级弯曲裂纹和剪裂纹产生及跨中弯曲裂纹贯通的过程,试验结束时RC板整体表现出典型的弯曲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77.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早期的构造环境仍存在较多争论,选择西秦岭将其那梁杂岩体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以期对该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其那梁杂岩体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组成,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0.0±1.5) 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属于早印支期。将其那梁杂岩体具有富钾(K2O=3.09%~3.54%)、富碱(K2O+Na2O=6.44%~7.20%)和过铝质(A/CNK=1.05~1.56)特征,Mg#值(54~67)较高,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类。将其那梁杂岩体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8.19~14.63),呈右倾特征,显示无或弱负Eu异常(δEu=0.87~1.03),具有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和富集Ba、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将其那梁杂岩体主要源于下地壳高钾变基性岩的部分熔融,且有幔源物质参与其中。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将其那梁杂岩体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可能与中—晚三叠世阿尼玛卿—勉略洋向北俯冲有关,反映了中—晚三叠世西秦岭地区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的属性。  相似文献   
78.
“马衔山玉”是近几年甘肃玉石市场上时常出现的一种玉石品种,由于数量少且价格昂贵。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测试、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马衔山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次要矿物主要为透辉石。马衔山软玉颜色多为青绿、黄绿色且籽料常见灰白色伴有“水草花”杂质的石皮。马衔山软玉透闪石颗粒细小,主要呈纤维交织结构,质地较新疆软玉稍差,油润度较青海、俄罗斯软玉强。  相似文献   
79.
拟建川藏铁路洛隆车站布设在察达大型堆积体上,该堆积体从上到下分布三级平台,以漂石、块石碎石土为特征,尤其是整个斜坡表面广布粗大漂石,而对其成因来源众说不一。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地质钻探、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和遥感影像查明了该堆积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物质组成(颗粒、成分),采用14C测年法测定了堆积体河谷段下伏黑色淤泥质土体年龄。初步分析认为:该堆积体3780 m高程以上(第二、第三台阶)斜坡段下伏土体属于早期冰碛成因;3780 m高程以下河谷段下伏土体属于冲积成因;整个堆积体表部普遍分布的粗大漂石推测为高位崩塌产物。而位于第二台阶前缘表部的碎块石应该属于后期较低高程左侧山体崩塌成因。根据堆积体现状地貌特点,初步分析察达大型堆积体形成的5个阶段。分析结果为堆积体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为总结DSG4型降水现象仪故障的检修方法,提高故障排查效率,在介绍该信号设备的硬件结构组成和各结构故障现象的基础上,结合故障检修经验,分别针对该设备供电系统、传感器和采集系统说明具体的检测维修方法,提出了从故障现象入手进行针对性排查的实际检修工作原则,列举维修实例,为台站应对该类型降水现象仪故障提供一定的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