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了有效地识别和评价裂缝性地层,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地区含气孔、裂隙地层的单极子阵列声波测井数据进行了斯通利波波场分离(中值滤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研究表明:裂隙和油气通常会使斯通利波的能量衰减(主要发生在高频)、主频下降和到时滞后,这三者具有相关性;裂隙会使反射斯通利波能量增强,反射系数变大;高频和低频斯通利波的比值简称为能量比,能量比接近零时对应渗透性裂隙地层,能量比较小但有一定数值时可能对应渗透性孔隙地层;固有模态函数保留了原始数据固有的物理特性,HHT幅值谱从时间和频率两个方面突出了阵列声波的动力特性。实测数据的傅里叶变换和HHT均能对储层性质进行一定的评价,HHT放大了阵列声波信号对于地层性质的敏感程度,易于研究的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92.
基于趋势外推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四平市2015年和2020年的汽车保有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结合趋势外推法对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单独预测,可以提高各影响因子的预测精度,弥补BP神经网络在影响因子预测中数据拟合度不高、外推性不强的缺陷,进而保证BP神经网络汽车保有量预测的准确度.利用BP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可以较好地拟合汽车保有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是一种可行的汽车保有量预测方法.但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经典计算方法相比并非优越,只有当常规方法解决不了或效果不佳时ANN方法才能显示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93.
研究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中亚造山带的东段.该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以多个微陆块的聚合为特征,属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中生代叠加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古生代期间,研究区内多陆块之间是否存在统一的古老结晶基底?多个微陆块间是何时拼合在一起的?这些都是当前中亚造山带东段研究中尚未得到明确回答的问题.然而,研究区内晚古生代早期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年代学为此提供了制约.  相似文献   
94.
研究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该区古生代期间是一个由多块体拼贴的造山带,这些块体包括佳木斯地块、兴凯地块、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额尔古纳地块等,它们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演化.中生代该区叠加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是何时转化的?这是该区地质研究中一直存在的争论问题.吉黑东部早-中侏罗世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的研究为此提供了制约.  相似文献   
95.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的年代学格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其南为华北克拉通.该区构造演化复杂,不仅经历了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演化,而且中、新生代叠加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以及蒙古-额霍茨克缝合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LI  Yucheng 《中国海洋工程》2002,16(1):79-87
Regular wave deformation and breaking on very gende slopes is calculated by Mixed-Eulerian-Lagrangian procedure. The velocity potentials and their normal derivatives on the boundary are calculated through the mixed 0-1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The wave elevation and the potentials of time-stepping integration are detertnined by the 2nd-order Taylor expansion at the nodes of free surface boundary elements. During calculation the x-coordinates of the free surface element nodes are supposed to remain unchanged, i.e.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wave elevation and potentials with respect to x are considered as zero.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asymmetric parameters of breaking waves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al study. It is shown that when the wave asymmetry is weak, the maximum horizontal velocity of water particales occurs at the wave peak and, the average ratio of this maximum velocity to wave celerity is 0.96. However, when the wave asymmetry is strong, the maximum horizontal velocity of water particles occu  相似文献   
97.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北方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和形成演化机理,以河北省张北县玄武岩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采集地下水样、测定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离子比例系数、氢氧同位素、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区内玄武岩地下水的水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地下水径流方向,研究区内玄武岩地下水中多数离子质量浓度呈现增大趋势,补给区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为主,TDS质量浓度多小于500 mg/L,排泄区地下水中阴离子以Cl-和SO2-4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TDS质量浓度多大于1 400 mg/L;研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当地大气降水;硅铝酸盐、岩盐、硫酸盐的风化溶解是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农业施肥等人类活动影响是控制地下水化学形成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喜马拉雅造山带由印度与欧亚大陆板块的陆陆碰撞而形成。为何在挤压造山的碰撞前缘形成代表垮塌的藏南裂谷系存在巨大的争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裂谷的地壳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各裂谷带的起始活动年代自西向东逐渐年轻。本研究选取喜马拉雅东部较为年轻的错那裂谷,利用密集台阵接收的远震数据,通过P波接收函数方法,揭示错那裂谷的精细地壳结构,进而通过地壳结构分析裂谷的形成。结果显示错那裂谷为全地壳尺度结构,裂谷下方莫霍面发生明显错断,且壳内结构侧向不连续发育显著。本研究表明裂谷的形成可能关联更大尺度的区域构造运动,单一的重力垮塌是否能形成地壳尺度的裂谷需要进一步研究。综合前人对藏南裂谷系区域的超钾岩和埃达克岩研究以及深部地球物理观测结果,推断因俯冲的印度板片撕裂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弱化了错那裂谷区域下地壳,并且结合研究区内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研究显示中上地壳也存在弱化现象。因此,结合本研究结果推测全地壳尺度裂谷的形成需要不同深度的地壳弱化。  相似文献   
99.
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层岩性、地层发育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加之缺乏必要的地质约束导致常规技术预测裂缝不符合现有地质规律。在裂缝地质特征剖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并明确了各自的影响权重,同时通过反演、插值等方法将岩石密度、风化壳厚度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定量化表征,并基于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裂缝预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最终结果显示,裂缝主体区呈条带状大面积连片分布于工区南部pai60井-pai665井-pai1井以及pai66井-pai661井-pai667井等断裂集中发育区域;裂缝发育方向以NE-SW向为主。  相似文献   
100.
渤海海峡冬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 年2 月—2010 年3 月的调查数据, 探讨了冬季渤海海峡及其附近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碳体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表层水体中TA、DIC 和HCO3- 的浓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海峡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趋势。西南部出现的高值区, 与该区域靠近莱州湾, 受莱州湾水体污染影响有关。调查海域TA 与表层水的温度相关性明显, pH 与叶绿素的相关性较高。水温和Chl-a 浓度是影响水体中无机碳体系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 水温对HCO3- 的影响要明显强于DIC。海峡南北两侧水体交换的差异, 是导致海峡南部东西两端无机碳体系各参数监测数值的差异明显大于海峡北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