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李小赛  赵元艺  乔东海  王松 《地质论评》2016,62(S1):267-268
多不杂-波龙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物玛乡境内,距改则县城西北方向约110 km,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本文通过阅读整理相关资料,并结合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查明了该斑岩型矿床的特征。这为多龙矿床提供了基本环境属性信息,为决策该矿床能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2.
西藏多龙矿集区绿色勘查与绿色矿山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元艺  李小赛  乔东海  王松 《地质论评》2016,62(S1):287-288
多龙矿集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物玛乡境内,距改则县城西北方向约110 km。矿集区内包括地堡那木岗、拿顿、波龙、多不杂、拿若、铁格龙、色那、尕尔勤等矿床。多龙矿集区目前已经探明的铜达到18.0 Mt,金300 t。深部和外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已经探明的和资源潜力总计预计铜可达到 20 Mt以上,为世界少有的几个铜金属量达到约20 Mt的矿床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铜矿床,并已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铜矿战略资源储备开发基地(陈红旗等,2015)。但是,该矿区的铜和金的品位均相比与世界主要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要明显偏低。例如多不杂、波龙、荣那、拿若Cu的品位分别为0.52%、0.65%、0.57%、0.41%。鉴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脆弱和低品位等特殊的矿床特征,对其开展绿色勘查和进行绿色矿山提出建议和意见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3.
提出一个集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变换向量法(CVA)的新方法,用来探测城市环境下建筑物屋顶的几何特征和颜色变化。在主成分分析法中,原始的RGB三通道被转换成3个成分,前2个成分被用来进行下一步的变换向量法。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检测出微弱的屋顶颜色变化,同时能避免阴面屋顶的漏检误检。  相似文献   
124.
三丁基锡的毒性及生物蓄积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海洋防污杀生剂-三丁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体内蓄积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5.
残存于济南市历下区龙洞一带下古生界出露区岩溶负地形中的砾岩体,总体呈浅褐灰色,由砾石及胶结物组成。灰岩、白云岩砾石,砾径大小不一,呈次棱角—次圆状,燧石砾、褐铁矿砾成熟度高、磨圆度好,表面光洁,呈蜡状光泽,钙质孔隙式及接触式胶结,已硬结成岩,砾岩体与周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通过对比研究,初步认定其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更新世白彦组沉积,这一新发现填补了该区岩石地层单位的一项空白,为研究地质构造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6.
基于GLDAS产品的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地区10个试验点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的土壤湿度数据与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中4个陆面过程模型(NOAH、CLM、VIC、MOSAIC)模拟得到的土壤水分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NOAH陆面模式资料在青藏高原适用性较好。采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那曲站10个试验点观测土壤湿度资料和长时间序列的GLDAS陆面模式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那曲地区土壤湿度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一年之中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低值阶段。基于NOAH陆面数据同化产品发现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随纬度的升高,土壤湿度值降低;同时,青藏高原中部浅层土壤和中间层土壤湿度有变湿的趋势。0~10 cm、10~40 cm、40~100 cm土壤湿度EOF展开第一模态(EOF1)在高原北部及南部呈反位相分布。  相似文献   
127.
本文采用赤道β平面近似下的线性化正压扰动方程组,引入约化重力加速度后,得到了赤道驻波异常的解析解,给出了此解的计算结果,并与实际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流场异常复EOF分析的模态做了比较,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赤道驻波异常的模态1,其流场异常在整个大洋为半波,呈一致的纬向流;流场异常在热带大洋中部最大,并向赤道南北两侧迅速衰减,...  相似文献   
128.
本文利用由卫星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获得的薄冰厚度和产冰速率数据,分析了南极阿蒙森海冰间湖(Amundsen Sea Polynya, ASP)在2003—2010年和2013—2020年期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大气再分析数据中的表面风速和气温数据,进一步探究了影响阿蒙森海冰间湖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阿蒙森海冰间湖位于斯维茨固定冰舌(Thwaites Fast-ice Tongue, TFT)以西的沿岸海域,大体呈现反L形,即在风的作用下,阿蒙森海冰间湖从TFT西侧向西发展,从多特森冰架(Dotson Ice Shelf, DIS)沿岸向北发展。此外,阿蒙森海冰间湖在南极冬半年的4—10月期间基本维持开放状态,但是其面积与产冰速率在相邻的两天常常发生大幅度变化,并且与其上空的风速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东风分量通过调节冰间湖内部海冰的输运,主导了阿蒙森海冰间湖的面积变化;南风分量携带来自DIS沿岸陆地的冷空气加剧阿蒙森海冰间湖表面的热损失,是冰间湖产冰速率增加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9.
新疆莎车县崩塌灾害频发、多发,对该地区造成严重影响。结合现场勘查和遥感解译,选取与崩塌灾害发育相关的坡度、坡向、与河流距离、地貌类型、与断层距离、岩性、NDVI及与道路距离等8个致灾因子,运用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模型对崩塌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研究发现:(1)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大多分布在达木斯乡、喀群乡和霍什拉甫乡,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8%和16.41%;(2)研究区崩塌灾害主要在西部山区沟谷内呈线性分布;(3)基于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易发性评价模型AUC值为0.909,实际对比显示评价结果较准确客观,结果可望为新疆莎车县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0.
为了探讨长江口潮差的中长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小波变换法对1972—2018年该河口代表性潮位站的潮差序列(共66336个数据)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站潮差除了常见的15 d大、小潮周期外,还有变幅约19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7.5%)的0.5 a周期和变幅约16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6.3%)的18.5 a周期。月均潮差极大值出现在3月和9月,极小值出现在6月和12月。年均潮差极大值出现在1977,1996和2015年,极小值出现在1986年和2005年。上述潮差变化在时间上与长江口灾害性盐水入侵、悬沙浓度长周期变化以及水下三角洲冲淤转变等重大事件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结论认为,上述中长期潮差周期变化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在今后对河口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