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218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385篇
海洋学   204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邵志刚  张国民  李志雄  夏红 《地震》2008,28(3):33-42
通过计算前人研究所给出的中国大陆26条活动地块边界带上地震过程的变异系数, 分析了各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类型, 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边界带地震都表现为丛集过程, 西部地区大多是泊松过程或者准周期过程, 尤其是大陆板块俯冲作用强烈的边界带上地震活动主要呈现为泊松过程, 青臧高原北部和东部地区的边界带都表现为准周期过程, 并讨论了可能的物理机制。 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 计算了各边界带目前地震发生的累计概率以及未来五年内地震发生的条件概率, 探讨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危险程度等。  相似文献   
992.
川滇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与构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5个区域台站记录的近60000条地震初至P波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理论与伪弯曲射线追踪方法, 反演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地球物理背景, 分析和解释了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反映的川滇地区不同深度的介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结果表明: (1) 沉积盆地、高山山地等主要表现出速度负异常的特征, 有的高山山体负异常可深达下地壳与上地幔, 反映了新造山带的强烈构造隆升与相伴的重力均衡作用; (2) 川滇块体周缘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的中下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 它们的存在为调节断裂和块体运动提供了深部解耦条件; (3) 根据对P波速度结构图像的分析, 识别和推断出川滇地区若干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它们倾向与下延深度.   相似文献   
993.
文章对1989年、1991年发生在山西大同一阳高的两次6.1级地震、1996年内蒙古包头西的6.6级地震、1998年的河北张北6.2级四次中强震前后华北北部地电阻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出晋冀蒙交界区中强地震前地电异常信息,为今后该区中强地震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介绍了“十五”地电阻率观测运行实时监控、数据超差报警、数据常规处理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软件的主要功能、应用范围、运行环境、推广使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995.
随着人类建设活动的日益频繁,天然边坡人工扰动诱发的滑坡灾害逐渐增多,已经严重威胁到人员和工程构筑物的安全与稳定,滑坡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介绍了一种经过改进后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该装置基于北斗卫星和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双路通讯平台,采用zigbee技术构建多跳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利用具有能量吸收特性的恒阻大变形锚索替换原来的常规锚索作为传力装置,保证边坡岩体变形2 m锚索不被拉断,实现了对大变形滑坡灾害的全过程监测预警目标。另外,按照红、橙、黄、蓝4个颜色等级,建立了临滑、近滑、次稳定和稳定4级预警准则,并开发出3D自动搜索和处理软件系统,嵌入监测区地形地貌遥感图、地质断面图、监测点分布图等矢量地图,具有自动搜索、监测数据智能处理、监测曲线自动显示和监测信息快速查询等功能。该系统已在南芬露天铁矿推广应用,根据预警准则成功对2011年10月5日发生的滑坡灾害提前5 d发出预警信息,并结合降雨量和累计采矿量监测数据,耦合对比分析滑坡前、后各参数的演变特征,证明滑动力监测参数是滑坡超前预警的惟一有效参数。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为其他类似边坡的超前监测预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构造调节带是裂谷盆地中的一类重要构造形变,而东非裂谷带是研究这一构造现象的理想区域。以东非Lake Albert盆地为研究对象,在对盆地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构造调节带的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Lake Albert盆地构造调节带作为张性应变调节构造系,圈闭相对发育,以断块圈闭为主;同时因其在古地貌上一般表现为斜坡,对砂体注入有强烈的控制作用,在Lake Albert盆地构造调节带附近发育优质的三角洲砂体;加之其侧翼往往与油气潜在生成场所相接,因此构造调节带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祁连山木里地区侏罗系窑街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木里坳陷侏罗系窑街组煤系泥岩和煤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结果表明, 窑街组煤系泥岩为好的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 处于成熟阶段, 以生油为主, 生气为辅; 煤为差等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为Ⅲ型, 处于成熟阶段, 富氢基质镜质体含量高, 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综合其它层位烃源岩分析结果, 认为窑街组煤系泥岩和晚三叠世尕勒得寺组湖相泥岩为祁连山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源岩。   相似文献   
998.
袁万  蔡袁强  史吏  曹志刚 《岩土力学》2013,34(7):2111-2118
基于Biot饱和多孔介质U-W格式动力控制方程,采用Galerkin法和Fourier变换,推导了饱和土体2.5维有限元方程及黏弹性人工边界,建立了饱和土地基中空沟分析模型,并在波数域中进行求解,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FFT)进行波数展开,获得三维空间域中结果。算例分析了移动荷载作用下均质饱和土地基、分层饱和土地基、上覆单相弹性层饱和土地基3种饱和土地基模型中空沟的隔振效果。结果表明:饱和土地基中空沟的隔振效果不仅与空沟自身深度有关,还与地基中成层土体的分界面以及土体参数有关,波在不同土体分界面上的透射和反射会影响空沟的隔振效果;饱和土地基中上覆单相弹性层厚度对空沟的隔振效果影响显著,随着上覆单相弹性层厚度的增加,饱和土地基中空沟的隔振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999.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强烈变形区域,也是中国大陆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明确该地区两大板块俯冲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动力作用对研究区域动力环境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基于Hayes等在2009和2010年提出的Slab1.0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参数准定量地给出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接触的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呈现自南往北的俯冲;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呈现由北往南的俯冲;同时在兴都库什和帕米尔之间存在俯冲交汇区,在该区印度板块以北西方向、欧亚板块以南东方向相互俯冲.其次基于哈佛大学提供的震源机制解,对不同接触部位进行了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在兴都库什俯冲区域主要表现为逆冲性质,帕米尔弧西段主要表现为走滑性质,且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在俯冲交汇区域,走滑、逆冲性质并存,表现为震源机制一致性紊乱.结合两大板块接触的几何形态和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认为印度板块在兴都库什地区主动往北俯冲,而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被动往南东-南向俯冲,形成两大板块的相互俯冲.本文从几何形态和应力场反演分析两大板块在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碰撞的动力作用方式,可为该区域地球动力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00.
乌拉嘎金矿主要控矿因素与激电法找金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拉嘎金矿主要控矿因素是构造破碎带及裂隙带、斜长花岗斑岩体和老基底变质杂岩.其中构造破碎带是最主要控矿因素.矿化富集与含金玉髓状石英细脉或细网脉、黄铁一白铁矿脉和碳酸盐脉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含金热液脉体的形态产状受构造破碎带和裂隙带控制,经过多期次叠加,往往造成矿化的进一步富集.矿体呈脉状、复脉状、扁豆状等形态.上述特点为该区电法找金提供了先决条件.金矿石是本区主要极化体.在乌拉嘎金矿区的张才沟靶区获得低阻高极化和高阻高极化异常,可望找到含金石英脉及含矿破碎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