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淄博城市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并对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g、Cd、S、Pb、Se、Org C等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明显大于深层,二者间相关性较差,且表层土壤存在明显碱化特征,受到不同程度人为活动影响;单因子评价Cd、Cu、Hg、Ni、Zn都出现污染,其中Cd污染面积最大,达到5.11%,综合污染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污染土壤占9.84%,其形成可能与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有关;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强的重金属是Hg、Cd,局部地段已经达到强、极强潜在生态危害水平,综合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水平整体表现为中等,其轻微、中等、强、很强生态危害的比例分别为29.32%、55.02%、12.85%、2.81%,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强、很强潜在生态危害区分布与各类工业空间布局相吻合,种植的蔬菜中Cd、Pb、Zn、Hg等重金属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需加强对土壤及农产品进行协同监测与评价,防止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重影响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2.
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位于东昆仑构造带,是区域较为典型的一处矽卡岩型矿床.文章对矿区花岗闪长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年龄为(240.1±0.8)Ma(MSWD=0.62),形成于中三叠世,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弱的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同时表现出“TNT”(Ta、Nb、Ti)负异常等俯冲带幔源岩石的成分特点.依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同时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花岗闪长岩产于中生代岩浆弧环境,区域同时期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有着相同的物质来源与产出背景.在其他具有矽卡岩型矿化潜力的区域,今后找矿工作中应注重花岗闪长岩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63.
济南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质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济南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R-2.6.1程序、半方差函数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对区内土壤元素含量统计特征、结构特征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多数元素含量总体受自然空间格局控制,但人类活动对市区土壤Cd、Hg、Pb、Se、As、p H值等元素(指标)含量有明显影响,表层土壤p H值呈现从外围向市区中心增加的碱化趋势;盛行风向对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分布叠加也产生影响,沿顺风向产生漂移。受人类活动(主要为工业污染)历史长短及强度的不同,济南市区、历城区和章丘市总体为轻度污染,局部存在Hg、Cu、Cr、Cd等中度或重度污染,污染区分布与各类工业空间布局相吻合,而长清、济阳土壤环境质量较好,总体属警戒限级。按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排序,土壤综合环境质量从优到劣为济阳长清章丘历城市区。  相似文献   
164.
介绍了供热管网的特殊性和供热管网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针对供热管网数据的特点,在阐述地理网络模型的5个基本组成元素的基础上,引入供热网络的连通性规则,定义了管线和管网节点之间的复杂连接关系。再综合考虑供热管网中存在一次管网和二次管网、整个供热管网又可分为供水管网和回水管网等的特点,构建出一种有效的供热管网数据模型。最后,将构建出的数据模型成功应用于供热地理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中,分别实现了对供热管网供水管网和回水管网的爆管分析,对供热管网的维护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5.
山东夏季两次切变线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0日和2013年7月9日山东出现的两次区域性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850 hPa切变线造成的暴雨,线状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组织化程度高,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的发生。不同的是:①“7〖DK〗·30”暴雨500 hPa影响系统为阶梯槽,副高位于朝鲜半岛以东;“7〖DK〗·9”暴雨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形势,副高控制华东沿海;②“7〖DK〗·30”暴雨受一股较强的东南气流作用,将东海及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到暴雨区,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和最强上升速度较“7〖DK〗·9”暴雨分别大-10 g〖DK〗·hPa-1〖DK〗·cm-2〖DK〗·s-1和-0.2 Pa〖DK〗·s-1,“7〖DK〗·9”暴雨由低空西南急流将南海的水汽输送到暴雨区,925 hPa水汽通量和比湿较“7〖DK〗·30”暴雨分别大2~4 g〖DK〗·cm-1〖DK〗·hPa-1〖DK〗·s-1和2 g〖DK〗·kg-1;③两次暴雨过程MCS发生发展过程、形成方式和成熟期组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7〖DK〗·30”暴雨是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成β中尺度,最终形成α中尺度对流系统,“7〖DK〗·9”暴雨为多个对流单体合并为β中尺度系统。通过分析得出,切变线暴雨触发机制应着眼于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加强以及冷空气侵入引起的锋生。  相似文献   
166.
代侦勇  邓冰 《海洋测绘》2003,23(3):43-45
基于长江水上110系统的开发实践,阐述了系统中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具体论述了该空间数据库的特点、数据的组织、分类、编码及数据库内容,总结了此类系统空间数据库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7.
基于修正嵌入式容积卡尔曼滤波的相位展开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高兴  谢先明 《测绘学报》2017,46(12):1998-2005
针对干涉图展开问题,将Levenberg-Marquardt方法修正后的嵌入式容积卡尔曼滤波器应用于缠绕相位图像的展开中,结合基于修正矩阵束模型的局部相位梯度估计算法以及量化跟踪策略,提出一种基于修正嵌入式容积卡尔曼滤波的相位展开算法。该算法不仅可以精确和快速地展开缠绕像元,还可以在展开缠绕像元的同时抑制相位噪声,降低前置预滤波器的难度与复杂度,甚至可以在处理受噪声污染不严重的干涉图时免去前置预滤波处理步骤。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良好的稳键性。  相似文献   
168.
长期以来,我国对建成区边界的界定缺乏行之有效、统一的操作手段,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成区范围的界定就显得较为滞后。本文尝试从属性、功能、形态三个方面来界定建成区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较为精准的建成区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以期为建成区的判定探索出快速有效的方法。奉化建成区实证研究表明,该判定方法较为精准,再经过人工修正,就可以得出精确的建成区边界。  相似文献   
169.
植物对土壤微量元素的需求和大量元素不同,有相当大的比重仍然依靠土壤本身提供,通常不经其他途径补给,土壤微量元素受成土母质控制,同时受表生作用影响,在各地分布往往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巨野县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发现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元素总量的控制机理,进而了解表生作用对该地区乃至整个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内土壤B略缺乏,Mo和黄河下游流域背景一致,均远低于山东和全国水平。巨野组和鱼台组的分布与Mo元素异常分布相吻合。土壤粒度和质地对元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区内砂质土壤Mo含量较低,粘质土壤较高,B在各类土壤中含量水平基本一致,与土壤质地关系不明显。与数年前土壤调查数据对比发现短期内表生作用对Mo的影响较显著,土壤B的流失十分显著,B和Mo在局部地区的年变化率可达1%以上。土壤有效态B和Mo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夏季有效态含量较秋季增加明显,有效Mo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70.
位于东昆仑与西秦岭衔接转换部位的青海铜峪沟是鄂拉山成矿带上一处重要的大型铜矿床,矿山增储和外围找矿问题突出,硅质岩可能是重要找矿标志之一。铜峪沟铜矿区硅质岩呈层状、似层状及条带状整合产于中—下三叠统中,由微晶-细晶石英组成,含少量绢云母、黄铜矿及磁黄铁矿等。硅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如Al_2O_3-Ti O_2图解、Fe-Mn-(Cu+Ni+Co)×10三角图解和P_2O_5-Y图解,以及硅氧同位素特征等方面显示出典型热水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岩石Si/Al比值、U/Th比值及稀土元素特征等表明热水沉积体系遭受了少量陆源物质的影响。此外,硅质岩Al_2O_3/(Al_2O_3+Fe_2O_3)-Fe_2O_3/Ti O_2图解、Ti/V-V/Y图解、(La/Ce)N-Al_2O_3/(Al_2O_3+Fe_2O_3)图解及稀土元素特征等均显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区域上,随着阿尼玛卿洋由南向北俯冲,早—中三叠世铜峪沟一带属弧后盆地环境,盆地内发生喷流沉积作用使大量成矿物质预富集形成矿胚层,此为重要成矿期,而硅质岩作为该过程的重要地质记录,同时指示区域上错扎玛和塔东等地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