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1篇
  免费   379篇
  国内免费   638篇
测绘学   241篇
大气科学   422篇
地球物理   311篇
地质学   1401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00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6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利用GPS观测结果反演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变形运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金卫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Z1):123-135
通过模拟水平应变率场获得了中国大陆地区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用此方法得出的应变率解相当于一个牛顿体薄壳在水平作用力下的反应.在模型中印度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的速率采用了由NUVEL-1A模型的欧拉矢量所定义的速度值作为约束,对每一个单元格中的模型应变率张量通过地震矩张量和第四纪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加以约束.模拟结果表明,在各向同性的不均匀体中由NU-VEL-1A模型所定义的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的运动绝大部分都被近南北向的地壳缩短变形所吸收,走滑运动只占了非常小的比例.在各向异性模型中,走滑运动分量增大,但最大不超过总量的25%,说明在调节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过程中,逆断和地壳增厚起了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从尼玛地区地质新资料看中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缘存在一套中、晚侏罗世稳定浅海碎屑岩沉积,属残余海盆地沉积,表明尼玛地区的俯冲消减机制在中侏罗世以后已结束。结合带南侧三叠系确哈拉群为一套半深水—深水沉积,是陆架边缘沉积序列,代表结合带打开之初的较早期沉积。确哈拉群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中侏罗世钙碱性岛弧火山岩系,是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早侏罗世向南俯冲对应的滞后弧火山岩。在结合带南侧80~100km范围内分布着一条东西长超过100km的中晚侏罗世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带,属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向南俯冲碰撞作用的后碰撞阶段产物。综合认为,尼玛地区中特提斯洋是在三叠纪打开、中侏罗世以前向南俯冲闭合的。结合区域上该结合带闭合时间有早有晚、俯冲方向有南有北的事实,提出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的、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小洋盆共同组成的多岛洋,其间存在许多大小不一、运动方向和性质各不相同的地体。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造山(造陆)机制是解释中特提斯洋发展演化诸多问题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43.
西部公路路基内部排水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半挖半填路基为例,讨论了各类地质单元与路基系统的作用及路基系统内部地下水运动特征,着重分析了地下水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通过敏感性分析,阐明了降低路基边坡地下水位的必要性,研究了地下水对路基系统的作用机理;建立了路基排水的数学模型,对影响路基排水的降雨强度、渗沟间距、排水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敏感分析;通过对路基系统渗透系数、入渗系数、降雨量及初始水头的不同取值,运用Modflow软件对排水效果进行了模拟;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路基排水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4.
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右旋剪切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有较高的右旋走滑速率。滇西北断裂与红河断裂构成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该块体具有向东南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45.
大张坨凝析气藏是在我国发现的高含量凝析气藏之—.开发中据相态特征及流体组份研究结果,适时调整开发方式.1994年开始试采,1995年初实施循环注气开发.该气藏的开发经历了衰竭试采循环注气2个开采过程,开发过程中定期取地层流体样品进行相态特征和流体组份研究,并注重其成果的应用,凝折油采出率29.0%,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证实了相态研究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全过程应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6.
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技术是河海大学自主开发研制的用于地基加固处理的专利技术,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的新型高效优质桩型,可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地基沉降。笔者介绍了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的技术原理、加固机理、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及其设计与质量检测方法。该桩型具有承载力高、质量可靠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总被引:98,自引:10,他引:98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发生了以挤压为主到以伸展为主的转变, 形成北北东向的盆岭格局, 岩石圈快速减薄, 岩浆作用活跃, 引发了爆发式成矿. 确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是理解构造转折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 报道了多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重点对包括华北陆块南北缘、燕山、胶东等典型地区的构造分析确定了由挤压构造到伸展构造的峰期; 东部沉积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判明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的变化和热体制的变更转换的时代; 盆地分析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华北东部盆地由挤压挠曲型到伸展断陷型的转变期; 通过火山岩喷发、与伸展构造有关的花岗岩类的形成, 克拉通内部和边缘的金矿爆发成矿期, 以及通过火山岩中的下地壳包体研究等限定了岩石圈减薄和壳幔置换的峰期. 以上研究结论一致, 即华北东部构造体制转折的峰期时限起于约150~140 Ma, 结束于约110~100 Ma, 峰值是120 Ma.  相似文献   
48.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是近50年来在我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地表破裂最长的地震事件.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426km,宽数米至数百米,总体走向90°~110°,具有明显的破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由5条次级破裂段组成.各破裂段又由若干更次级左阶或右阶斜列的破裂组成,具有自相似的分形结构特征.地震破裂带以左旋走滑为主,倾滑量很小.宏观震中区位于库赛湖东北93.0°~93.5°E一带的昆仑山南麓断层谷地内.最大地表同震左旋水平位移6.4m,最大垂直位移为4m.地表水平位移沿地震破裂带走向出现6个峰值,各峰值之间存在相对独立的衰减序列,这表明此地震具有多点破裂特征.  相似文献   
49.
东亚地区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与构造变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任金卫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3,10(Z1):58-65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次发布的GPS观测结果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在 2 0 0 0年发布的ITRF97下的站速度矢量和“东南亚地球动力学项目”GPS网的观测结果 ,讨论了东亚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特征。在ITRF97参考系下 ,中国大陆东部现今地壳运动以向南东方向(12 0 130°)运动为主 ,量值平均为 35mm/a ,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东碰撞的影响 ,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呈显北东—近东西向运动 ,但这种影响涉及的范围达到了准噶尔盆地北缘一线 ,说明碰撞型板块边界对板内变形的影响远大于俯冲型板块边界。平均来看 ,75 %以上的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间的南北向缩短是通过地壳增厚变形来吸收的 ,这意味着在调节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过程中 ,逆断和地壳增厚起了主要的作用。东南亚块体总体上与欧亚板块的运动有所差异 ,相对于欧亚大陆有 10mm/a左右向东的运动。菲律宾板块南部向西的运动速度只有 2 4mm/a。包括华南地块在内的东南亚块体的运动不仅仅是与印度板块的碰撞过程有关 ,也应当与沿着东南亚块体东边界的俯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50.
柯树背岩体的副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研究了柯树背岩体的岩石学及副矿物学特征,研究发现F9大断裂以西部分(西体)与F9大断裂以东部分(东体)在岩性、矿物组成、副矿物特征、锆石群型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别,副矿物特征、锆石群型特征指示东体与寨背岩体类似,为同熔系列花岗岩;西体为重熔再生岩浆成因的改造型花岗岩。这一认识对于该区的铀金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