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质学   8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任纪舜 《中国地质》2020,47(5):i-ii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能源,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经营海洋,对海洋的调查研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为其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巨大的社会效益。而在我国,虽然早在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豪华的舰队,但由于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却始终没有科学地了解过海洋,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过海洋。中国的海洋地质调查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较大规模的海上勘查则是1970年代以来,以探寻石油、天然气为主要目标,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并在70—90年代陆续发现和建设了一批油、气田。这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迈出的坚实而富有成效的第一步。
为适应国家经济、国防建设和全面发展的需要,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按国际分幅全面部署了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999—2015年,先后组织国内60余个单位,1000余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科技工作者,动用40余艘调查船,10余架飞机,各类设备700余套,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系统采集了海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海洋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完成了大连、上海、南通、海南岛等16幅完整的1:100万国际分幅图和4幅不完整的图幅。2016—2019年,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大力推进1:100万海洋地质调查成果集成”的指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对1:100万调查数据进行集成,系统分析、研究了中国海域的海底地貌、地层系统、断层系统、岩浆活动、构造格局、构造演化、沉积盆地、重力和磁力场、地震剖面和壳-幔结构、晚第四纪沉积过程以及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编制了中国海域1:200万地形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环境地质图等6种基础图件,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元素地球化学图等19种专业图件,中、新生代盆地图、表层沉积物类型图等应用性图件和相应的文字报告。这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更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可贵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在中国海域这一系列成果正式面世之前,为了使地学界及早了解其概貌,本专集汇集了集成参与者撰写的19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海域地层、构造、岩浆、重磁场特征及深部构造、第四纪地质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既有对全海域地层系统、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历史的综合性论述,也有针对具体问题的重点解剖。秦绪文等人综合报道了1:100万海域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基本认识,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张勇等人运用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全面论述了中生代以来中国海域的大地构造格局、演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追踪了区内的主要断裂带,划分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等构造单元。李学杰等人从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海实例数据,提出了南中国海盆是弧后扩张左旋剪切产物的认识。聂鑫等人根据多道地震测线CFT剖面,解析了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形成过程。尚鲁宁等人基于重磁和地震资料,解析了冲绳海槽的演化历史,重建了中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板块相互作用过程。徐志英等人根据地震剖面,结合重磁场、地貌等资料,揭示了中沙地块南侧的断裂系统。王明健等人根据中国东部海域地学大断面,解析了黄海—东海陆架的地质结构、Moho深度及其油气资源效应。王利杰等人根据地球物理和钻孔资料,揭示了南海东南部巴拉望至太平岛一带中生代的地质结构,发现南沙地区在中生代曾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熊量莉等人比较分析了南海南、北陆缘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油气田成藏差异及其控制因素。高红芳等人在南海东南部深水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冲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东南部深水域的沉积演化过程。梅西等人分析研究了中国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建立了沉积分异模式。王中波等人分析了中国陆架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及其沉积环境,表明MIS 5以来曾经历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密蓓蓓等人总结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数据,揭示了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陈珊珊等人研究了南海北部陆架灾害地质体的特征,探讨了成因机制及其对海洋工程的影响。王飞飞等人研究了闽北台山岛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确定其年代为86~92 Ma,并发现430 Ma的继承锆石。杜文波等人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和油气前景。张江勇等人指出南海和台湾岛东南海域晚第四纪地层碳酸盐旋回主要受控于水深和冰期旋回海平面变化。田旭等人阐述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黏土矿物来源及其环境效应。伊善堂等人分析了闽江口—三沙湾口近岸海域沙坡群发育特征、成因及其对海洋工程的影响。
国际分幅1:100万中国海域地质调查及其综合集成研究,首次全面描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资源环境潜力,形成一系列原创性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全方位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今后随着中国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域更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地质调查研究,随着海洋地质调查船逐步进入太平洋、印度洋等深海大洋,中国的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将会有更大发展,中国海洋地学工作者将不但为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和资料,而且将为国际地球科学,为西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研究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2.
多宝山铜矿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斑岩型矿床,许多学者对该矿床的成因、大地构造环境、成矿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成果.但对矿床保存和后期改造尚缺研究,需要中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控制矿床的剥蚀深度、阶段和时代,而含矿岩体的侵位深度是先决条件.为了准确确定多宝山铜矿含矿岩体的侵位深度,笔者选取赋矿花岗闪长斑岩体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14.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是由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的4个分会、亚欧20个国家的100余名地质学家合作完成的。这是CGMW旗下,第一份IGMA5000;第一份以亚洲为主体,又包括邻区,既表示大陆地质,又表示海底地质的IGMA5000;第一份按国际标准,在ArcGIS平台上编制的数字化IGMA5000。图幅西起阿尔卑斯,东到马里亚纳海沟,北起北冰洋,南到爪哇海沟。从这张图上,不仅可以解读亚洲地质,而且可以研究亚洲与相邻大陆和海洋的地质构造关系。IGMA5000的完成,为亚洲大地构造、成矿规律和资源环境研究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①把大地构造学从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推进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②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天体运行的联合作用是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③洋陆转化论: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陆与洋都不会永存...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质的河—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晚二叠世中期大兴安岭南部仍有残余海盆存在,应是造成晚二叠世南北植物化石仍保持区系特征的主因。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大兴安岭南部的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活动一直到印支构造旋回才结束。  相似文献   
17.
作者指出:中国大陆构造具有小陆块、多缝合带、软碰撞、多旋回缝合的特点,并受到古亚洲、特提斯、环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的作用。因此,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经历了极为复杂的多层次镶叠式结构,以及多旋回分阶段的演化过程。在深入和具体地研究中国大陆时,必须把它放在全球构造的总格局中进行剖析,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以丰富和发展现代地球科学的理论,这是中国地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正> 长期以来,在岩浆岩的研究领域中,许多地质学家有一个传统的概念,即岩浆作用,特别是花岗质岩浆作用总是朝着酸性方向发展。也许在某些阶段,比如说在构造演化的早期及中期是如此。但是,就构造运动及岩浆作用的整个过程而言,这一概念却值得商榷。许多事实表明,岩浆作用在酸性演化趋势之后,还在继续朝着富碱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构造运动及岩浆作用的后期便发育了碱性花岗岩甚至碱性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纪舜  赵磊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学报》2016,90(9):2100-2108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大陆之间的转换(互换)构造域:古生代时期,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中生代阶段,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的一部分。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形成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不论古亚洲洋,还是特提斯,都不是结构简单的大洋盆地,而是由一系列海底裂谷带(小洋盆带)和众多微陆块组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洋盆体系。加之中、新生代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之上,使中国地质构造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呈现镶嵌构造,在三维空间上呈现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体系在中国的叠加、复合,使多旋回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成为中国地质最突出的特征。因而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成矿(区)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成矿(区)带,大型含油气盆地大多是多旋回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20.
华夏古陆及相关问题——中国南部前泥盆纪大地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纪舜  李崇 《地质学报》2016,90(4):607-614
数十年的地质填图和反复的专题研究已经充分证明:1中国东南部角度不整合于泥盆纪沉积之下的变质岩系含笔石、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时代是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武夷-云开带的高级变质岩系,陈蔡、迪口等杂岩原岩主要为新元古界,变质年龄为460~440Ma,它们并不是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而是加里东造山作用的产物,所以华南不是前震旦纪的华夏古陆或华夏地块,而是一加里东造山带;武夷-云开带是华南造山带构造-岩浆作用最强烈的地带,那里的高级变质岩系曾深埋地壳深部,是造山带根部的岩石。2中国南部,泥盆纪前可分为南海地台(或印支-南海地台)、华南造山带和扬子准地台三个构造单元。华南造山带新元古代发育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早古生代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至今尚未发现可靠的代表洋壳残片的早古生代蛇绿岩套;广泛分布的花岗岩Nd模式年龄和继承锆石年龄为太古代-元古代,说明华南造山带是奠基于古老大陆地壳之上的造山带;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华南下古生界陆源碎屑物质来自于南海地台,生物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均表明,扬子与华南之间呈构造过渡关系,扬子、华南、南海三个构造单元应属于一个大陆板块,即南中国板块。3最新的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双桥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等不是中元古代,而是新元古代的变质岩系,不是1300~1000Ma格林威尔造山作用,而是820Ma完成的武陵或四堡造山的产物。因此,中国南部不是Rodinia的一部分,而极可能是新元古代形成的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