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质学   8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任纪舜  徐芹芹 《地球科学》2022,47(11):4093-4097
魏根纳的大陆漂移设想起源于“对大西洋两岸吻合的直觉印象”.这种“吻合”是指大西洋两侧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的吻合.然而,近数十年的海底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确已发现,大西洋及其两岸大陆的磁异常、地震层析图像、地震探测剖面以及洋中脊岩石中锆石年龄的测定都说明大西洋是大陆裂谷作用裂陷形成的海洋,两侧大陆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水平位移,而世界各大陆块深达300~400 km大陆根的存在,似乎已基本否定了大陆发生大规模移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52.
中国大陆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动力学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任纪舜 《地球学报》1994,15(Z1):5-13
中国大陆是由众多微陆块和小陆块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微、小陆块的软碰撞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和多彷回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中国大陆具有清晰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和复杂的多层次镶叠式与立交桥式结构。古生代以来,中国大构造发展受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太平洋三大全球性动力学体系之控制。其主要动力过程表现为冈瓦纳裂离、陆块北移、褶皱带南迁、亚洲增生。  相似文献   
53.
"地壳异常压力"学术研讨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延用至今的地质作用深度测算方法,即重力/密度法,是基于“地下岩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Hein,1978)和“地下某一深处的垂直压力等于上覆岩石柱的总重量”(ДИHHИК,1937)两个理论假设。下面刊登的是“地壳异常压力学术研讨会”专家 必言(北京,2000.2)。到会专家对上述假设和汕算方法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浅部地壳直到地幔深处的岩石都是固体状态,地下的压力是极不均匀的,所以对地壳中的地质作  相似文献   
54.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格根敖包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以及陆源碎屑岩组合,含有动植物化石。其时代具有争议。本文获得了格根敖包组二段火山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307.3±0.99)Ma和(311.6±1.3)Ma,表明其形成于晚石炭世。结合前人古生物化石资料,认为格根敖包组上部(三、四、五段)陆源碎屑沉积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而火山岩及其以下地层(一段、二段)属于晚石炭世。从而将格根敖包组形成时代限定为晚石炭—早二叠世。格根敖包组下部(一段、二段)地层与邻区宝力高庙组时代一致,同属晚石炭世。  相似文献   
55.
关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任纪舜 《地质论评》1996,42(4):290-294
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在各学科深入工作的基础上,把握区域地质背景的全局,进行高层次综合研究;板块构造范例的惊人成功,在客观上产生了某种负面效应;以天地合一的地球动力观,探索新的科学思路,更科学、更准确地解释中国大地构造,为大地构造学理论的新飞跃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6.
中国东部构造单元划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上,中国东部划分的主要构造单元有: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吉黑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南华准地台),东南沿海褶皱系和南海地台等。近年来,从野外调查入手,结合最新资料分析,我们对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对上述划分方案有一些新的考虑,现摘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7.
论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相似文献   
58.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总被引:104,自引:3,他引:101  
解放前,我国只有少数地质工作者对中国大地构造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地质工作的蓬勃发展,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在国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从他们各自的学术观点出发,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规律。对于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最近期间也给予了相当大的注意。学术观点尽管各不相同,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大家通过争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并把地质科学的发展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9.
冀北张家口组和义县组火山岩锆石 U-Pb定年结果表明 ,张家口组的时代为 1 3 5~ 1 3 0 Ma,义县组的时代为 1 2 9~ 1 2 0 Ma,均属早白垩世。揭示出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和火山活动的时代均具由西向东变新的特征 ,即滦平盆地火山活动始于 1 3 5Ma,承德盆地骆驼山一带始于 1 3 0 Ma,辽西始于 1 2 8Ma。根据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资料的对比表明 ,组成中国东部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兴安岭群时代主体为早白垩世早—中期 ,组成东南沿海火山岩带的建德群和石帽山群及其相当地层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 ,因此热河生物群和建德…  相似文献   
60.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构造的奥秘:阿尔金山是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的一部分;阿尔金断裂确是一条大型转换断层;木孜塔格-玛沁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均是华力西缝合带;松潘甘孜三叠系沉积盆地是劳亚大陆南部边缘的浊积岩盆地;冈底斯带曾经历了重要的印支造山运动;不存在从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大洋盆地,即不存在所谓古特提斯或永久特提斯;古生代时期,在青藏高原地区亦不存在具古生物、古地理分隔意义的大洋盆地,当时,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均位于古亚洲洋主洋盆———中亚-蒙古带之南,属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雅鲁藏布江和班公湖-怒江带是特提斯洋中的孪生姊妹,它们均是从三叠纪起就发展成大洋裂谷带的;以雅鲁藏布江带为主洋盆带的特提斯洋,从三叠纪晚期开始消减,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阶段脉动式板块汇聚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