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19年2月2日新疆塔城市发生MS5.2地震,根据现场震害调查确定本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Ⅵ度。地震造成震中附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个别土木结构房屋出现中等程度以上破坏,少数轻微破坏(含旧裂缝加宽),多数基本完好;其他结构类型房屋多数基本完好。本次地震震级小、有感范围广,震区土木结构房屋缺少抗震措施、年久失修、地基处理不当是造成房屋出现破坏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等震线分布及深部构造特征,初步判定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为塔克台断裂向塔城盆地迁移、扩展的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42.
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响应信息服务平台是国家级震后各类应急产品汇聚与共享平台。平台为各级应急指挥人员提供全链条地震应急响应业务信息,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平台具有地震应急服务响应等级信息服务、地震应急产品汇聚、现场灾情汇聚和应急响应工作资料支撑等功能。平台用户涉及中国地震局下属各单位,信息服务内容涉及指挥中心、地震速报、震情研判、灾情快报和现场应急。平台通过用户分组和任务分工实现业务管理和业务工作的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整个地震局系统各单位的业务优势,实现各单位应急协同和业务联动,在多次重大破坏性地震应急期间迅速完成了信息的汇聚与共享,为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43.
吴浩文  苏中堂  裴文超  魏柳斌  任静  张成弓  付斯一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18-2024030018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 (以下简称马五段) 上部发育两层凝灰岩, 通常作为地层划分的区域标志层, 研究凝灰岩锆石年龄能厘定马家沟组年代地层格架并确定其沉积期的构造背景。对盆地S148井和T56井马五段凝灰岩进行锆石SHRIMP U- Pb 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分析, 得到两组锆石年龄458.4±2.4 Ma和460.9±2.9 Ma, 将马家沟组沉积期厘定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上奥陶统桑比阶。锆石微区原位Hf同位素测试点n(176Hf)/n(177Hf)值变化范围为0.282687~0.280820, εHf(t)值在6.67~11.32之间, 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720~1024 Ma。对比盆地周缘凝灰岩锆石U- 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 认为马家沟组凝灰岩可能来自于盆地西南方向的北秦岭和/或北祁连造山带, 凝灰岩就位前北秦岭洋和/或北祁连洋开始向北俯冲消减进入洋陆转换阶段, 中奥陶世晚期盆地西南缘开始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4.
马未宇  于晨  姚琪  苑争一  崔静  任静 《中国地震》2020,36(3):367-374
计算河北唐山MS5.1地震过程中潮汐变化,基于该潮汐周期指示背景时间,分析本次地震过程中射出长波辐射(OLR)和遥感大气温度(AT)同步变化。结果显示,2020年7月5日~2020年7月13日,伴随引潮力由低谷向高峰连续增强变化,地震发生在引潮力相对高值时刻;伴随引潮力变化,长波辐射、大气温度经历震前平静-增强-高峰、震后快速衰减的同步变化。表明引潮力在本次地震中改变了构造内部地应力累积-失衡过程,具有触诱发地震的作用,而地面长波辐射、地表大气温度准同步变化,间接反映了本次地震地应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5.
基于ERDAS IMAGINE-C Toolkit的二次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ERDAS IMAGINE软件的二次开发一直局限于使用MODEL模块进行,文中使用ERDAS 9.0作为开发平台,利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 C 6.0和EML宏语言,采用ERDAS软件自带的C Toolkit模块,以将文本文档转换为矢量数据为例,探讨基于C Toolkit模块的二次开发,以解决ERDAS二次开发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6.
孔隙纵横比是描述多孔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重要参数,目前用于获取岩石完整孔隙纵横比分布的经典模型为David-Zimmerman(D-Z)孔隙结构模型,该模型假设岩石由固体矿物基质、一组纵横比相等的硬孔隙以及多组纵横比不等的微裂隙构成,并认为固体矿物基质和硬孔隙均不受压力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超声纵横波速度的压力依赖性反演岩石硬孔隙和各组微裂隙的孔隙纵横比及孔隙度.该方法的关键点在于以累积裂隙密度为桥梁,借助等效介质理论建立了岩石弹性模量和孔隙纵横比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在D-Z模型中,多重孔隙岩石累积裂隙密度的计算直接由单重孔隙裂隙密度公式实现,这种近似导致该模型在许多情况下难以获得良好的反演精度.为了完善经典D-Z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降压的孔隙纵横比分布反演策略,通过多个假想降压过程实现累积裂隙密度的准确计算,并将基于DEM和MT的经典D-Z模型推广到KT和SCA中,结合四种等效介质理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演流程.采用一系列砂岩和碳酸盐岩样品,测试了反演流程在实际岩芯孔隙纵横比提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D-Z模型相比,本文方法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更好,并同时适用于砂岩和碳酸盐岩;此外,通过分析四种等效介质理论的模拟结果发现,本文方法并不十分依赖于等效介质理论的选择,这些理论获得的孔隙结构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数值上仅存在略微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压力的增大逐渐消失.本文方法是经典D-Z孔隙结构模型的重要补充,对岩石孔隙结构表征、流体饱和岩石速度预测以及孔间喷射流效应的模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 7.4地震表现为灾情重、伤亡轻的特点,采用极震区烈度估计、烈度衰减关系、人员伤亡评估3种烈度衰减模型进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与地震现场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对于此次玛多MS 7.4地震,3种模型评估与地震现场调查结果存在偏差,认为主要由地震影响场分布、人口分布、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地形地貌、次生灾害等因素不同所致。结果显示,通过提高地震影响场评估的精准性及人口分布、房屋建筑等数据空间分布的准确性和后期专家干预等措施,均可有效提升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精准性。  相似文献   
48.
收集整理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烈度衰减关系资料,得到182个烈度衰减关系公式,与现用地震快速评估系统、“十五”评估系统中烈度衰减关系参数进行对比,可知:(1)北京、上海、河北、吉林、甘肃、福建、江苏、海南、贵州、安徽、湖南、浙江、黑龙江、宁夏、天津、广西、辽宁、山东、江西、广东、陕西等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具有优化性;(2)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地域性广,地震频发,沿用已有烈度分区结果;(3)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中部、重庆、湖北、河南、山西等地有多个衰减公式,依次甄别,优选适用对应区域的衰减关系公式,以达到优化参数的目的,为震后影响场快速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土地估价师岗位评定是一个渐进的系统性工作。本文以某评估企业实践为例,对土地估价师岗位评定标准演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0.
旅游景区合理布局是实现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障,识别景区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如何随尺度发生变化,对黄河流域的景区多层级统筹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地理因素的空间尺度效应,从县域、市域、集聚区3个尺度构建了分析框架,利用统计与GIS技术揭示黄河流域A级景区多尺度空间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空间叠加分析等揭示各尺度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A级景区整体呈东部和南部密集、西部和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流域南部形成一个中高密度弧形带。随着研究尺度增大,景区集聚范围逐渐扩大,集聚程度逐渐降低;(2)县域尺度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密度对景区格局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植被覆盖度、年降水量、到最近河流距离、国家湿地公园密度。人口密度是市域尺度影响程度最大的主导因素,非主导因素在与各主导因素交互后形成强烈的增强效应。集聚区尺度景区格局主要受年降水量、植被覆盖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刚性约束;(3)3个尺度的影响因素明显不同,不同尺度景区格局并不是主导因子简单组合或累积的结果,而是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及区位复杂交互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