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4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417篇
测绘学   353篇
大气科学   285篇
地球物理   397篇
地质学   1278篇
海洋学   405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243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波场延拓法是最常用的反Q滤波方法,但其振幅因子的不稳定性致使深层的高频信息放大,从而影响反Q滤波的效果。本文通过推导证明了完全稳定振幅补偿只和Glim(增益限制)有关难以提高深层地震波分辨率,系统分析了波场延拓反Q滤波算法中不同振幅补偿算子的滤波特性,增益控制法对某一频率之后既不放大也不压制,正则化滤波和迭代滤波法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噪声干扰能力,而且对深层地震波具有较好的振幅补偿能力。通过对理论模型和井间地震实际资料应用不同振幅补偿算子,发现正则化振幅补偿因子和迭代法振幅补偿因子不仅对高频干扰有较强的压制效果,而且对于地震记录的中深层部分和低Q能量衰减严重的地震记录,都有较好的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992.
复电阻率法二维正演采用二次场算法,结合有限单元法进行离散化,然后引入ColeCole模型,完成数值模拟。通过理论模型试算验证了二维正演程序的正确性。当模型剖分较细时,多发射源、多频率的正演计算效率有待提高。复电阻率法二维数值模拟是按发射源或频率计算,且各发射源之间、各频率之间计算是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的,因此通过引入MPI并行计算来提高其计算效率,从而减少其正演所需的时间。采用串行、并行复电阻率法二维正演程序来计算同一理论模型,结果验证了该并行程序的正确性。对并行算法的效率进行分析表明,该并行算法是可靠的、高效的。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在山区村镇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忽略灾害间相互作用、对村镇防灾减灾规划指导缺乏的问题,提出基于GIS的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模型。本文以神农架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山洪、泥石流和滑坡3种主要自然灾害为评价对象,从危险性、易损性两个方面,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载体暴露性与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基于ArcGIS 10.1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多灾种风险耦合分析,利用风险矩阵完成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神农架自然灾害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区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东北部局部地区。该模型提高了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的准确度、角度精度,改进后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分析准噶尔盆地周缘中新生代的地层结构、含铀"泥-砂-泥"结构、含铀沉积类型及展布特征,认为垂向上叠置的湖退进积-湖进退积组合所形成的"泥-砂-泥"结构为大尺度上定位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地层结构,其中低位体系域(湖进退积)形成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是盆地砂岩型铀矿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主物源、转换带以及相带的变化进一步控制了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分布:(1)原生灰色(还原)沉积地层中有利砂体分布往往受到主物源以及构造转换带的影响,主物源方向的河道砂体及构造转换带处的富砂区域是砂岩型铀矿主要的远景区域;(2)杂色沉积地层中的有利砂体分布主要受局部沉积环境变化的影响,有利砂体多发育在局部沉积相带突变(砂岩层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5.
研究目的: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主要发生于填方体下伏昔格达地层承载力较低、自然边坡较陡、地下水和地表水截排工程欠佳、支挡工程锚固力不足、老滑坡失稳牵引、路堤压实度较差等因素诱发的一种工程滑坡。为有效对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进行合理防治,本文以某高速公路填方路堤滑坡为例,对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的成因和工程治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结论:(1)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的因素较多,正确分析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合理确定应急工程和永久治理工程的关键所在;(2)设置针对性的截、排工程措施和对路堤填方进行适时、适量的必要卸载,是有效控制昔格达地层路堤滑坡的主要应急工程手段;(3)昔格达地层填方路堤滑坡的治理,应充分考虑填方体内部发育的圆弧状滑面,以及由昔格达残坡积层、风化层和下伏基岩之间形成的多层潜在滑面,继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挡和反压工程对多层滑体进行治理;(4)应急工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其将来作为永久工程的效用,尽量减小工程重复或报废;(5)路堤滑坡治理方案的确定,应考虑道路的正常保通、工程造价、社会影响、施工工期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996.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下侏罗统砂岩铀矿化成因及其与烃类流体间的关系。通过对目的层油砂提取物碳同位素和Re-Os同位素测试,得出目的层中的烃类主要是深部油气藏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155±51 Ma)遭受构造破坏逸散后充注的,初始来源于玛湖坳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宏观及镜下微观鉴定,得出目的层砂岩在烃类流体充注前后分别遭受过后生氧化作用。前期古氧化作用程度强,发育赤铁矿化,成矿潜力大;而后期氧化为近现代氧化,强度偏弱,以褐铁矿化为主,时代新,成矿规模小。最终,建立了该区中、下侏罗统砂岩烃类流体还原与后生氧化耦合的四阶段铀成矿模式:(1)八道湾组-西山窑组期间为原生还原性含矿建造形成期;(2)头屯河组-齐古组期间为古层间氧化带及其古铀矿床形成期;(3)齐古组晚期-新近纪末为烃类流体充注还原与泥岩超覆掩盖期;(4)第四纪以来为近现代层间氧化带及其铀矿体形成期。该模式的提出对含油气盆地内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秦-祁构造结合部位以新阳-元龙大型剪切带为界,北侧的北祁连造山带和南侧的西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线呈斜截关系,致使两侧岩石单元的对比存在困难。陇山岩群位于秦-祁结合部位的北祁连构造单元东端,是一套岩性复杂的中深程度变质杂岩,其形成年代和构造属性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本文重点以陇山岩群中黑云母石英片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测年。其测年结果明显分为4组,两个主要区间为1 097~795 Ma (49%,峰期年龄约为929 Ma)和2 713~2 265 Ma (21.5%,峰期年龄约为2 435 Ma),另有两个次级年龄组为575~471 Ma (12%,峰期年龄约为541 Ma)与1 864~1 539 Ma (14%,峰期年龄约为1 717 Ma)。通过最小岩浆峰期年龄和陇山岩群内侵入体的最老年龄初步限定其形成时代介于寒武纪早期-早-中奥陶世(539~454 Ma),与已报道的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陇山岩群TTG片麻岩形成于不同时代,不属于华北板块南缘基底的沉积岩系。通过与周边构造单元年龄特征峰值的对比研究发现,其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 713~2 265 Ma)和中元古代(1 864~1 539 Ma)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南缘基底,新元古代(1 097~7 95 Ma)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北秦岭造山带和中祁连陆块,早古生代(575~471 Ma)的碎屑物质来自于天水-武山构造带,与该洋盆形成过程有关。因此,陇山岩群中黑云母石英片岩的碎屑物源既包括北侧的华北板块南缘基底,又包括南侧的秦岭-祁连造山带,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红土堡弧后盆地的形成扩展阶段,与北秦岭东段宽坪岩群副变质岩和二郎坪岩群变沉积岩形成构造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998.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 向逐渐过渡到近E-W 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 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冻胀作用下管道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穿越冻土区的埋地管线在遭遇冻土差异性冻胀时,管道会发生翘曲变形,管线将面临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冻胀条件下的管-土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管道在冻胀及其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探讨了冻土地基特性(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地基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对比了不同地基系数、冻胀量、管径、壁厚、温差以及上覆土厚度等特定条件下的管道应力峰值状况。计算结果表明:管道在过渡段与冻胀段及非冻胀段交界处有最大应力值,各类影响因素对管道交界处的应力影响最显著;地基系数的值越大,差异性冻胀量越大,管径越大,温差越大,管道交界处应力峰值也越大;管壁越厚,在管道交界处的应力峰值越小;管道上覆土层越厚,管道受冻胀作用弯曲应力越小,即加深上覆土层可降低管道由于冻胀抬升所产生的应力,可减缓管道变形。  相似文献   
1000.
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南部勐野井钾盐矿床沉积了巨厚的钾石盐,岩盐层整体呈现盐构造特征,且发育较强,多期褶皱频出,与上覆碎屑岩之间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在喜马拉雅运动造成的强烈挤压和差异负载作用及盆地升降过程中的重力滑移作用下,岩盐形成较为复杂的盐构造体系。研究表明勐野井钾盐矿床盐构造受多重作用影响,重力滑移作用是盐构造初始动力来源,之后在差异负载作用及浮力作用下,盐构造发育相对缓慢,强烈的区域挤压作用是盐构造快速发育的重要原因,并促进差异负载、重力滑移作用和浮力作用进一步发展,形成较为复杂的盐构造体系。盐构造的研究对于探寻钾盐矿体的成因、运动规律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