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南海湖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对水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包头市南海湖沉积物中Cu、Pb、Zn、Cd的形态、AVS和SEM、上覆水、上覆过滤水及沉积物间隙水重金属的系统分析,结合南海湖为黄河新成牛轭湖的特点,与黄河进行了对比,研究了重金属在固、液两相间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湖与黄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残渣态非常接近,反映了沉积的同源性,Pb和Cd次生相则明显在南海湖发生富集,上覆水中重金属81.0%以上均结合在悬浮物上,南海湖水质长期Cu超标的现象是由沉积物的释放造成的,研究证明间隙水为重金属向上覆水迁移起到桥梁通道作用;有机络合物的络合作用超过AVS的沉淀作用,是导致Cu向水相扩散迁移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2.
以参与ITRF2008建立的全球GPS台站观测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按照5°×5°的格网范围对全球GPS测站进行筛选,共选取257个测站进行实验。通过对所选测站的垂向残差时间序列进行傅里叶变换与反变换,提取出各个测站相应的垂向主要周期规律。实验表明,测站垂向主要周期规律绝大部分为季节性位移,其振幅分布随着纬度升高表现出总体先增大继而减小的趋势,即从低纬度到中纬度区域振幅逐渐增大,从中纬度到高纬度振幅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全新世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AMS~(14)C测年为框架,利用BJH01孔438cm沉积物岩芯的粒度、烧失量以及孢粉阔叶树含量等代用指标,初步重建了泊江海子地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1)11820cal.a B.P.以前,钻孔处为风成环境,流域发育荒漠或草原化荒漠,气候寒冷干燥;2)11820~11390cal.a B.P.,湖泊形成,流域植被好转,降水略增加,气候变暖湿;3)11390~7510cal.a B.P.,湖泊维持高湖面,降水增加,区域植被演化为阔叶疏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其中10500~8500cal.a B.P.为最宜期;4)7510~6800cal.a B.P.,湖泊水位降低,区域植被退化,气候变干;5)6800~1590cal.a B.P.,气候总体波动变干,其中5000~4000cal.a B.P.为湖侵阶段,气候湿润,4000~1590cal.a B.P.为湖退阶段,气候最为干旱;6)1590cal.a B.P.以来湖泊扩张,水位升高至钻孔位置以上,流域植被为典型草原,气候与现在相当。泊江海子重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与区域乃至更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相关性,表现出早全新世湿润、中晚全新世变干的趋势,是季风系统通过海气耦合对北半球夏季日辐射增加的快速响应。  相似文献   
14.
 蒙古国北部Gun Nuur湖20个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与数量分析研究揭示,孢粉组合及浓度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双束松型花粉百分含量由湖泊东南向西北降低,桦属、蒿属、藜科以及禾本科百分含量增加,湖泊东南侧赤松林是造成孢粉组合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孢粉浓度分布与湖泊水深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体现了湖水流对孢粉的二次搬运和富集作用。现代森林草原地带Gun Nuur湖表层孢粉组合中松属含量较高,具超代表性;受松属影响蒿属和藜科花粉含量较低,代表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最上部的马五5-马五1亚段为盆地内中部气田区主要的天然气储产层之一,厚度70~80米,面积约4.8×104平方千米。储集岩主要的原始岩性为不同程度地存在晶间孔隙的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和粗粉晶白云岩。中奥陶世末至中石炭世,经历了140余Ma的表生裸露期成岩作用,古风化壳岩溶十分强烈,特别是在含硬石膏柱状晶和结核的粉晶白云岩中形成广布于气田区的形式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埋藏成岩作用次生溶蚀孔隙主要叠加于古风化壳岩溶所形成的孔、缝及洞中,使其再次扩溶,或使孔、缝及洞中半充填的沉积物再次溶解或部分溶解。印支期产生的80°方向和燕山期30°和60°方向的共轭裂隙,亦以在古岩溶作用较强烈、并存在孔隙的岩性中较明显。从岩芯和铸体薄片中识别出21种孔、洞、缝和裂隙,包括沉积(准同生)期的原生孔隙3种; 表生裸露成岩期次生孔隙9种; 埋藏成岩期次生孔隙5种; 构造裂隙和断层4种。在同一块岩芯,甚至同一块铸体薄片中,常可见到不同成岩期次的多种孔隙类型叠加和同时出现。在中部气田区,各种孔隙空间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和对储层的贡献值是不一样的,是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乌梁素海氮污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针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本文系统地研究了TN、NH4+-N、NO3--N和Org-N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N含量平均为1.78mg/L,且无机氮污染以NH4+-N为主,占无机氮总量的69%以上;表层沉积物中氮素的水平分布格局均体现出西高东低的经向分异特征并主要以Org-N的形式存在;表层沉积物中TN对底栖生物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态毒性效应并正由最低级向严重级过渡;氮素在乌梁素海沉积剖面上均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含量递减的规律,表层010cm的TN平均含量达到1.28g/kg,分别为1022cm和2240cm的1.6和1.9倍,揭示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进程加速始于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7.
过去植被覆盖度重建在长尺度气候模拟和陆地生态环境演变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代过程的孢粉—植被覆盖度转换函数研究,可为利用孢粉地层数据重建过去植被覆盖度变化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以内蒙古高原等地39个湖泊和7个水库中心的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A-PLS)、局部加权加权平均法(LWWA)和最佳类比法(MAT)分别建立了孢粉—NDVI转换函数;通过留一交叉检验法、自助法和空间自相关性等检验,筛选出最优模型并应用于古地层孢粉数据,实现定量重建过去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表明:MAT和WA-PLS模型均受到空间自相关性的显著影响,而LWWA模型则是建立孢粉—NDVI转换函数的最优模型。与已有类似转换函数表现能力的对比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转换函数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应用潜力。基于本研究转换函数重建的内蒙古辉腾锡勒(HTL)区域全新世植被覆盖变化与孢粉重建的植被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印证了本研究转换函数的较强潜力,均表现出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张良培  何江  杨倩倩  肖屹  袁强强 《测绘学报》2022,51(7):1317-1337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是突破单一传感器的观测局限,实现多平台多模态观测信息互补利用,生成大场景高“时-空-谱”无缝的观测数据的重要手段。随着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日益完善,数据驱动的多源遥感信息融合获得了研究者的广泛青睐,然而,数据驱动算法与生俱来的低物理可解释性,弱泛化能力都阻碍了其在多源遥感信息融合领域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分别对同质遥感数据融合,异质遥感数据融合,以及点-面融合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分析了各融合问题的发展趋势。最后,对算法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剖析了数据驱动的融合算法所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未来多源遥感信息融合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为浅灰白色、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高的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是盆地内天然气主要储产层之一,该亚段砂岩一般厚15~40 m,在某些井的岩芯中频频见到风暴岩。根据单层风暴岩的厚度、粒度、异地碳质泥岩和煤屑的含量、剖面结构特征,特别是丘状交错层理的发育程度、袋模构造存在与否及其发育规模,以及风暴岩叠加层的多寡等,可以大致划分出由不同风暴流能量(级)形成的三种风暴岩端元类型。(1)较高能量风暴流形成的风暴岩,层底表现为大型的袋(壶)模构造切入下伏石英砂岩层中,风暴岩层主要是碳质泥岩和浅黄色泥岩砾片,并混有多少不等的石英砂和煤屑。单层厚度一般为20~50 cm或更大,呈正粒序构造,常见为若干风暴岩的叠加层。(2)中等能量风暴流形成的风暴岩,表现为完整和不完整的风暴岩层序,其内或多或少含有碳质泥岩和煤屑,单层厚度常为10~40 cm,亦常见若干风暴岩层的叠置层。(3)较低能量风暴流形成的风暴岩,单层厚大致为5~10 cm,仅发育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可以单层形式出现,亦可以是若干层的叠置层。盒8下亚段砂岩被不少研究者厘定为河流相和辫状河相,风暴岩的存在对重新认识盒8下亚段的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内蒙古等地68个湖库共1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分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探讨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和粒度组分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可分为C1~C6共6个组分(0.4~1.9 μm、2.0~12.0 μm、17.0~58.0 μm、70.0~150.0 μm、170.0~500.0 μm和>600.0 μm),近湖心样品粒度组分以C1、C2、C3为主,过渡带样品以C3和C4为主,近湖滨样品以C5主导。受入湖河流影响的样点处水动力条件决定了粒度组分的空间分布,波浪作用造成的二次悬移再沉积可能造成了C3组分向湖心迁移并导致近岸C5组分富集。C1及C2组分中径流输入不容忽视,C3组分中风力悬移搬运贡献较大。C4、C5和C6含量可指示样点距河口的相对位置,C3可反映样点距岸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