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22.
黄土高原北部坍窑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土高原北部黄土坍窑灾害的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表明,在该区不断发生的坍窑灾害实际上是黄土边坡滑塌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分布与黄土颗粒成分变化的地带性密切相关,坍窑灾害的形成主要受黄土本身的物质组成、结构及力学性质控制。本文在实例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坍窑灾害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3.
24.
中原地区奥陶系烃源岩特征和二次成烃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原地区奥陶系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油气生成演化历史,并与加拿大安大略西南部、四川等地区海相烃源岩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了本区奥陶系海相烃源岩的成烃潜力。世界上大型海相油气田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多为闭塞、缺氧、强还原的深水盆地相及潟湖相,岩性以泥岩、泥灰岩为主,其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中原地区奥陶系属华北克拉通盆地的一部分,为浅水台地相沉积,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泥质岩不发育,有机质丰度低,生烃潜力差。  相似文献   
25.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先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何轨迹结构、位移和变形差异,昆仑山口段地震破裂带可划分为4个次级段.其几何轨迹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①双重主破裂连接结构;②单主破裂弧形扩展连接结构;③无破裂连接结构.根据主断面擦痕、破裂带两侧横向冲沟位移标志和分支破裂变形组合关系判断,主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大多数分支破裂(R断层)则表现为左旋走滑兼张性;破裂带最大左旋位移4 m左右,破裂带表现为脆性变形,以破裂扩展、块体位移为主,从西向东变形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表现为地震破裂东延扩展前锋特征.  相似文献   
26.
27.
28.
以中国东北春麦区为例,实证分析了1978—2020年生长季积温、降雨和小麦单产的变化趋势,并分别应用一次多项式、二次多项式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拟了气候因素(尤其是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积温存在显著的升高趋势,而降雨的时间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在对小麦产量和积温变量进行平稳化处理后发现,二次多项式可以更好地模拟天气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且在近50年来积温对小麦产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降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气候变暖导致积温升高,从而对小麦产量产生不利影响。为规避积温升高对小麦产量的负面影响,建议开发抗高温小麦品种,调整播期,以及开发金融衍生品或指数保险等方式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通过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研究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对策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9.
埕岛油田是我国极浅海地区第一个投入开发的大油田,其馆陶组上段属河流相砂泥岩沉积,油气富集程度高。该层段分为五套砂组,其中三砂组和四砂组是主要的含油储层。此次研究的目标工区内主要的烃类是重质油,含油储层与含水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小,通过反演常规的弹性参数无法准确指示油气。基于测井曲线和岩石物理交汇分析,本文构建了敏感的油气指示因子,通过扩展的弹性阻抗反演技术反演该指示因子从而进行油气展布预测。该方法在工区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0.
黑龙江省作物成熟期近50a初霜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日最低温度≤1℃作为黑龙江省作物成熟期的霜冻指标,分析黑龙江省各地的初霜冻在近50 a的变化,并利用5 a滑动平均和线性倾向估计检验变化趋势,从作物安全成熟角度,分析黑龙江省各地80%保证率下初霜冻的时间分布。结果表明:在近50 a黑龙江省6个代表点的初霜冻出现的时间总体呈偏晚的趋势,5 a滑动平均表明6个代表点周期性偏晚趋势显著,线性倾向估计表明6个代表点初霜冻均呈偏晚趋势,且农区北端的呼玛、松嫩平原的哈尔滨市和牡丹江半山区的牡丹江市偏晚趋势显著;制作了80%保证率下黑龙江省初霜冻时间分布图,各地可根据该图对不同作物及不同熟性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可以保证作物在霜前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