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9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51.
云南兰坪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云南兰坪白秧坪银多金属矿集区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及其关系和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该矿集区主成矿期温度均低于200°C,属中低温流体作用范畴.其中三山-河西矿带(东矿带)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10~180°C)、低盐度[w(NaCl)为7%~17%]、低密度(0.717~0.967 g/cm3)流体,以NaCl-H2O二元体系为主;富窿厂-白秧坪矿带(西矿带)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20~150°C)、较高盐度[w(NaCl)为17%~25%]、中低密度(1.010~1.156 g/cm3)流体,主要为MgCl2-NaCl-H2O和CaCl2-NaCl-H2O三元体系.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的地下水,主成矿期有效水岩比值较小(0.01~0.10),岩石与成矿流体间存在较强烈的同位素交换.结合矿石矿物组合及矿床的硫、铅、碳同位素组成,说明白秧坪矿集区的成矿流体总体来源于深部循环的热卤水溶液.  相似文献   
52.
滇西北羊拉大型铜矿床形成条件及其成因类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滨川廒交界的滇西北羊拉大型铜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铜矿找矿上一个重要进展。研究表明,羊拉铜矿处于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受特提斯洋(盆)-陆转化所控制,赋矿地层嘎金雪山岩群为石炭系。同位素测年资料及野外调研表明,羊拉铜矿存在三期成矿。里农矿床物质成分、结构特征及同位紊与稀土元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羊拉铜矿床成因类型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型。  相似文献   
53.
滇西羊拉铜矿区层序地层划分及赋矿层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滇西羊拉铜矿区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当时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半深水斜坡之上。矿区出露的地层为变质的碳酸盐岩、浊积碎屑岩、硅质岩和火山岩组合,这套地层虽受到后期造山作用的强烈改造,但总体上仍是成层有序的。矿区地层可识别出三个不完整的层序,每一层序仅包括海进体系域、凝缩段和高水位体系域,羊拉海底喷流型铜矿床中矿体的产出受层序的控制,与沉积物的供给、沉积速率有密切的联系,矿体赋存于层序界面和凝缩段中,其中凝缩段具有更重要的赋矿意义。  相似文献   
54.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显著区别于世界已知的各类以沉积岩容矿的贱金属矿床.研究表明,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而产生一系列逆冲断裂系,将前陆盆地侧缘的中生代地层切割成叠置的构造岩片,并推覆叠置于盆地沉积地层之上,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并控制了Pb-Zn-Ag-C矿床的形成与发育.根据逆冲推覆构造控矿式样和矿化特征,可以识别出4种矿床式:①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构造穹隆 岩性圈闭"内的金顶式Zn-Pb矿床;②受控于前锋带冲起构造的河西.三山式Pb-Zn-Ag-Cu矿床;③产于主逆冲断裂带派生的次级断层或平移断层内的富隆厂式Ag-Cu或Cu矿床;④产于主逆冲断裂上盘灰岩层间破碎带内的东莫扎抓式Pb-Zn矿床.这些矿床的矿体多受不同级次的断裂控制,多孔砂岩、白云岩化灰岩及构造破碎带是有利矿化部位.多数矿体显示开放空间充填成矿特点,少数显示层控性,属后生成矿.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低Fe闪锌矿 方铅矿 黄铁矿组合及低温Cu硫化物(黝铜矿系列为主) Ag硫化物(辉银矿、黝银矿、汞银矿) 方铅矿±闪锌矿组合,脉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萤石±白云石±天青石,局部见沥青.成矿流体以盐水体系为主,盐度w(NaCleq)变化于1%~28.0%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80~190 ℃,显示盆地卤水±大气降水的特点.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对矿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其深部拆离滑脱带可能是流体流长距离侧向迁移的优选通道,主逆冲断裂是成矿流体垂向运移和向上排泄的主要途径,浅部各类样式的逆冲构造是流体汇聚的主要场所.成矿物质以盆地沉积岩贡献为主,部分可能来自幔源岩石.矿床金属组合可能与成矿流体迁移-汇聚过程中流经岩石的性质有关:矿区发育灰岩建造时,出现Zn-Pb(Zn多于Pb)矿化;若发育碎屑岩建造,尤其是红层,则出现Cu-Ag(-Pb)矿化.因此,笔者将这种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新类型矿床称之为造山型Pb-Zn-Ag-Cu矿床,其成矿模式可表述为:伴随着印度-亚洲大陆持续碰撞,青藏高原东、北缘中生代构造岩片向盆地中央推覆并置,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流体从造山带沿拆离滑脱带长距离向前陆盆地方向运移,运移过程中淋滤围岩的金属物质,通过主逆冲断裂垂向沟通,进入浅部各式逆冲构造部位从而形成不同样式的矿床.经综合分析,提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贱金属矿床的勘查要素.  相似文献   
55.
鄂西志留系罗惹坪组底部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西地区志留纪罗惹坪组调查,发现在宜昌分乡一带,罗惹坪组底部碳酸盐岩主要为一套生物礁灰岩,产大量的单体或群体珊瑚化石;长阳杉沱湾,长阳乐园以及宜都梯子口一带主要为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以及瘤状灰岩组成;而在西侧的建始细砂—羊死岩一带碳酸盐岩消失,主要沉积碎屑岩,为灰色薄层细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发育水平层理以及沙纹层理。通过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宜昌分乡一带为礁滩相沉积环境,长阳杉沱湾—长阳乐园一带以及宜都梯子口一带为礁前相沉积环境,建始细砂—羊死岩一带为浅海碎屑岩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6.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宜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中笔石的赋存状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笔石的赋存状态存在显著差异,笔石的丰度由下至上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硅质炭质页岩中的笔石丰度最高,以杂乱堆积为主,部分可见弱定向排列特征;灰绿色泥岩与黑色硅质页岩中笔石丰度低,以碎片为主,且硅质页岩中的笔石碎片细小。笔石的分异度在纵向上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赫南特阶笔石分异度最低,埃隆阶与凯迪阶对应的笔石分异度高。综合研究表明,不同笔石赋存状态所对应的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围岩性质、氧化还原条件、古海洋环境与水动力条件均有所差异:高笔石丰度的页岩往往对应着较高的w(TOC);石英质量分数在40%~60%的黑色页岩中笔石最为发育;笔石在弱氧化和还原环境中均能保存,但还原环境更有利于笔石的大规模富集;纵向上笔石丰度与分异度变化均受到了古环境的显著影响, 赫南特冰期造成了笔石的大量死亡和分异度的显著降低;笔石的大量混杂堆积显示悬浮沉积是主要的沉积作用方式,而定向排列的笔石应是深水底流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页岩中笔石赋存状态差异及其沉积地质指示,深入分析了不同笔石赋存状态的沉积环境并建立了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的笔石堆积模式。   相似文献   
57.
通过贵州南部独山地区二叠纪梁山组黑色页岩稀土与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指标分析,探讨梁山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ΣREE)在127.23×10-6~450.07×10-6,平均值271.09×10-6明显大于北美页岩稀土总量;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在7.66~15.67,平均为9.51,轻稀土相对富集。δCe与δEu、Dyn/Smn、ΣREE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梁山组稀土元素在沉积转换期受到一定程度成岩作用的影响,δCe异常值作为氧化还原判别指标不太可靠,经过筛选,通过微量元素比值指标Ni/Co≈0.20,U/Th≈0.2,V/Cr≈1.09,δU≈0.73,V/Sc≈7.43等综合判定梁山组沉积期处于充氧-贫氧的海水环境,底栖生物的大量发育也是有利佐证。本文推测梁山组沉积期所处的海水环境并非单纯的充氧、缺氧或者还原环境,更有可能具动态变换的演化过程,初始的海水环境为有利生物繁殖充氧环境,随后逐渐进入贫氧甚至还原环境,阻碍了有机质降解,可能情况分二种:Ⅰ温湿气候的高有机质沉降通量及浅水沉积的快速堆积埋藏,大量消耗了底层水的氧气,海水环境由充氧向贫氧直至还原演化;Ⅰ梁山组沉积物-水界面与贫氧-缺氧界面重合或者附近上下波动,持续慢速的海侵过程使得贫氧-缺氧界面上升,早期生物死亡的有机质堆积下来进入贫氧环境,沉积物与水体的氧气交换越来越少,直至变成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58.
南岭中段锡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模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将南岭中段主要锡矿床分为两类五型,即Ⅰ.岩浆期后气成-热液类锡矿床,Ⅱ.构造控制的多源热液类锡矿床;Ⅰ-1.变花岗岩型,Ⅰ-2.云英岩型,Ⅰ-3.矽卡岩型,Ⅰ-4.石英脉型,Ⅱ-1.构造蚀变岩型。初步建立了区内云英岩型、矽卡岩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锡矿的找矿模式,并就找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主攻类型、找矿区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60.
对黔桂地区早泥盆世晚期不同相区典型剖面的沉积序列特征的分析显示,这一时期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其沉积序列可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SQ1、SQ2)并可进行区域对比;而广西象州下泥盆统大乐组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曲线与区域海平面变化曲线一致。表明海平面的变化不但控制了这一时期本区域的沉积序列,也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海水地球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