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1.
为实现地质工作有效服务城市建设与规划,通过调查和研究对牡丹江市市区地貌类型重新进行了划分和厘定;综合对比分析钻孔和测试数据,按"时代-成因-岩性"对市区50 m深度范围岩土体进行了工程地质层组划分,为牡丹江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分层参照准则;最后,依据地貌成因、形态及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对市区范围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牡丹江市地貌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5类,按形态类型可划分为7类;2)市区50 m深度范围内岩土体可划分为11个主层,30个亚层;3)市区范围内可划分出4个工程地质区和5个松散土体工程地质亚区.  相似文献   
112.
根据研究区内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地貌类型、地面坡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腐蚀性、地基承载力、土体压缩模量和地质灾害易发性7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GIS空间分析对主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牡丹江市主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良好,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占主城区总面积的58.2%,并以主城区南部区域地质环境最为优越,建议牡丹江市适度向南发展,同时做好生态环境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3.
煤炭资源勘查是一项系统工程,绿色勘查理念的引入,将对煤炭地质勘查过程地质信息的采集、汇总、解释、评价程序、技术手段及理论方法产生重大变革。通过梳理勘查技术体系研究成果,阐释了高效、科学、节约的绿色勘查内涵,提出了在整个勘查过程中应秉持的4个原则:即勘查工程协同布置、技术互补原则;勘查手段的合理高效、经济节约原则;环境扰动与环境修复并行原则;工作环境"以人为本"原则。依据绿色勘查过程中绿色勘查理念、技术、智慧勘探思维与"三边"工作、以及法律法规保障等方面要求,创立了包含煤炭绿色勘查理论、工程技术、勘查标准、勘查评价、绿色恢复等5个板块的新时代绿色勘查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4.
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目前呈现衰滞现象,不免让业内专家痛惜并为煤层气产业奔走呼吁。以煤层气产业链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煤层气集输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表明:煤层气自有管网规模小、难以进入油气管网参与国家统筹、新型集输技术不成熟、集输方式单一等严重制约了煤层气由资源产品向资源商品的转化,阻碍了煤层气产业的整体发展进程,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5.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偏岭5.6级地震前,辽河盆地内7口观测井的前兆异常特征。观测项目有水位、采液量、采气量及套管压力等。这次地震前兆7口井的观测资料均出现明显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前兆异常,并且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异常形态多数表现为升-降-升型。油田抽水、注水、采油、采气及大气压、固体潮等干扰因素对观测资料没有影响,异常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6.
松嫩平原重要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佟守正  吕宪国 《地理科学》2007,27(1):127-128
松嫩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北部,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主要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湿地分布广泛。在平原西部分布有扎龙、向海、科尔沁、莫莫格等多个重要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些湿地在均化洪水、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提供珍稀物种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湿地退化,生态功能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117.
利用1961—2023年新疆105站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24 h、48 h、72 h日最低气温降温幅度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总结分析新疆区域不同强度冷空气过程的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新疆区域冷空气过程的关键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961—2023年新疆区域共计发生冷空气过程746次,其中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149次,强冷空气过程136次,寒潮过程461次。新疆区域冷空气过程整体呈减少趋势,21世纪后寒潮过程在冷空气过程中所占比率逐渐增加,但新疆区域寒潮过程年平均强度波动不显著。新疆区域发生强寒潮过程的关键因子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欧亚冷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欧亚冷高压强盛时,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南下,新疆区域易爆发寒潮。  相似文献   
118.
利用1961年12月—2022年2月新疆冬季气温、北极海冰等资料,探讨北极海冰变化影响新疆冬季气温的物理模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极海冰的变化与新疆大部冬季气温呈正相关,北极海冰变化通过改变北半球大气高低空配置进而影响新疆冬季气温。另外,不同海区的海冰变化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影响有显著区别:格陵兰海—丹麦海峡、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异常偏多时,新疆大部冬季气温偏高。巴伦支海—喀拉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峡、哈德孙湾—戴维斯海峡海冰异常偏多时,新疆大部冬季气温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