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三维地形的生成技术及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要介绍了三维地形生成的基本技术,结合三维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2.4的地形数据库模块,详细讨论了MultiGen Creator2.4中构建地形的四种算法,并以福建省福清地区水口店为研究区域,成功建立了视觉效果较好的三维地形。  相似文献   
162.
系统阐述了国家自然地图集网络发布的WebGIS开发策略及其实现方法,首先是数据准备。包括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改造、数据库结构改造、数据质量控制等;其次是系统功能。如信息查询、动态制图、统计分析等;再次是系统开发技术,包括主页设计、系统实现策略、WebGIS游览器端开发技术、后端服务器的开发技术等。最后,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3.
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设计和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设计与研制过程中的若干理论、方法、技术问题及实例。文章首先分析了研制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背景和科研、政府部门、大众等用户对它的需求,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对它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其次,文章阐述了该电子版的设计原则和若干理论、方法问题,包括在内容上的再创作,在技术上的创新,在功能上的突破,以及在屏幕界面感知效果上的要求和原则。再次,本文介绍了本电子版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其中体系结构和技术系统包括数据、软件、辅助资料、模型与方法,以及它的四方面的功能,即图集阅览功能、表达—模拟功能、查询—检索功能、量测分析功能。关键技术则涉及到开发平台的选择、三维和动态数据模型的建立、多源多类数据的集成3个方面。第四,文章分析了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电子版的主要特色,包括独特的交互界面结构、别致的动态交互工具、各种形式的动态地图、丰富的三维地图浏览、生动形象的三维地形虚拟飞行、新颖的多种表达方法的联合、适当的分析和查询功能。最后,文章阐明了该电子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版本更新计划。  相似文献   
164.
T.皮尔斯变异图原理及在地质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5.
姑婆山复式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的脉岩类,具有明显的多来源的成因特征,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插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变异特征,既与初始岩浆的不同有关,又与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关,岩浆侵位通道及定位空间围岩组分的加入是造成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变异的重要原因。地洼区结构的复杂性和岩浆活动的穿透性是造成本区岩浆岩多源特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6.
层控矿床的控矿构造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层控矿床一般具有多种成因、多阶段形成的特点,它一开始在火山作用参与下(或没有参与)形成同生沉积非工业矿化层(胚胎矿),其后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变质作用和各种成因热水溶液的作用下发生原生成矿物质的重新组合,并生成了更富集的假后生矿床。因而它既不同于后生矿床,也不完全等同于同生矿床,一般具有迭生(Diplogenetic)矿床的特点。这类矿床不仅受地层、岩性控制和古基底的构造控制,另因迭生成矿作用和再造成矿作用均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故这类矿床受构造的控制也极为明显。其不仅具有其他类型矿田与矿床构造的某些特点,而且还有其固有的控矿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167.
利用动物、植物找寻隐伏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一植物找矿法是近来比较推崇的一种找寻隐伏矿床(体)的方法。它主要利用动物灵敏的器官(如狗的鼻、鹰的限等)和生活中的遗迹(如白蚁、蚯蚓翻上来的土壤、碎屑等);利用植物的特有吸收土壤中某些成矿元素的能力等。它可作为寻找浅隐伏矿的辅助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8.
南北地震带南段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从1933年到1991年的134次中、强震的震源机制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南段是一条浅源、走滑地震带,在它的东部和西部地区,震源机制结果的P轴和T轴呈现系统的、一致的分布.在西部地区,P轴和T轴分别位于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方向;在东部地区,P轴和T轴分别位于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方向.从整体来看,P轴的方位在空间组成一个倒V字形.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边界与青藏高原和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是一致的.大量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从喜马拉雅碰撞带到南北地震带南段西部,从台湾东海岸碰撞带到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P轴的方位分别呈现大体一致的分布.这说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从喜马拉雅碰撞带一直传到南北地震带南段西部,同时,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从台湾东海岸一直传到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并分别控制了那里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169.
流体包裹体组合对测温数据有效性的制约及数据表达方法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池国祥  卢焕章 《岩石学报》2008,24(9):1945-1953
本文探讨流体包裹体组合(FIA)的原理及其对包裹体测温数据有效性的制约以及数据的表达方法。流体包裹体组合指的是一组同时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其同时性的依据是岩相学关系而不是测温数据的相似性。如果根据岩相学关系建立了一个FIA,且这个FIA内的包裹体测温数据很一致,那么这些包裹体可能属于均一捕获且在捕获后未受破坏,这些包裹体的测温数据是有效的。在进行数据汇总或统计时,应取整个FIA内所有包裹体的平均值为代表,而不应将每个包裹体的数据都列入。如果同一FIA内包裹体的测温数据变化很大,那么这些包裹体可能属于非均一捕获或在捕获后遭受了显著改变(如卡脖子、拉伸)。这种情况下包裹体的测温数据是无效的,不应纳入数据汇总或统计。在很多情况下,一组包裹体是否属于同时捕获是很难确定的,因此不能严格地用FIA的方法来判定数据的有效性。但是,FIA的原理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制约的。例如,如果相邻包裹体显示相似的测温数据,那么这些包裹体可能属于均一捕获且无显著捕获后变化。各个包裹体的数据都应纳入数据汇总及统计,但要注意不要将数据点过分集中在某个小区域。反之,如果相邻包裹体的测温数据相差很大,就要怀疑是不是非均一捕获、捕获后破坏,或不同期次包裹体叠加。详细的包裹体测温“填图”,结合与已知FIA数据的比较,可能可以解决这种多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0.
埃达克岩与皖中沙溪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埃达克岩是一组从安山质到长英质系列岩石,具有高硅(≥56%)、富钠(3.5%≥Na2O≥7.5%)及低的K2O/Na2O(~0.42),高Mg#(~0.51)和高Ni(20×10-6~40×10-6和Cr(30×10-6~50×10-6)的岩浆岩;其主要特点还有高锶(>400×10-6,最高可以达到3000×10-6,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N>10)以及非常低的重稀土元素含量(Yb<1.8×10-6,Y≤18×10-6,具有明显Nb、Ta负异常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埃达克岩构造环境仍存在很多争议.主要的观点:(1)年轻的俯冲洋壳(<25 Ma)在俯冲过程中脱水熔融;2)加厚下地壳环境下的镁铁质下地壳(如榴辉岩和石榴辉石岩)底垫岩浆作用或拆沉作用下熔融.与埃达克岩石有关的矿产资源主要为铁、铜、金、钼矿床.在对安徽省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岩石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和处理基础上,笔者认为沙溪侵入岩属于埃达克岩,其成因是燕山晚期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至扬子地块深部所导致的洋壳板片熔融作用有关,洋壳俯冲过程的大量流体参与,所携带的幔源大离子亲石元素及铜金物质在地壳浅部形成adakite岩石,同时形成该区斑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