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司银奎  申世伟 《山东地质》2011,(10):47-48,51
试样经烘干处理后,利用酸溶法或碱融法制备稳定的分析溶液,然后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于波长232.0nm处,随同标准曲线测量镍含量,此方法简单、快捷,所选分析线干扰小、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准确度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22.
123.
对GPS在短基线上的必要观测时间和高程精度进行了试验,所得结果可为应用GPS进行工程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根据地质构造情况、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及主震后一天、三天记录的余震资料,利用自然类比法对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6.5级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进行早期综合判断,认为该序列为强余震极多型地震序列,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余震颇度会很高,强余震次数极多,持续时间较长,一个月内4级以上强余震数可能在79次左右,最大余震为Ms5.3级左右。早期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5.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共同开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式3.1版本,结合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反演的下垫面土地利用/植被类型资料,并同化2008年夏季金塔绿洲野外观测试验所取得的气象资料,对绿洲系统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模拟,最终生成金塔高分辨率资料同化再分析数据集。此数据集包括黑河流域金塔绿洲2008年6-8月逐时水平分辨率1 km的土地利用类型、19层风温湿压、4层土壤温湿度以及地表植被覆盖、辐射分量、热通量等资料。同时,利用金塔绿洲观测期内的地表气压、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实测值对该数据集进行初步验证,并分析了绿洲—戈壁系统的"冷湿岛效应"、平均大气环流特征和空气温湿度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洲和戈壁下垫面的热力差异明显,绿洲和戈壁平均地表温度白天和夜间分别相差21℃和3℃;10 cm土壤温度白天最大相差17℃,并且绿洲比戈壁滞后3 h达到峰值;戈壁相对湿度比绿洲平均约低11%;白天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影响高度平均可达2000 m和1500 m;夜间绿洲的近地层500 m以下则表现出弱的"冷岛效应";夜间绿洲上空的平均垂直气流为上升气流,白天出现大范围下沉气流,平均最大下沉气流速度可达-0.3 m·s-1。  相似文献   
126.
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的非开挖随钻检测系统,采集非开挖钻进参数,进行非开挖钻进实时地层岩性识别,为非开挖施工提供安全信息保证。针对非开挖工程工勘资料缺乏,掘进地层岩性难以判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开挖随钻检测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地层识别模型,通过模型去识别未知地层,并将识别结果可视化展示。通过非开挖随钻检测系统在工程现场的实际应用,获得了包括钻速、扭矩、转速、拉力、泵压、泵量等钻进敏感参数作为训练样本,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采集的钻进参数进行训练,构造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对钻进参数进行分类,建立了以典型非开挖地层岩性分类为目标的分类模型,分别确定了杂填土、黏土、粉细砂、砾石和淤泥的地层分类标签。进一步,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结果,利用PCA主成分分析将地层识别特征降维至三维,实现了地层岩性识别结果的三维展示。将预测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以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非开挖实时钻进条件下快速识别钻进地层,识别正确率高达92%。该研究成果通过采集导向随钻参数,识别非开挖掘进段地层岩性,为非开挖扩孔阶段钻具选型、泥浆设计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7.
研究了在动态条件下对人员无法到达区目标定位的方法,分别研制了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和GPS近景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了水上动态实验,分析了两套系统的定位精度,验证了两套系统在动态测量模式下的可用性,提出了对人员无法到达区目标定位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对南京地震台短水准测量中的基岩标志和土层标石的抗干扰分析,发现:温度、气压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观测时间段来尽量减小,使其对两类观测点观测资料没有明显影响;降雨量大小对基岩点的影响很弱,对土石点影响较大,则没办法消除.表明,在选择好的观测场地的同时,也要根据观测资料的需要埋设合理的测点标志类型.  相似文献   
129.
目的:观察消栓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术后单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消栓饮治疗。连续用药1周,观察术后第1、7天各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第7天2组D-二聚体、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VT总发生率治疗组为8.70%,对照组为17.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能明显改善血液黏稠度,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可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形成。  相似文献   
130.
通过选取某特大型锑矿区废石开展了浸泡试验和淋滤试验,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pH 值、溶解氧、降雨强度)对废石中锑释放量的影响,对锑的溶解释放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偏酸性或偏碱性环境更有利于废石中锑的释放;②溶 解 氧对废石中锑的溶解释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氧气可能并不是锑溶解释放过程中Sb(Ⅲ)氧化的主要因素;③降雨强度对废石 中锑的溶解释放影响明显,模拟中雨强度更有利于锑的释放;④在开放的氧化环境中辉锑矿可能先氧化溶解生成锑中间产物,随 后进一步氧化水解成锑酸盐。本研究可为锑矿区废石中锑的释放机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矿区锑污染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