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329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云南鲁甸M_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 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向,具有不对称的共轭分布特征。2个余震条带的展布长度相当,约为16km,夹角约100°。余震分布显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走滑断层。主震位于2个余震条带中间略偏西南的位置,早期余震主要沿NW-SE向垂直于昭通-鲁甸断裂分布,主震西南侧的余震可能为后期触发的。根据余震分布与周边断层的关系、主震震源机制、烈度分布的长轴方位,以及滑坡分布等资料,认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南北两侧无论是在地震活动、深部速度结构,还是块体运动方向和速率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断裂北侧的高速异常可能是阻止余震向北继续扩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2.
带TMD的结构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运用复模态法求得多自由度带TMD结构随机地震响应解析解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方法对TMD装置参数的优化取值进行了系统研究,以结构最大位移响应的期望值为目标函数,以TMD装置响应的动力可靠性为约束条件,运用罚函数法获得到TMD装置的优化设计参数.并给出了算例,从而建立了带TMD结构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抗震优化设计的一整套方法,本文方法也可用于基础隔震结构、带TLD减震结构以及带TMD和TLD抗风结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3.
华北克拉通形成于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核之一.与全球多数克拉通不同的是,华北克拉通形成后,中生代以前一直保持稳定.但自中生代以来,特别是在燕山期,华北克拉通东部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其岩石圈被减薄,或被称为受到了“去根”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三角网格有限差分法叠前逆时偏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CPU/GPU机群性能的提高及广泛应用,近几年来逆时偏移得到迅速发展完善并已在国内外投入大规模生产.由于逆时偏移采用双程波波动方程,在逆掩断层、推覆体等复杂地质构造成像方面明显优于单程波偏移方法.本文尝试将三角网格算法引入逆时偏移中,使其可直接处理起伏地表采集的数据,而无需预先做静校正.基于三角网格的有限差分算法保持了差分算法的简单性和有限元算法的精确性.与“波场下延累加”法单程波偏移不同的是,基于矩形网格的逆时偏移算法在直接处理复杂地表数据时,极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难以实用.而基于三角网格的逆时偏移算法能够保证波场外推过程的稳定性,并很好地使近地表漫散射收敛.本文通过对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世界上穿越流沙区最长的公路,公路两侧防沙治沙工程体系是公路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的公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形测量、防护工程调查以及风沙数据观测,分析沙垄不同地貌部位防护林带内气流特征,揭示防护林带内风场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防护林带的防护效果。主要结论是:①垂直于公路的防护林带断面风场存在3个区(防护林带前部风速迅速降低区、防护林带中部风速低值区、防护林带工程后部风速恢复区),气流穿过公路路面时风速呈增大趋势,利于公路防护;②现有防护林带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相对于防护林带上风向流沙区的风速,防护林带中部风速降低幅度在80%以上,多数断面在林带前缘10H后(H为植株平均高度)风速降低至最小;③沙垄不同地貌部位的工程防护效益存在显著差异,迎风坡底部防护效果最好,迎风坡中部防护最差。其研究结果可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沙治沙工程体系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5·12汶川地震龙门山风景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龙门山风景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状次生山地灾害.通过应急调查发现,该区已有堰塞湖5处,危害性崩塌、滑坡6处,已成灾泥石流沟1条,潜在泥石流沟11条,根据各处灾害的主要特征,确定堰塞湖的危险程度,提出山地灾害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7.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龙门山风景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状次生山地灾害。通过应急调查发现,该区已有堰塞湖5处,危害性崩塌、滑坡6处,已成灾泥石流沟1条,潜在泥石流沟11条,根据各处灾害的主要特征,确定堰塞湖的危险程度,提出山地灾害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8.
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淄博市中心城区大气降尘的矿物组成、微形貌和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大气降尘的矿物组成有石英、长石、石膏、方解石、赤铁矿、白云母、伊利石和非晶质等.矿物微形貌特点和矿物组成揭示了降尘组分主要来源于3种途径:与高温过程有关的工业活动排放的产物,自然成因和大气化学反应的产物.球形赤铁矿、板状方解石和絮状石膏是本研究中观察到的3种典型矿物微形貌.  相似文献   
109.
2012年6月30日5时7分(tL京时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交界处发生Ms6.6级地震(以下简称新源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0.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状分布在断层的两侧,表明脆性破裂应力释放主要集中于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在西北端,余震偏离玉树—甘孜断裂分布,在SW向也有分布,推测可能与南西向次级断裂有关.双差层析成像得到的速度结构在浅部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中上地壳的速度结构显示巴颜喀拉地块为高速异常,羌塘地块为低速异常.玉树地震余震分布与特定的速度结构存在相关性: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偏高速体的一侧,余震主要分布在高速体外围,高速体内部几乎没有余震分布.一般说来,中上地壳的高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积累较强的孕震能量.主震发生后,高速体内积累的弹性能量向周边释放,可能是导致高速体周边余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