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05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61.
华南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华南11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EOF分析、功率谱分析和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前汛期、后汛期的雨日、雨强以及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华南年雨日以4.8 d/( 10 a)的速率明显减少,但前、后汛期雨日减少趋势不明显.华南年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广西北部、华南沿海和海南,减少速率高达9~17.8 d/(10 a),其中海南的白沙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华南年平均雨强以0.4 mm/(10 a·d)的速率明显增加,但平均雨强前汛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后汛期明显.年雨强增加速率在海南、华南沿海和广西北部高达0.4~ 1.1 mm/(10 a·d),最大,出现在海南的五指山和三亚.华南降水量和雨日的长期变化趋势不相似,但与雨强的变化趋势大部分相似.小波分析表明:华南年雨日和降水量都有2~3年、3~5年两个显著周期,年雨强在2000年后有2~3年的显著周期.根据EOF分析,华南雨日、雨强和降水量主要有“全区一致型”、“东西差异型”和“南北差异型”三种分布型.  相似文献   
462.
丁仁海  许义伍  丁鑫 《气象科技》2013,41(6):1080-1085
九华山受山区下垫面影响,升温期间温度的垂直分布有时出现山上温度大于山下的异常现象,即地形逆温。通过山区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垂直对比以及其日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山区地形逆温现象总是在升温期间出现的,并以日最低气温要素垂直分布的异常特征最为明显(与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比较);最低气温出现的逆温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山区日最低气温垂直分布出现的地形逆温对天气变化有很好的前兆作用:升温期间有地形逆温出现,消失后必会降温,降温期间必有降水和复杂天气出现;而且形成“地形逆温”的时间和幅度与后来的降温持续时间、降温幅度及天气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山区复杂地形中分析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气温变化的分区预报和天气转变的预测都有很好的前兆作用。  相似文献   
463.
给出的 2 3个BLLac天体的Hβ发射线光度分布呈现双峰结构 ,研究表明 :对于Hβ发射线光度大于 1 0 4 1ergs- 1的BLLac天体 ,其中央黑洞吸积盘很可能是标准盘。而对于Hβ发射线光度小于 1 0 4 1ergs- 1的BLLac天体 ,其中央黑洞吸积流已从标准盘转变为ADAF .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BLLac天体中央黑洞质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64.
广东记录霾日和统计霾日的气候特征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记录霾日资料和1981—2013年统计霾日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计算气候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东记录霾日和统计霾日的气候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东统计霾日与记录霾日的年平均分布非常相似,但是统计霾日数比记录霾日数明显增加10~80 d。广东霾分布可划分为三个区:(1)多霾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南雄、东南部的汕头,年统计霾日40.0~144.5d;(2)一般霾区:包括广东中部偏北的部分地区,年统计霾日20.0~39.9 d;(3)少霾区:广东西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年统计霾日1.0~19.9 d。广东年记录霾日和统计霾日均以11 d(10 a)的速率明显上升,1990年后显著增加,特别是2003年以来上升非常明显,2007年达到最大,但2008年以来逐年波动下降。广东年霾日数增加最明显的区域在珠三角、汕头、南雄等地。1980—2013年的广东平均年记录霾日序列与统计霾日序列的相关系数达0.78,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统计霾日比记录霾日总体上更客观合理,并对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465.
南华系自建立开始,围绕其定义和内涵的争议就一直存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分歧逐渐得到弥合,最近,随着莲沱组顶界年龄-714Ma、长安组底界年龄-716Ma、和两界河段(一原渫水河组)顶部年龄-690Ma的精确测定,上述争议得到进一步解决。“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年版)把成冰系的底界年龄改为720Ma,意味着人们对于南华系(成冰系)的认识取得了进一步的共识,这些对于统一关于南华系的认识十分重要。另外,莲沱组的启始年龄为-800Ma、结束年龄为-714Ma,层位上位于南华系之下。这些年龄的获得也同时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为什么莲沱组的顶界年龄和长安组底界或拱洞组顶界年龄基本上相当?这与人们对于两地古地理、古海拔的认识不协调;关于古城冰期起始年龄的测定,提出了皖浙赣地区的江口冰期地层是否存在、是否完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466.
大量逆断层控矿的实例表明挤压断层带具有较大含矿潜力,但挤压环境下矿质运移沉淀的过程尚不清楚。文章从断层带结构解剖入手,以东莫扎抓铅锌矿床为例,研究挤压断层带对成矿的控制。控矿断层可分为碎裂化带、浑圆角砾带和扁长角砾带3部分,其中碎裂化带内灰岩角砾中含有细脉状矿化,浑圆角砾带无矿化,扁长角砾带的角砾内部发育不规则脉状矿化,角砾间有浸染状、角砾状、团块状矿化。矿脉形态及与围岩接触关系表明成矿受断裂控制,矿质充填与灰岩破裂基本同时发生。分析认为,断层带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长过程,成矿流体在第二次挤压的早期阶段贯入,挤压过程中的碎裂化和压溶作用为矿质运移和沉淀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67.
2014年广东省气候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广东全省平均气温22.1℃,较常年和2013年均偏高0.2℃,其中夏秋季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全省平均降水量1 652.5 mm,较常年偏少7.6%,比2013年偏少472 mm;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前汛期多后汛期少,粤东北部和西南部少,其余地区多。全省平均高温日数为31.5 d,较常年偏多14 d,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2月,东亚冬季风偏强;夏秋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偏西、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结束正常,强度较常年略偏弱。3月30日全省开汛,较常年偏早7d。全年有4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省,接近常年情况,其中登陆徐闻的"威马逊"为1949年以来登陆广东省的最强台风。总体来看,2014年广东省属于一般偏差气候年景。  相似文献   
468.
本文系统总结了沉积岩定年的意义和常用的定年手段,详细介绍了火山灰锆石U-Pb定年在沉积岩定年上的应用。从火山事件层的分布、火山灰夹层的识别、火山灰锆石的区分、应用实例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概述,旨在为科研工作者运用火山灰锆石U-Pb定年提供借鉴经验。与传统的成岩矿物K-Ar/Ar-Ar和Rb-Sr定年技术相比,火山灰锆石U-Pb定年在沉积岩定年上具有显著的优势。火山灰夹层具有广泛性和等时性,且锆石U-Pb同位素体系不容易受到扰动,因此火山灰锆石U-Pb定年是高精度沉积岩定年的首选方案。沉积岩定年涉及到野外观察、样品采集、室内岩相学观察及地质年代学分析和年龄解释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识别火山灰夹层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一大难点。这需要明确火山灰夹层的岩石类型并了解火山事件沉积层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判别,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出火山灰夹层。此外,火山灰锆石定年需要区分火山灰锆石、碎屑锆石、继承/捕获锆石,可以通过矿物形态学和矿物化学特征来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469.
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伍红雨  杨崧  蒋兴文 《气象学报》2015,73(2):319-330
利用1961—201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华南261个测站降水观测资料,首先分析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以下简称华南开汛)异常的气候特征,然后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华南开汛异常与3—4月大气环流以及海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华南开汛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开汛最早出现在1983年3月1日,最晚出现在1963年6月1日,1961—2012年华南平均开汛日期是4月6日。华南开汛主要出现在3—4月,占92.3%。华南开汛与3—4月华南降水相关最显著,开汛偏早(晚),对应华南3—4月降水偏多(少)。华南开汛偏早年,在3—4月,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低层南支槽偏强,华南上空西南气流偏强;华南开汛偏晚年则相反。华南开汛与3—4月中国南海及周边地区海温显著相关,海温偏低(高)对应华南开汛偏晚(早)。华南开汛偏晚年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比早年显著。  相似文献   
4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