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1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230篇
地质学   746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周一刚上班,夏邑县何营国土资源所所长孙新良就碰到了一件棘手事。下乡巡查的何建锋跟他讲,何庄村60多岁的何老汉要在耕地里建房,扬言谁要是阻拦就要跟谁拼命。  相似文献   
153.
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纪-埃迪卡拉纪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 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154.
哈拉哈塘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潜山背斜西翼上,其中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成因复杂、非均质性强和识别困难等特点。以该地区现有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为基础,在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利用分时窗提取、断裂属性(Fault Fracture Attribute,FFA)裂缝预测等特色技术,详细刻画了一间房组孔洞、裂缝型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层CT扫描古河道识别、残厚法古地形恢复、基于优化算法的构造识别体断裂精细刻画等特色技术开展了岩溶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指出古地形较高、水系发达、小断裂发育等是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控制因素。面对现有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勘探难题,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钻井—地震结合,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是开展研究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识别和控制因素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5.
对东胜煤田城梁井田、乃马岱井田原延安组底部地层进行了研究,并与区域中相同层位的地层进行了岩石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对比,认为在研究区或更大范围内都富存有早侏罗世晚期富县组。研究区富县组的发现,对原来侏罗纪煤系沉积基底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古地理格局及构造运动对盆地影响结果的观点产生了动摇,应该重新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156.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相似文献   
157.
信息孤岛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国土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国土资源数据进行整合。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增城市国土资源数据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数据仓库的国土资源数据整合方案,并对增城市1∶2 000的空间基础数据进行了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58.
159.
本来他可以安稳地呆在那个全局都出了名的富庶队,呆在那座颇富江南特色的豫南重镇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然而,为了挽救濒临瘫痪的物探队,他临危受命,走马上任,毅然带领班子承担起了"拯危起衰"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0.
花岗岩研究新进展近年来,关于花岗岩的分类、包体岩石学及构造环境等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1花岗岩的分类1.1岩石单元划分90年代初,高秉璋首先提出了花岗岩的岩石单元划分方案,现已日臻完善。该方案要求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