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12.
新疆侏罗纪原型盆地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工作新疆中生代盆地取得了大量物化探资料和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这些资料的积累,为深入探讨新疆中生代盆地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丰富信息.应用含能源盆地沉积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对盆地中生界格架、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盆地的充填样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新疆侏罗纪盆地具有许多类似的特征.总体表现为张性构造背景条件下的盆地类型.这些盆地已成为残留盆地,原始沉积物源离目前盆地边界较远,大部分边缘相已被天山隆起过程中剥蚀,而非因天山逆冲掩覆.新疆侏罗纪呈现三隆四坳的古地理格局.分别为塔北、南天山、北天山隆起带和托云-和田、库车-焉耆、伊犁-乔尔玛、准噶尔-吐哈沉积坳陷带.各盆地沉积环境基本类似,多为浅水湖盆的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南海周边的岘港湾和深圳湾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987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对2个海湾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所属海岸带的绿地、围填海及城市扩张等变化程度进行了整体分析,透过海湾不同的土地利用特征探究其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湾原本的耕地全部被开发为城镇用地,约51%的养殖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岘港湾约有86%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养殖用地面积则增加了1.43 km2;(2)深圳湾填海造陆面积达32 km2,岘港湾填海造陆面积约5 km2,远小于深圳湾的造陆强度;(3)岘港湾城镇土地增加速度略高于深圳湾,其2015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283.28,而深圳湾在1987年就达到274.12,且2015年该值高达320.52,岘港湾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远低于同期深圳湾的水平,岘港湾的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工业化中期的土地利用特征,而深圳湾则已进入工业化后期;(4)岘港湾裸地面积增加了3.5倍,而深圳湾没有增加,深圳湾的红树林面积增加了2.1倍,而岘港湾的红树林在1987年前已消失,深圳湾的开发方式更注重对自然土地类型及功能性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提高气象观测记录准确性的经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玉芳  马燕  冯雪 《山东气象》2010,30(4):68-70
对近年来地面气象记录出现异常、疑误、漂移偏差的原因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了若干避免异常、减少疑误记录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减少报表错情。  相似文献   
15.
冯雪  陈明  李剑 《今日国土》2009,(11):32-36
煤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当煤燃烧时一部分细微颗粒物随烟气排往烟道,称为烟尘或粉煤灰。粉煤灰的产生主要集中在火电厂和大型工矿企业的动力锅炉上,是目前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废料之一,主要堆积于贮存场,由于我国燃烧用煤含灰分较高,所以排出的粉煤灰量很大:目前,我国贮灰库的环境安全存在漏洞,当遇到贮灰库坍塌、粉煤灰外泄时.易引起次生环境事件,直接威胁群众饮用水源安全。2006年两起贮灰库坍塌次生粉煤灰污染事件中,由于污染物下泄,导致大面积农田被掩埋,河流水质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附近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对农田浇灌水以及饮用水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了群众身体健康:这两起事件虽然得到了妥善处置,但是贮灰库引起的环境安全隐患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高光谱反射率及红边位置与叶片绿度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敏感波段和红边位置的叶绿素估算模型。通过对不同叶绿素含量高光谱曲线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高光谱曲线峰度和偏度的叶绿素估算新思路,并分别建立基于原始光谱560-760nm波段和一阶导数光谱660-760nm波段对应峰度、偏度的叶绿素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法国梧桐、无花果和白毛杨基于敏感波段的叶绿素含量反演模型的拟合度,与传统估算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新估算模型可以明显提高高光谱反演叶绿素含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冯雪  夏军强  周美蓉  邓珊珊 《湖泊科学》2021,33(6):1898-1905
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荆江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小,处于严重的不平衡输沙状态,次饱和水流冲刷河床使悬沙量沿程恢复.基于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段非均匀悬沙恢复特点.提出了恢复效率的概念用以表征悬移质沿程恢复的程度,并根据实测水沙资料计算了荆江段1994-2017年非均匀悬沙的恢复效率.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前,荆江段各粒径组悬沙恢复效率绝对值均接近0,故该时期内各粒径组泥沙冲淤幅度不大;三峡工程运用后,各粒径组悬沙恢复效率绝对值均明显增大,且粗沙(d>0.125 mm)恢复效率绝对值远大于细沙(d<0.125 mm),故粗沙恢复程度更高.这主要是由于荆江段床沙组成中粗沙部分含量大,而细沙含量小.最后建立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非均匀悬沙恢复效率与来水来沙条件(来沙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粒径组悬移质恢复效率均与来沙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全沙、细沙和中沙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0.67和0.69,相关性较高,故荆江段各粒径组悬移质泥沙恢复效率较大程度上受到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金矿尾矿成份较为复杂,既包含固体组份又包含液体组份,通常包含氰化物、氯化物以及金银铅锡汞等重金属污染物,其中氰化物为主要污染物。目前,我国金矿尾矿库的环境安全存在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