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Windos XP版储量计算程序是作者90年代DOS版的全面升级。该程序按照目前地质工作普遍采用的公式和做法,符合现行规范规定和要求。程序对储量计算中矿体圈定等难点解决较好。该程序已经多个矿区应用检验,最近又为南非英铂公司采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基于ARCGIS技术,运用水文地质学方法在叠加合成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图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确定了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首期施工安装了11个新的长期专门监测孔;对73个现有监测孔进行了维修并安装了孔口保护装置,安装了28套水位自动监测仪,初步实现了地下水水位的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13.
博洛科努断裂西北段古地震形变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军  杨小平 《内陆地震》1998,12(3):248-255
介绍了博洛科努断裂西北段阿拉山口至精河县城以南的古地震形变带的几何特征、形变方式和变形幅度,并讨论了最后一次地震事件的震级。认为该形变带为右旋走滑性质,最后一次地震事件的水平位移可能为2.5 m ,垂直位移为0.9~1.8 m ,震级估计为7.5~7.8 级  相似文献   
14.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层序地层格架内成岩相展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岩心观察并充分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矿物、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成岩矿物等将储层划分为绿泥石衬边弱溶蚀、不稳定组分溶蚀、压实致密、高岭石充填和碳酸盐胶结5种成岩相。并通过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归纳出不同成岩相在GR、AC等测井曲线及其组合上的响应特征,由此实现各单井储层成岩相的连续划分。对长8油层组层序界面和基准面旋回与成岩相展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界面附近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及高岭石充填相较为发育,且各井之间对比性良好,同时层序界面也控制了碳酸盐胶结;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湖泛面处均发育井间可对比的压实致密相,长82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砂体一方面易于遭受溶蚀产生次生孔,另一方面由于受沉积驻留和碎屑组分影响导致压实强度较弱,因此物性总体比长81砂体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的长江上游流域降水结构时空分布特性,利用长江上游流域67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45年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各种不同历时连续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Trend Free Pre-Whitening方法消除降水时间序列中的自相关成分,利用非参数的Mann-Kendall法检验了降水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长江上游流域及各分区各历时降水发生率随降水历时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贡献率先增加后降低,以短历时降水为主;②长江上游短历时(1 d和2 d)降水贡献率发生突变的时间在1976年,长历时(6 d和10 d)降水发生率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84年,贡献率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99年;③长江上游短历时降水集中出现的次数增加,降水强度增大,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较大,而长历时降水出现频次降低,降水量占总降水量比例下降,其中岷沱江流域、大渡河流域、长江干流区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双泉金矿成矿时代及成矿环境,分别对双泉金矿含金石英脉和赋矿岩石进行采样测试分析。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结果表明,双泉金矿含金石英脉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03.53±0.79)Ma,代表了含金石英脉形成年龄,属晚石炭世前后挤压推覆构造体系产物。与双泉金矿主成矿期年龄对比,结合矿区成矿条件及黄铁矿、毒砂等矿物形态特征,认为该金矿的形成不是一期结果,而是经历了预富集、富集的演化历程。赋矿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岩石的SiO2、K2O、CaO(SiO2=58.82%~89.25%,K2O=1.12%~4.47%,CaO=0.52%~4.47%)含量高,Na2O含量低(Na2O=0.43%~1.76%),A/CNK值大于1,δ值小于3.3,属过铝质、钙碱性岩石,具富钾钙、贫钠镁特点;Ba相对Rb,Th亏损,K2O含量接近活动陆缘K2O含量,TiO2含量与岛弧TiO2含量接近,推断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或岛弧环境;稀土元素具弱的负Eu、负Ce异常,(La/Sm)N值较(Gd/Yb)N值大,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于重稀土元素,表明岩浆具壳幔混熔特点。东准噶尔后碰撞阶段早石炭世至二叠纪晚期发生的陆-陆碰撞造山及伸展张弛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此结果的主要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双通道能见度自动测量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透射和散射的原理出发,推导了基于红外测量的双通道能见度仪的工程测量方程,比较了单通道和双通道能见度测量仪的性能,结果表明,双通道能见度测量仪具有精度高、性能稳定、使用可靠、维护量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松花江傍河开采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Visual MODFlow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以地下水水位降深不大于含水砂层厚度的1/3为准则,通过使预测流场与允许降深条件下的流场尽量接近,给出了第二松花江干流傍河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结果表明:现状年条件下区域地下水资源开采强度较小,而傍河开采条件下各适宜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巨大,在多年平均降水保证率条件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达140×104 m3/d;适度规模傍河开采可引起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变化,但不会对河流生态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形、岩土性质与岩土结构、降水及融雪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通过现场调查、文献调研,分析特克斯达坂滑坡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机制,计算其稳定性,推测其形成的力学机制为推移式;揭示特克斯黄土+泥岩结构、黄土+基岩(灰岩)结构、黄土+砂砾石+软岩(泥岩)岩土体结构主要滑坡类型的致滑机理;对研究区内不稳定斜坡采用“内外钢丝网+横纵混凝土梁+混凝土盖和防护柱(外壁带钢筋倒刺)+黄土中植草”加固。  相似文献   
20.
σ-坐标是地表水三维水动力及物质输运模型使用最多的垂向坐标,但陡坡区域水平压力梯度误差长期制约着σ-坐标在海洋模拟中的发展,现有解决方法如z-平面法、相对密度法、提高精度法和地形光滑法等都未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文提出σ-数值切割单元法,在陡坡区域引入伪床面,降低H/x,消除了长期存在的区域水平压力梯度问题,将问题转化为陡坡位置的非贴体网格问题,进一步采用数值切割单元法解决边界拟合问题.对数值切割单元法的关键步骤,如床面数值识别、网格单元或节点分类、数值源项的半隐式求解以及切割速度的插值计算,提出适合于地表水地形分布特性的具体解决方法.模型既利用了传统σ-网格的简单高效性,又克服了σ-坐标在陡坡或复杂地形中应用的局限性,实现了σ-坐标和数值切割单元法的联合优势.理想海山试验表明,σ-数值切割单元法所产生的最大速度误差相对z-平面法减小近一倍,全域动能误差减小两个量级左右.海沟、海山、大陆架及河口区域存在下的复杂地形数值试验表明,模型对复合陡坡地形同样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