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雷州半岛珊瑚礁生物地貌带与全新世多期相对高海平面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将灯楼角珊瑚礁分为8个生物地貌带;礁前斜坡活珊瑚林带,外礁坪大块滨珊瑚礁岩带,中礁坪块状珊瑚混合带,中礁坪块状珊瑚-角孔珊瑚混合带,内礁坪角孔瑚瑚带,沙坪台-海滩,沙堤和洼地,它们是海平面和气候环境变化的产物,以珊瑚礁及其生物地貌带作为高海平面的标志,根据13个表层珊瑚礁样品的TIMS铀系年代和1个^14C年代,指出全新世以来至少存在过5期相对高海平面(7.2-6.7,约5.8,5.0-4.2,2.8-2.0,约1.5cal.kaBP),每一期中还存在低海平面的波动,其中6.7-7.2kaBP是整个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这个时间段以后形成的珊瑚礁是在6.7-7.2kaBP形成的珊瑚礁礁坪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的,迄今为止,没有再出现过高出6.7-7.2kaBP时期的海平面。  相似文献   
182.
为了进一步了解黄土古土壤容重的特征及其与东亚季风演化的关系,建立了洛川剖面250 ka以来、白草塬剖面140 ka以来黄土古土壤容重序列,并与磁化率、粒度及深海氧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六盘山东西两侧不同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容重具不同的特征和受控因素, 指示了不同的古气候意义。六盘山以东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容重值受成壤作用影响,容重指标主要由夏季风控制,可作为夏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而六盘山以西半干旱气候区,容重值受沉积物粒度影响,主要由冬季风控制,可作为冬季风演化的替代性指标。与灵台和三门峡地区黄土古土壤容重值对比,发现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容重值呈变大趋势,进一步表明了不同气候区的冬夏季风对容重指标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3.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处东亚季风边缘,这一地区的风成沉积即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地反映了东亚季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末次间冰期的沉积(S1)由三层古土壤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组成,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的五个亚阶段(a-e)则很好对比。末次冰期的沉积(L1)由三层古风成砂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构成,由此反映了与上述三层古风成砂对应的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是沙漠-黄土边界带冬季风活动加剧、沙漠扩大的时期。全新世的沉积是由一层草原上(S0)和其上的流沙组成,但这层流沙是在最近两千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当地特定风场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已不具备明显的气候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4.
通过加速器质谱方法,精确测定了南极燕窝湖沉积物陆生苔藓^14C年龄,获得该湖区沉淀速率为0.03-0.11cm/a,并据此估算出燕窝湖沉积物是距今13000a,即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讨论了大气^14C产生率纬度效应,以及^14C分布储存库效应、环境效应、硬水效应等对极地湖泊沉积物^14C测年之影响及校正。  相似文献   
185.
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理华  刘东生 《地质科学》1974,9(3):209-220
这篇关于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简要报导,是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1966-1968年科学考察成果的一部分。常承法、郑锡澜已经阐明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我们则着重于讨论本区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探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实际上是对地球上最高大的高原和最年青的山脉近期活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6.
黄土频率磁化率与古气候冷暖变换   总被引:66,自引:11,他引:66  
本文详细研究和对比了几个区域的黄土剖面,证明中国黄土地层发育的一致性;根据第5阶段以来黄土磁化率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特征的比较,证明中国黄土地层的连续性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黄土地层的古气候信息强度与分辨率成反比,是全球信号和区域信号的叠加。黄土高原各地厚度或沉积速率的差别主要是1.7 Ma以来形成的。黄土地层频率磁化率数值随黄土和古土壤层的出现,分别呈波谷和波峰对应,说明在温湿条件下有许多细小(<0.03 μm)的铁磁性矿物形成,它可能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这些磁颗粒的含量反映古气候温湿程度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黄土频率磁化率对古气候的突变或渐变研究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7.
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的磁学性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黄土-古土壤系列的磁学性质,如磁化率等被广泛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这必须建立在对黄土-古土壤的剩磁的性质和获得剩磁的机制以及古土壤磁性增强的原因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作者通过对洛川和吉县剖面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的磁学性质的深入研究,对黄土与古土壤磁学性质差异的各种表现,对它们剩磁的性质,对古土壤磁性增强的原因以及磁性变化对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并对利用某些磁学性质建立的黄土-古土壤形成的时间模式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88.
陕西兰田段家坡黄土剖面有机质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质体中有机质具有由顺磁性向逆磁性演变的特征。碳的聚合程度在其转变中起重要作用。黄土剖面的有机质具顺磁性,并与泥炭的自由基浓度相当。不同组分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增大顺序为饱和烃<非烃<干酪根。段家坡剖面S_1—S_5层段磁化率(34-318SI)与有机碳含量(0.04—0.33%)及干酪根的自由基浓度(8.89×10~(16)/mg—2.39×10~(17)/mg)呈同步但不同幅度的变化。它们在古土壤层的含量均高于相邻黄土层。随着埋藏深度和H/C原子比的增加,这种差异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9.
10Be和26Al在地表形成和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面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是地球内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宇宙射线辐射地表岩石、沉积物等产生的10Be和26Al放射性核素(半衰期分别为1.5Ma和0.71Ma),它们的浓度主要取决于由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条件所决定的宇宙射线辐射的通量和时间,从而能够记录地表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因此,宇宙成因核素是研究地表形成历史和作用过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0.
一、马兰黄土和“红色土”黄土常称马兰黄土,这是—种地层上的叫法。自从把北方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三门期,周口店期和黄土期后,人们把地文期里的马兰期和黄土的沉积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常叫黄土为马兰黄土了。德日进和杨钟健在1930年出版的“山西西部陕西北部蓬(?)纪后黄土期前之地层观察”一书中把这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