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核,因此也可以被划分到生物碎屑中。蓝藻石作为蓝细菌钙化作用的产物,同时鉴于蓝藻石的广泛存在,把钙化蓝细菌形成的核形石命名为蓝藻石,这一重要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然而蓝绿藻概念已变更为蓝细菌,蓝藻石的形成与藻类无关,显然将其称作蓝菌石更加确切。因此,应将红藻石和蓝藻石分别归为生物碎屑和核形石当中,并用新的术语蓝菌石替代蓝藻石。其意义在于使红藻石和蓝藻石的概念及归属更为规范,并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52.
通过PCR扩增直接测序得到10种徐闻石珊瑚线粒体Cyt 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和变异频率,并采用Neighbor-Joining和Maximum Parsimony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序列中A+T比例为61.0%,G+C比例为39.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滨珊瑚科分类与传统分类存在一定差异,揭示传统形态学分类可能受珊瑚骨骼生长可塑性限制,造成分类不准确;刺柄珊瑚属与蜂巢珊瑚科各属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campechanus)和勒氏笛鲷(L.russel—lii)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适用于孟加拉笛鲷(L.bengalensis)和四带笛鲷(三.kasmira)的微卫星引物,并应用于三亚和湛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5对引物中筛选出13对可以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其中12对可在孟加拉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10对可在四带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9对为两个种通用.孟加拉笛鲷的湛江群体(zMJ)和三亚群体(SMJ)、四带笛鲷的湛江群体(ZSD)和三亚群体(SSD)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8889、4.1111、4.3333、4.2222;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833、0.6389、0.5944、0.638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720、0.4692、0.5474、0.5257.将本实验所得结果与笛鲷鱼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湛江海域野生笛鲷的遗传多样性整体比较丰富,但部分野生笛鲷已表现出杂合子缺失的趋势,这势必会引起将来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所以要尽旱对野生群体进行摸底调查。并找出解决养殖群体污染野生群体这一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在章丘大葱种植区和规划种植区开展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发现区内表层土壤具有高Se、B、P、N、S,低F、Mo、Ca的特点.较高的有益元素,尤其是Se含量,构成了该区发展特色富硒农产品的重要基础.章丘大葱植株中的硒和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的硒和重金属含量关系密切.根据产区土壤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提出了章丘富硒大葱的种植规划,将全区划分为4个规划区,即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为优化章丘富硒大葱的种植规划、开发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云南省地震局1989—2006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年度预测水平、 危险区圈定和实际发生地震情况等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云南地区每年发生2.8组M≥5地震, 3年发生2组M≥6地震, 发震的自然概率较高, 1989年以来年度地震活动水平预测为M≥6的对应率较高, 达到了56%。 危险区的预测不能用异常数量的多少来判定, 对于M≥6地震, 应用4级地震频度增长显著的区域和高水位异常区域等指标能更好的预测危险区。 5级地震在云南地区有的时候异常出现最多就是2~3个月就发震, 年度很难用异常判断级地震的危险区, 但5级地震也存在10年左右的主体活动地区迁移现象, 利用主体活动地区的特征可以提高5级地震发生区域的预测能力。 年度应重点跟踪M≥6地震, 由于云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增长和前兆异常出现后, 对应地震的时间从几个月到3年不等, 但半年尺度前兆异常数量增加显著, 因此在看到地震活动增强后动态跟踪前兆的变化, 采用长、 中、 短、 临渐进式的预报方式, 仍然是目前提高地震预报效能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6.
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特征及其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的观测与研究震例,分析研究了一些著名水库诱发序列的地震活动特征,并根据水库诱发地震随水库蓄水时间的变化,把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归纳为迅速响应型、延迟响应型和混合响应型三类,分析讨论了这三类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7.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GIS为手段,在对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流域内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古聚落变更的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推进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这种变更响应于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巢湖湖泊收缩、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活范围扩展,反映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地貌演化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对古聚落变更的影响;而各时期聚落遗址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则与流域东部极易受河道摆动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气候变化成为巢湖流域古聚落变更的重要激发因子,对古聚落的分布、扩展、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明显.  相似文献   
58.
鄂尔多斯地区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退耕还林造林模式的研究,在造林技术方面总结出先进适用又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模式。其中,①风沙区造林模式:旱柳、柠条防风固沙林,杨树、沙柳、柠条防风固沙林,柠条、紫穗槐防风固沙林;②丘陵沟壑区造林模式:油松+沙棘,沙棘+柠条,油松+山杏;③干旱硬梁区造林模式:柠条两行一带式植苗造林、旱柳、沙柳防风固沙林、榆树、柠条防风固沙林,取得了显著成效。造林实践表明,3a后保存率达100%,造林成活率大于70%的造林面积准格尔旗占84%、鄂托克旗占82%,生长状况优良。说明采用的造林模式是成功的,可以直接指导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建设和可供毗邻地区生产造林借鉴。  相似文献   
59.
正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利益及政策制定等多方面问题。气候变化与经济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极  相似文献   
60.
本文简要综述了DO,BOD和COD的监测方法,指出集三者功能于一体的光纤传感器方法作为其新的发展方向。着重论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实例证明这种相互关系依然存在于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有望通过集三者功能于一体的现场监测仪器来研究所存在的相互关系,建立起有机污染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