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32.
为了提高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提出了单体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方法和实施要求。文章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启动要求、预警与应急等级划分和便于操作应用的表格图式等。文章可为提升城乡社区地质灾害防控能力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33.
贵州关岭大寨崩滑碎屑流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6月28日,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特大型崩滑碎屑(石)流灾害,造成99人死亡或失踪。通过现场考察崩滑区的地质环境与斜坡岩体结构,认为斜坡体由似"干砌块石结构"的裂隙化岩体组成是发生崩溃式破坏的主要内在原因。超常暴雨(过程雨量237mm)条件下斜坡岩体后缘裂缝充水形成持续的"水楔作用"是斜坡岩体松动、倾倒垮塌的主要外部引发因素。碎屑(石)流块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从源头向沟口逐次减小,碎屑(石)流运动冲击高度逐步降低,冲击速度逐步减小,并显示4个能级4个冲程的特点。根据动势能守恒定律,计算了每个冲程的最大速度,得出第1冲程为高速崩滑,其它冲程属于碎屑(石)流动冲击。未发现区域天然地震、光照水库诱发地震与外围历史采矿活动与本次事件相关的直接证据。由于滑坡后缘仍存在不稳定岩体,碎屑(石)流堆积体上多处分布直径3~5m的堰塞塘,说明碎屑(石)空隙的排泄能力不足,在未来暴雨条件下引发新的崩滑或形成沟谷型泥石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34.
重庆武隆鸡尾山危岩体形成与崩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鸡尾山事件是一次巨型滑移式岩体崩塌(体积大于100×104m3),也是一次特大型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超过30人)。鸡尾山层状石灰岩地质结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裂隙组合以及软弱夹层的存在是山体开裂滑移的物质结构基础。长期的降雨渗流和岩溶作用使软层强度弱化、裂隙带扩大是层状山体易于拉开的前提。类比分析认为,鸡尾山地形上高陡临空、山下铁矿大面积采空形成的"悬板张拉效应"是山体拉裂形成大规模危岩体的主要原因。视滑力分析计算得出,层状岩体向外的视滑力是逐渐克服危岩体底面摩擦力和前缘抗剪力,使危岩体蠕滑发展成崩塌的主要驱动力。鸡尾山崩塌灾害是铁矿采空和视滑力共同主导作用下的一个"山体拉裂~弱面蠕滑~剪出崩塌~碎屑流冲击~灾难形成"的链式反应过程。文章为应急管理决策解释了此次事件的动力来源问题,也为类似事件应急响应技术支撑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35.
重大工程场址的地壳稳定度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依据板块构造和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结果,以不同规模的活动断裂或地壳活动带作为边界可把地壳分成不同规模的地块,相对稳定的地块称为安全岛。提出用稳定度(△f)的概念来定量表达安全岛的稳定程度,从而为选定和评价重要工程场址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章以黑山峡水坝选址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提出该峡段小观音和大柳树两地均可作为坝址的结论。  相似文献   
36.
链子崖T8—T12缝段地下的侵蚀性及其工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构造部位和岩石组成等地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链子岸危岩体煤层采空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及其对工程结构的侵蚀等级,并提出了地上排水、地下排水与采用抗侵蚀工程材料等综合的工程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7.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后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历史,划分了其发展阶段,阐述了不同学派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在活动地区选出并评价相对稳定地块(安全岛)作为重大工程场址将是未来的主流。  相似文献   
38.
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与地质环境安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野外应急调查、遥感解译、历史地质信息等资料,对“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做出了总体评估。划分了地震区地质灾害的类型,描述了地质灾害的典型实例。基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结合美国、日本减轻地震灾害的经验,讨论了地质环境与人类安全的关系。初步认为:地质安全是人类生存安全的最基本层面,其工作目标是探求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工作任务是调查评价不同尺度和不同功能区域的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并判断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39.
基于斋藤曲线的滑坡时间预报是滑坡一定会发生的情况,而实际滑坡的孕育发展具有显然的多样性和阶段性.为了走出斋藤曲线的束缚或局限,根据诸多滑坡累积变形-时间曲线的归纳分析,作者把滑坡累积变形划分为缓变趋稳型、阶跃演进型和失稳突发型3种.缓变、阶跃和突发型滑坡变形动态可以顺次转化,且前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但一般情况下突发型不可...  相似文献   
40.
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地段岸坡演变过程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长江三块工程库首区地质问题的复杂性及其认识程度是已困扰奉节、巫山和巴东等县城移民工程建设多年的大难题。本文从地质历史分析角度,提出长江的川峡二江续接贯通这一重大地质事件及其伴生的三种强烈地质作用,即“水锯”下切、溯源侵蚀和暗河垮塌作用,使其所在江段在较短的时间内(约30—40万年),塑造了高达300m的复杂岸坡。这些作用引发的岸坡演化过程是,山体卸荷一松动一开裂一转动一泥化一垮塌一崩滑改造和阶地“超覆”等。目前的斜坡是该过程造就的“复合堆积体”,其主体是垮塌一滑移体。这类斜坡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是较差的,不同于正常固结的土体或岩体,规划工程建设用地或库岸防护应进行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